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传统智慧建设生态文明

2015-04-29 07:42冯亮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冯亮

摘要:古代中国社会建立在一套充满中国传统智慧的农耕体系之上,这套农耕体系就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现实载体,因而它是一个可持续的社会。这套农耕体系之所以可持续,核心就在于我们的祖先构建了一个能够变废为宝的经济体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关系人民幸福和民族未来,为了更好建设生态文明,应该充分吸取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智慧。

关键词:传统智慧;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3-0066-0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由此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乃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验: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变废为宝

在数千年历史里,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这一点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高王凌教授所指出的:“到18、19世纪之交,中国更以占世界十几分之一的有限耕地,养育了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经验理应具有世界性的和超时代的价值。”[1](P193)早在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教授远涉重洋考察东亚三国的古老农耕体系,他说:“这套农耕体系经过长达4 000年的演化,在这块土地上仍然能够产出充足的食物,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我们渴望了解这是如何做到的。”[2](P2)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实验室,其中包含着规律待后人去发掘;历史经验就像一个智慧宝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总结。我们认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可持续、无垃圾”的社会,更进一步地说,之所以“可持续”,核心乃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构建了一个“变废为宝”的经济体系,是一个“无垃圾”的经济体系,也是一个“天人合一”的经济体系。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有过深入的阐释,他在《留住美丽乡村》一书中说:“村落的生态循环思想是村落生态文化的精髓。”[3](P124)

所谓“垃圾”,是相对于“资源”而言的,因而无垃圾社会也就是一个全资源社会。垃圾往往被称为废物,资源往往被视为宝贝。在这里,垃圾和资源、废物和宝贝主要是从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角度讲的,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源的价值为正值,而垃圾的价值为零值或者负值。怎样才能让垃圾变成宝贝,中国古代的粪便处理方法就是给出了一个最好的回答。粪便如果随便乱倒,不但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但是如果用于肥田,则可以促进生产。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耕农之事粪壤为急”,“所以变瘠为肥者,惟在积粪”。[1](P15)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给农田施肥,《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4]。说明古代农耕技术可以消化粪便。因而,从逻辑上讲一方面应该是以法令禁止乱倒,另一方面则是用利益诱导粪便肥田。我们发现,中国经验的历史和逻辑是高度统一的。

古代中国对于乱倒粪便也是明令禁止的。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汉书·五行志》记载:“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5]灰即为垃圾,首先就是指包括粪便。黥就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和“断其手”相比轻一些,但依然很重的了。唐都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百万之众,每日的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管理部门不履行职责,与之同罪。[4]

如果没有利益机制的诱导,光靠法律的限制是不够的,必定会因为违反过多、执法成本过高而导致法令废弃。关键就在于中国古代找到了一种利益机制来引导垃圾的流向。据《梦梁录》记载,南宋杭州城中,有专门的职业清洁工,称为“倾脚头”,负责收集百姓倾倒的粪溺,再运到农村卖掉。各有主顾,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4]我们看到,前人为了争夺粪便,居然到了打官司的地步,说是“惜粪如金”一点也不夸张。其实早在唐太宗时期,就有人因买卖废弃物而发家致富的。据《太平广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到了乾隆时期,马嘎尔尼使团的成员记下了他们来中国的见闻:“大批无力做其他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小孩,身后背一个筐,手里拿一个木耙,到街上、公路上和河岸两边,到处寻找可以做肥料的垃圾废物……中国人把这种粪便积起来,里面掺进坚硬壤土做成块,在太阳下晒干。这种粪块可以作为商品卖给农民。”[4]由此可见,在城市有一套变废为宝的办法把粪便运到农村,在农村粪便本来就是宝贝。因而,对整个城乡经济体系而言,粪便都不会构成垃圾。

