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全面服务于新常态下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必须在四个方面转型:一是目标转变,从一元价值目标转向二元价值目标;二是重心高移,将职业教育主体向专科、本科层次转移,为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输送更多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三是专业调整,加快专业更新,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柔性专业结构;四是功能扩大,职业教育必将成为“面向全民、服务终身”的教育。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2-0008-05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增强培养能力”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的艰巨历史使命。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1]。本文在准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实质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挑战,为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并全面服务”新常态提出转型发展策略。
一、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国内权威专家将新常态描述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GDP比例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
新常态的实质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新常态的提出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过去几年经济超高速增长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矛盾,这是新常态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前几年我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给经济带来很多不利,如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低效、有些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错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目前,我国虽然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GDP中技术含量不高,这比GDP数值更为重要。正如新加坡一位副总理所说,“你们中国过去30多年确实令世界瞩目,但你们没有什么竞争力。因为你们都是低端制造业,你们就凭借人口红利,牺牲环境、人力和物力为代价发展的”[3]。这位新加坡副总理的话,反映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是GDP中的技术含量,是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中的比重,这一点中国还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后面。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就是由过去经济超高速增长的“非常态”,转入经济适度发展的“新常态”。在此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是中高速的,但是结构要比过去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例更高。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既适度增长,又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众所周知,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本质。而决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因素则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让现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升级让现有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中,这是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必要的、根本的因素[4]。因此,中国必须抓紧一切机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的新挑战
(一)“以人为本”成为职业教育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控制了所有社会资源,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因此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价值观是高度的“国家本位”。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也严重刻上了“国家主义工具论”的烙印,突出“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社会功能,而忽略了“促进人的发展”功能。职业院校普遍将学生作为待“加工”的产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加工”出最终“劳动者”,教育过程中较少考虑学生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
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为经济增长创设一个好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市场经济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活力、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明富裕,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因此,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从“国家本位”转向“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直接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则更应坚持“以人为本”,将造就身心健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公民,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共同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必须从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一元价值目标,向同时满足“国家利益”和“人的发展”的二元价值目标转变,并将“以人为本”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个体的教育权利资格[5],即从教育对象看,注重使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职业教育要逐渐走向“全民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强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可持续发展,因材施教,并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才上升通道,实现“人人皆可成才”。
(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国家核心软实力
21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在依靠高新技术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上升到70%~80%[6]。因此,技术创新制约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技术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追求技术进步,科技人员创新研发,形成新技术;第二个阶段,进行技术转化,将新技术转化成新工艺或新产品。从某种角度说,技术转化过程往往比创新研发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将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新产品,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社会带来物质财富,否则也只是华而不实的“科研成果”。因此,一个国家的技术转化能力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技术转化能力在世界排名还相对落后,成为影响中国竞争力的最短板。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世界144个经济体中整体竞争力排名虽然在第28位,但与“技术”相关的关键指标排名却极不乐观,如技术就绪度(Technology Readiness)这个“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发展成熟度”指标排在第83位,“新技术的可用性”仅排在107位,“企业层面的技术实力”排在71位,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目前利用技术来提高企业实际生产效率的水平与创新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转化能力还很薄弱。
分析我国技术转化能力不高的原因,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尚未形成一支能够熟练进行技术转化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因为要做好技术转化,必须有能够将图纸转化为现实产品的一线技术工人,以及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现场一些不确定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生产现场管理和监督等工作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他们发挥着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具备技术转化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软实力,是国家吸引和保持高附加值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将“提高技术转化能力”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所赋予职业教育的艰巨而伟大使命。
(三)低端蓝领工人规模呈现减少趋势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指出,全球化的大格局必然导致发达国家一大批低技能人群丧失经济竞争力[7]。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传统以生产为主的工作被智能化的设备所替代,同时以生产为主的工种被更多新的生产服务类工种所替代;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将大量向新兴市场外包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高附加值的高端设计研发环节。也有研究表明,人类社会由低机械化时代→高机械化时代→全自动化时代在劳动力结构上的变化为:蓝领工人与技术人员的比率由9∶1→6∶4→1∶9[8]。也就是说,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在一线从事生产服务的低端蓝领工人比例在逐渐减少,到科技进步发展至“全自动化”时代时,低端蓝领工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将由目前的60%逐步缩减至10%左右。发达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也呈现出同样趋势,如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数据显示,相比管理和研发职能,英国企业从事传统的、站在生产一线进行生产的蓝领工作在大大减少,预计到2020年,低端蓝领技能人员要减少到11%[9]。因此,在技术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关键要素的同时,低端蓝领工人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将不断减小,甚至成为被社会“淘汰”失业的主要人群。
(四)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亟待提升优化
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人力资源素质与结构还不甚合理[10],这也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比例还很低;二是没有形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因此,应努力发挥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社会功能,在整体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素质的同时,重视培养能够实现“技术转化”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从现实条件来看,职业教育面向全体公民提高劳动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功能还没有得到明显发挥;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高等工程教育过于强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而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有所缺失[11],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制还没有建立完备;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比例还不尽合理,特别是在我国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规模比例仍较低。
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策略
(一)目标转变
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必须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的发展”的双重需求。
