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式现代化”

2015-04-29 05:09孙肖远
邓小平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振兴中华民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按其特有的实践逻辑依次展开,反映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中国梦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性,二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 邓小平;邓小平理论;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5)02-0088-08

〔收稿日期〕2015-08-26

〔作者简介〕孙肖远(1964-),男,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建设、党的建设研究。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道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还是世界上主要的现代化模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不同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对于邓小平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这一历史贡献,党和人民给予了极高评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2〕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也是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这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国家迈向现代化之路,其彼岸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引领中国人民奋力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曾经站在世界文明进步的潮头浪尖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过历史性贡献。近代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和梦想。邓小平勇于担负民族振兴的重任,在《振兴中华民族》这篇谈话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3〕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要赶上世界先进潮流、实现民族复兴,现代化是必由之路。“文革”结束不久,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特有的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一种总体概括,不仅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现有世界格局下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道路,任何民族、国家迟早都会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主要还是西方模式;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现代化道路越发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加上资本主义现代化所显现的种种危机,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后发国家根据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选择不同的现代化路径,使得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中国作为具有东方文明历史的发展中大国,经过反复比较的实践,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深刻阐明了其必然性,他总结中国近代史上模仿“西方模式”、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 以及发展中国家按照资本主义模式搞现代化而导致“不发达”的深刻教训,得出了中国搞资本主义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历史结论。他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4〕“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5〕。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通常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大都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压力下被迫开启的,而不是社会内部现代性因素逐渐积累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化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形态,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着历时性与共时性并存的境况,既要充分吸收和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一切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又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模式,避免落入现代化趋同的陷阱;既要接轨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事务,又要维护好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安全;既要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大一统时代。因而,必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由自己主导的发展路子,走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来。〔6〕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历史定位,为振兴中华民族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而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提出共产主义将经历“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但对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历史过程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并未给出明确结论,而认为“在将来某个特定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7〕。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级之分的观点,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和若干发展阶段。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经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提出过有价值的观点。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再划分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8〕。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划分的思想,他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9〕他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短暂的,而是将延续至少一百年的时间,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这一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使我们党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长期的中心任务。在他倡导和推动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能够建立在更加清醒、客观、科学的基础之上。

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作为一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它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基础,描绘了每一步战略目标的美好蓝图和实现路径。“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解决温饱问题、实现小康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确定了历史进程表,使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有了清晰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看,在时间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987年4月,邓小平系统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10〕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阐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1〕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经过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21世纪中叶的上百年时间。根据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表述,这一时期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设定看,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代化的目标既要反映自身现代化起点的个性,又要反映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共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浩浩荡荡,汇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共同推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标准,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基本实现现代化包含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多方面的现代化目标要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之路

人类社会是由“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有机体”〔12〕。因而,人类社会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有其自身的逻辑,所遵循的实践逻辑不是客观固有的,也不是主观推断出来的,而是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13〕人们想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就要了解客体对象的状况、属性和结构,在运用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作用于客体时,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作为社会有机体运行的核心要素,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利益追求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动因。利益就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成果,人们对这些成果需要的满足,必然表现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利益的追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民族自主权以后,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自己的选择,有其必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价值追求,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当代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各个层次需求和各个方面利益的实现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物质技术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现代化,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生产的现代化、商品化和市场化则是不能跨越的。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解决了的现代化问题。就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现代化变迁的整体性而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4〕也有党史研究工作者认为,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全面振兴。〔15〕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按层次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人的需求满足的层次性和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演进。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邓小平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逻辑起点,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再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按其特有的实践逻辑依次展开,反映了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整体性与阶段性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实行的计划经济长期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没有把群众生活放在应有的位置,吃饭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以至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起步就是从解决人的温饱问题开始的。人的温饱是生理上的基本需要,人的独立性是以物的依赖性为条件的,但是,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又不仅仅表现为对物的依赖关系,还有对物的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人们有了经济利益基础,才会有从事谋求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其他利益的活动,按照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演进规律,大体上都遵循了一个先经济、再社会、后政治的发展次序。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要求,确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明确和重申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和愿景有别于西方理想社会的描述,主要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上的社会实践。柏拉图的“理想国”、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和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并且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就“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而言,是中国历代百姓对理想社会的期盼,这一期盼又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有学者认为,任何一个有历史的社会,其现代化发展都不能脱离其自身的历史。对于许多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来说,虽然其现实的发展已完全不在其传统的历史逻辑上,但是其发展之根依然连接着其历史的血脉。〔1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社会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加剧,生态问题凸现出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把生产过程理解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合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17〕在这里,马克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人类要开发自然、利用自然,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程度;另一方面,人类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20世纪后半叶,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高度工业化毫无节制地挥霍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因而人类频频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工业化发展对自然的无限索取,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我国经济建设已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认识、再调整。党的十八大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它既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依存、相促进,也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整体提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一条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理性之路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理性是由发展的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共同构成的。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人为中心的理性,把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作为目的,追求行为的合目的性;而实践理性则是一种与人的实践活动的选择和行动有关的理性,追求行为的合规律性。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体,是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性,二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高度统一。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进行了集中阐发,党的十八大强调“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科学发展的价值指向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价值指向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发展的价值指向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强调:“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这条道路,共同应对威胁和破坏和平的各种因素,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8〕“三大发展”创造性地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现阶段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自觉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大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形成和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选择。

全面协调推进“五大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性的全新实践。全面落实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要把人民利益作为核心立场、全面统筹协调作为根本方法,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兼顾各方,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系统工程,各大建设在科学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其他方面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只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文化建设是灵魂,只有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社会建设是目的,只有推进以改善民主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只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只有解决好速度和质量、经济和社会、国内和国际、发展和生态等多种平衡关系,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格局。

调适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性的深化。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和谐状态,实现和谐发展要求保持各方面事业的有机统一和社会成员的团结和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辩证统一,国家、社会、个人构成实现中国梦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享有”把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联结起来,“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性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7月15日会见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副总理加布里尔时指出:“展望未来,我们应谋求从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聚利益、责任、挑战之同,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之异”。中国的现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现代化就无从谈起。总结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邓小平一再强调国际环境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认为,“没有和平环境,搞什么建设!”〔19〕“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20〕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转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开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进行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领导我们党及时调整各方面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难得历史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21〕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中国,中国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同时作为向往和平、制约战争的正义力量,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现代化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大国崛起完全不同的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由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所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这条道路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参考文献〕

〔1〕〔6〕〔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163,250.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8.

〔3〕〔4〕〔5〕〔9〕〔10〕〔11〕〔19〕〔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64,311,252,226,251-252,117,32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4.

〔8〕逄先知.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J〕.党的文献,2004,(01).

〔12〕〔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603.

〔15〕杨胜群.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C〕//邓小平百周年纪念——全国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53.

〔16〕林尚立等.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8.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18〕习近平.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 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N〕.人民日报,2014-11-18.

〔21〕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责任编辑 王 生 胡学举)

猜你喜欢
邓小平理论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分析
基于邓小平理论浅谈当今青年干部选拔观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前沿问题的研究——评高屹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