存在主义视角下桑塔格的创作分析

2015-04-29 00:44张泽建
大观 2015年2期
关键词:桑塔格他者存在主义

张泽建

摘要:美国女作家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文学界的一位追梦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其发表了“坎普”、“反對阐释”等文集,向美国文学界发起了第一轮冲击,此后的四十年里她笔耕不辍,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桑塔格的主要成就是文集和评论,但是她最自豪的确是并不被认可的小说。其小说作品从虚构开始,也结束与虚构,作品充满了对个人力量的赞美,存在与自由一直是作品的核心,作品也处处彰显着存在主义。

关键词:桑塔格;存在主义;他者;自由;创作

一、《恩主》中的存在与自欺

桑塔格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登上美国文坛,其成名作为《反对阐释》和《关于“坎普”的札记》两篇论文,而在这之前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恩主》已经问世。不过这部小说似乎并没有在当时引起轰动效果,甚至很多评论家都不认可,有人竟然反问“评论界对《恩主》坚持否定的意见,结果,人们都几乎想象不出弗雷·斯特劳斯·吉劳出版社出版它的理由是什么”。但是也有一些人对这部小说给予了肯定,例如汉娜·阿伦特、约翰·巴斯、弗雷德里克·摩根等。这部小说尽管没有成为成名作,但是它是桑塔格初期的作品,能够很好的反应出桑塔格对存在的思考。小说的开篇便是“我梦故我在”,主人公希波赖特沉迷于自己的梦中,将自己的梦与现实相联系,而梦境的荒诞也导致其生活的荒谬。小说中主人公坚持自己梦境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欺行为,他在寻梦和演梦的循环中将自欺演绎的淋漓尽致。桑塔格的这部小说实际上收到了当时布思的“不可靠叙述”思想的影响,下面就依据不可靠叙述来进行分析这部小说。

二、《死亡之匣》中的存在与荒诞

桑塔格一直以小说家自居,但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并没有成为成名作,所以第二篇小说出现只是时间问题。桑塔格的第二部小说是《死亡之匣》,这部小说出版于1967年,此时的桑塔格已经是家喻户晓,而在前一年她刚刚发表了《反对阐释》这部影响深远的论文集。但是很遗憾,她的这部小说依然没有得到认可,直到三十年后才有人给出了认可的评价。在当时,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恩主》的继续,只是由第一人称叙述变成了第三人称叙述,这一点饱受诟病。除此以外,桑塔格一直是形式美学的提倡者,她的小说追求创作技巧和写作形式,但是事与愿违者却成了人们批评的重点。而小说整体上晦涩难懂,很多人都觉得根本找不到桑塔格想要表达什么。可以说她的第二部小说之所以销量非常好完全是因为桑塔格而不是因为《死亡之匣》。当然,也有人真的读懂了这部小说,麦卡弗里认为这部小说坚持视点问题,小说第三人称并不是传统的用法,主人公迪迪被伪装成了第三人称叙事者,因此小说出现“我们”并不奇怪。从“我”到“我们”,桑塔格不仅仅在思考个人的存在,更在思考整个人类的存在。《死亡之匣》确实是继续了《恩主》(这点桑塔格的自传也是认可的),它一样充满了迷离的梦境,不同的是这次围绕的话题非常直接,那就是人的死亡——自由死、谋杀和屠杀。《恩主》只是通过梦境来反映主人公追寻存在,而《死亡之匣》则是通过死亡来拷问存在。

三、《火山恋人》:“他者”的毁灭

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以后,桑塔格似乎致力于文学批评,主要成就仍旧是论文集,人们都相信她不再是小说家,开始成为评论家。确实,桑塔格似乎一出现就是评论家,而且如此成功,但是她梦想的作家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但是她就是这么倔强,尽管前两部小说并没有想象中成功,她坚持在二十多年后发表了第三部小说《火山恋人》。这是桑塔格自认为最成功的作品,这部作品耗费了她三十年的时光,而这部作品确实她创作的一个转折,尽管仍然是虚构,但是这次变成了历史传奇小说。当然,好感似乎只是桑塔格自己感觉的,业界的评论仍然和上两部作品一样褒贬不一。

四、存在主义与桑塔格的作品创作

上边介绍了桑塔格的一些作品,在存在主义角度简单分析了一下作品,桑塔格的小说作品不算多,还有一些这里就不再叙述。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存在主义深深影响着桑塔格的作品创作。她的前两部作品《恩主》和《死亡之匣》反映了她对存在的思考,《我,及其他》则是桑塔格对自由的思考,《火山恋人》和《床上的爱丽斯》则是她对“他者”和存在的思考,而垂暮之年的她又在《在美国》中畅谈着超越。桑塔格坚定着自己的人道主义,她肯定了个人的力量,提倡整个社会的自由,在其作品里处处可以发现存在主义的影子。尽管她的成就集中在了散文和评论文集中,但是她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完全融入了她的小说作品里。当人们赞叹她的“坎普”、“反对阐释”、“沉默的美学”的时候,她却最以《火山恋人》为骄傲,她的成就感更多的来自于她的小说创作。桑塔格的小说作品以虚构为主,她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作品传递着她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桑塔格曾经自称为“好争斗的审美者和几乎从不避世的有道德的人”,尽管很多批评家不看好她的小说,但是人们不得不承认其四十年的笔耕不辍。如果说桑塔格的确“迷惑”过,那么这个曾经茫然的作家只是在早期写作《恩主》和《死亡之匣》的那位将写作比为做梦的、编织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梦境的年轻写手。从虚构作品的角度来看,1963年的处女作《恩主》和2000年的《在美国》正好标志着桑塔格做梦和圆梦的漫长历程,但无论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桑塔格一直没有放弃的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学家的社会职责。

综上所述,桑塔格是上世纪最伟大的评论家,其四十年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虽然其小说作品的成就远不如其评论文集,但她的小说作品却集中体现了她的创作思路,她的作品以虚构为主,大胆想象,深刻反映了她对“存在”的思考。存在的荒诞、存在的自由、他者的存在这些话题一直是其作品的核心。本文简单介绍了桑塔格的几部小说作品,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分析其作品创作里的存在主义。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贝岭,杨小滨.重新思考新的世界制度——苏珊·桑塔格访谈纪要[J].天涯,1998(05)

[2][美]苏珊·桑塔格,陈耀成,黄灿然译.苏珊·桑塔格访谈录:反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他[J]南方周末,2005(01)

猜你喜欢
桑塔格他者存在主义
重新发现苏珊·桑塔格
姚君伟:用一生履行对桑塔格的承诺
出生入死的桑塔格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