从国家利益出发,职业教育必须为经济新常态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特别是在我国发达地区,培养一大批能够在生产一线完成“技术转化”,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从人的发展角度,职业教育不仅要促进受教育者就业能力的提升,更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当今时代是一个以变化“不定”为特征的时代,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职业教育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具体来说,与职业教育相关联的有三大“不定”特征:一是职业岗位“不稳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随时都有可能会重组、合并甚至消亡,因此企业人员的职业岗位也变得“不稳定”,“转行”或“转业”成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二是工作任务“不确定”,工作任务会依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而发生变化,长期在一个企业中工作的人员所要面对的工作任务也会“不确定”。三是工作分工“不固定”,在具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有成员必须尽其所能,共同完成任务,分工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三个“不定”特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综合应对这些“不定”因素的能力,成为了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关键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为适应“不稳定”的职位,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随时应对“转岗”“转业”带来的变化;二是为完成“不确定”的工作任务,“灵活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能够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灵活设计制定方案,并有所创新地完成任务;三是针对完成具体任务过程中人员分工的“不固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广泛的、跨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同时沟通合作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
(二)重心高移
要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迫切需要具备技术转化能力的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国家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切实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低端蓝领在升级后的价值链与产业链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职业教育的重心高移势在必行。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呈现逐步萎缩现象。如,日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高中段学生的比例,1980年为31.7%,到1999年则下降至25.15%,美国相应的比例1982年为34%,到1994年下降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12]。从我国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职教育规模比例也在逐渐减少:从高中阶段招生数量来看,2013年中职招生数量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5.1%,2010年该比例为51%,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见表1;从职业教育内部看,近年来中职教育规模占职业教育总体比例也在减小,如2010年中职招生规模占73.7%,到2013年比例缩减至67.9%,也下降了近6个百分点,见表2。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中职教育整体规模呈逐渐缩减趋势,但与发达国家数据相比,我国中职教育的整体比例还明显偏高,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内部,中、高职结构比例还不尽合理。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重心亟待高移:一方面,要将高职教育向“更高端”延伸,构建并完善本科、硕士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高新技术产业直接输送具备“技术转化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规模重心要向高层次转移。应在打通职业教育体系通道、为更多中职毕业生提供升学发展路径的前提下,适度减少中职教育规模,将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主体向专科、本科层次转移,为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输送更多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专业调整
随着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人力资源需要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转移。因此,必须积极发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功能,在以下三个方面适时作出调整。
一是调“新”,加快专业更新,健全专业随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明确提出:“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13]中高职专业目录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指导性文件,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我国中高职专业目录的编制工作还存在调整周期较长,不能做到及时更新来应对经济、社会、技术等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缩短专业目录调整更新周期,保障专业设置与升级调整后的产业,进行及时有效对接。
二是调“宽”,适度拓宽专业口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复杂的生产工艺和社会大型工程问题所涉及的专业范围不断扩展,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表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显著趋势。这些发展趋势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掌握某一项技术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跨专业背景的、综合性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必须适当拓宽学生的专业覆盖面,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未来就业或升学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是调“柔”,构建“柔性”专业结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打破各专业孤立僵化的区隔,提高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实行柔性的课程组织和富有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鼓励学生选修跨专业领域课程,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同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升学发展的需要。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把专业相关课程分为两大模块:针对需要继续升学并基本具备升学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深入拓展模块,针对亟待就业的学生提供岗位应用模块。学生在学习完公共基础模块后,可根据自身基础和意愿,选择相应模块进行学习。
(四)功能扩大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与调整,将有数以亿计的劳动者面临产业转移,这些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是国家经济产业成功升级的必要保障。据统计,我国目前有7.69亿从业劳动者、2亿左右农村富余劳动者需要逐年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每年还有数以千万计新增和需再就业的劳动者,此外还有1.7亿老龄人口[14]。如此数量庞大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任务,仅仅依靠开放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社区学院,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职业院校应扩大其功能,在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功能扩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从教育对象上,职业教育将扩展生源群体,由过去只服务“未成年人”向“全民”开放,由职前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开放,时间跨度从基础教育适龄学生跨越直至生命的终结;第二,从教育性质上,职业教育既包含正规学历教育,也包含非正规教育培训;第三,教育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是正式教育,也可以是非正式教育,或是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如混合式学习、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育活动既可以在校园内进行正式教育,也可以“走出去”,在校园外的企业中进行,从而实现更好地对接生产一线任务活动的目的;第四,教育内容上,要把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转业失业人员转岗培训、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培训、公民的社区教育、普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导向教育等,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全部纳入到职业教育范畴之内。这些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也将从辅助教学的边缘地位逐步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中国经济新常态赋予了职业教育前所未有的艰巨使命,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软实力,是提升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的关键。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并全面服务于经济新常态下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并在“目标转变”“重心高移”“专业调整”和“功能扩大”四个方面做好转型发展:通过目标转变,办好既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求,又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通过重心高移,发展满足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需求的职业教育;通过专业调整,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职业教育;通过功能扩大,发展与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满足社会多元需求的职业教育。这四大策略既是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关系到国家转方式、调结构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策略。
参 考 文 献
[1]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9-11.
[2]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3][7][10]厉以宁,吴敬琏,周其仁.新常态下的变革与决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5-94.
[4]胡舒立.新常态改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谈大趋势[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53.
[5]杨东平.试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16-20.
[6]王文峰,郭纹廷.后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发展问题——基于生产要素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4(10):35-41.
[8]王宏扬.浅析后工业化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城市规划,1998(5):42-43.
[9]张其仔.2014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84.
[11]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17.
[12]王英杰.试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1(3):50-52.
[1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14]郝克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3):71-79.
On Strategi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E Tian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and actively deal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and needs required by the “new normal”. Thus, it is integrant to firstly transform the target from one-value target to dual-value target, secondly move upwards development focus, shifting the subjec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junior college-level and undergraduate-level,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intermediate and 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thirdly adjust the specialty,speeding up the specialty updating,widening specialty range, and constructing structure flexible, fourthly extend the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eing life-long education for all.
Key words “new normal” economy;vocational educ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trategies
Author E Tian, instructor and researcher of Beijing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Beijing 1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