一旦建立了这种利益机制,我们会发现,一方面随便倾倒粪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另一方面收集粪便可以卖钱。这样一来,使得当时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也能通过收集粪便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除此之外,他们也充当了免费的清洁工,使得保护环境的主体大众化、多样化,这其实也就是环境保护的“人民战争”和“群众路线”。我们可以设想,即便没有相关的法令禁止乱倒粪便,在这一利益机制下,粪便也不会构成垃圾。

西方教训: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就是垃圾

对于如何处理粪便的问题,西方古代社会也同样面临。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可以说是肮脏不堪,处处散发着恶臭为粪便所包围;可是与此同时,在农村却由于粪便不足、肥料稀缺,不得不种植低产作物,不得不采取三圃制来经营土地。这真是“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句话再好不过的历史注解了。

首先分析农村的情况。正如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所说:“旧式农业经济并非完全建立在农耕上面,在法国与所有的欧洲国家一样,它是以耕地与牧场的结合为基础的。”[6](P39)以法国为例,对于耕地而言,法国大部分省份的农业可以看成是一个巨大的麦类加工厂,19世纪之前的所种植的基本上是麦类。麦类的生长离不开畜牲,需要它们拉犁耕种,特别需要它们的粪便肥田。可是并非到处都可以找到牧场。牧场因数量稀少,其价格常常高于耕田的价格。因而肥料不足的问题在当时特别的突出,以至于有些领主规定在某些日子畜群必须到他的土地上圈禁一段时间,以便留下粪肥。肥料的缺乏使得人们不得不种植产量低但生命力强的作物,这就使得作物产量很难提高。

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特定的资源禀赋会导致特定的制度选择。正是由于肥力不足,产生了三圃制农业。三圃制是盛行于中世纪欧洲庄园时代的种植制度,在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阴凉的西欧及北欧,从8世纪开始推行,延续了1 000多年。所谓三圃制,就是把耕地分成面积大致相等的三个耕区,其中一区休闲,另外两区分别种植秋播作物小麦、燕麦等,或春播作物大麦、黑麦等,依次轮换,三年一循环的分区轮作制度,又称三区轮作制。

有了农村做参照,就可以更好地反观当时的城市了。还是以法国为例,其中巴黎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缺乏排水设施,巴黎居民将街道和广场当成污物倾倒场,等着它们被雨水冲到河里。住在楼房里的市民干脆将粪水和垃圾直接从窗户倒出去,街上经常是粪水横流、臭气熏天。巴黎曾有一项法令规定从自家窗户往外倾倒粪便将被罚款,但似乎没人愿意遵守。一个世纪后的一项新法令则规定了‘文明巴黎市民的新标准:只要在倾倒粪便前大喊三声确定楼下无人即可。”[7](P106)正是在这种无处不在的臭味逼迫之下,法国人开始潜心研究香水,1533年,教皇的侄女凯萨琳下嫁法王亨利二世,成为法国香水文化的始作俑者。法国的香水世界闻名,然而它的起源却与臭联系在一起。那时候,欧洲的市民们利用河流用来输送粪便。然而,等到粪便堆积了几个河流那么深时,河道就停滞了。伦敦的弗利特河收集了一座桥上11个公厕和3个下水道的残留物。后来该河停止流动,弗利特河也变成了弗利特街。当河流不再能够容纳如此多污秽的时候,人们就用推车把废弃物运到城外形成粪堆。对于巴黎来说,粪堆的规模扩大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而不得不将围墙筑高,以防敌军可能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从“文明巴黎市民”的法令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很无奈。巴黎警局于1522年、1525 年和1539年间发布命令,要求市民安置使用排水沟及公厕,然而市民们仍旧将粪便倒在城里各条街道,使巴黎成为“臭味之城”。[8]

我们看到,缺乏利益机制的诱导,光有“法令规定从自家窗户往外倾倒粪便将被罚款”是没有用的。其历史影响令人深思:一方面是粮食产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是糟糕的生活环境,这二者可以说都是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和欧洲古代的人均寿命为此作出了佐证:中国古人的平均寿命:1000年前的宋朝为30岁,360年前的清朝为33岁;[9]欧洲人16世纪平均寿命为21岁,17世纪为26岁。[10](P10)正因为中世纪的欧洲没有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利益机制变废为宝,他们也因此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无垃圾的城乡经济体系,这就是他们的教训。

当代启示:吸取传统智慧建设生态文明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的是智慧。毋庸置疑,中国古人是有智慧的,他们实现了传统的耕作技术与粪便买卖的结合,解决了同时期欧洲人没能解决的难题。技术让垃圾变成宝贝成为可能,利益则让它变成现实。

和传统的技术条件相比,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们生产出了古人无法想象的财富,也制造了古人难以置信的垃圾。人们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垃圾。垃圾已经对现代文明构成了合围之势。人们甚至绝望地说,世界上有一样东西会只增不减,那就是令人窒息的垃圾。一场暴雨导致的垃圾山倒塌就活埋了菲律宾数百人,而印度的圣河早已沦为“垃圾河”。即使在欧美的大城市,也绝不少见居民区与垃圾场为邻的景象。在纽约,坐落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右手高擎着长达12米的火炬。但这个大火炬曾被纽约斯塔腾岛上的另一个人为建筑比了下去。那里有一家名为“Fresh Kills”、占地890公顷的垃圾填埋场,曾每天接受20个驳车、每车650吨垃圾的倾倒量,垃圾堆最高时高出自由女神火炬25米。我们不得不承认,垃圾已经成为全球难题。以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教授大声疾呼“垃圾问题是战略问题”“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垃圾之侧”。[11]对此,现代西方文明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70年代西方学者发表《增长的极限》,表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给出的方案是零增长。现实已经证明,这一方案并不能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令人庆幸的是,现代技术作为传统技术的升级版,也具有消化现代垃圾的可能性。因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我们仍然具有构建无垃圾社会的可能性。恰如中世纪的欧洲,许多人认识到了粪便可以用来做稀缺的肥料,现代社会很多人也认识到了各种垃圾可以成为稀缺的工业原料。比如塑料垃圾,塑料为石油的衍生品,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今城市里已经有废旧物资回收系统,但不全面,垃圾分类属于叫好不叫座,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却依然没有在中国的城市有效地实施起来,仅靠专家呼吁,社会不配合,也是枉然。农村则退步了,人畜粪便无人处理,污染环境,而且五颜六色的塑料垃圾随处可见。

正因为此,我们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一方面是资源紧缺,一方面是环境污染,现代垃圾的不当处理和中世纪欧洲市民处理粪便是何其相似。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当年巴黎的法令规定从自家窗户往外倾倒粪便将被罚款,尚且没有人愿意遵守,由此可见环境保护光靠呼吁、靠法令都是难以奏效的。更何况,现代社会也不可能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取用重典酷刑来治理环境。透过中国古代的粪便处理经验,我们发现:技术体系与利益机制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合理的利益机制,举国上下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唯有如此,才能走向无垃圾社会,才能达到生态文明的最高境界。这就是我们的理论自信,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中华文明具有成功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记忆。

参考文献:

[1]高王凌.经济发展与地区开发——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2](美)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06.

[3]朱启臻.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

[4]古代垃圾处理史话南宋已有职业清洁工[N].辽宁日报,2012-09-08.

[5]我国古代已有“环保法”[N].人民政协报,2015-01-15.

[6](法)布洛赫(Bloch,M.).法国农村史[M].余中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09.

[7]林翔云.香味世界——一本飘着奇香的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0.

[8]刘火雄.巴黎下水道2350公里构筑“城市良心”[J].文史参考,2011(14).

[9]郭普远.多视角看影响中国人寿命的主要因素[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4).

[10]陈思丞.长寿的钥匙[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02.

[11]田松.工业文明的痼疾:垃圾问题的热力学阐释及其推论[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3).

Abstract: The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s established with China traditional wisdom of farming system in a real vector, the farming system is the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so it is a sustainable society. That the farming system is sustainable lies in the core of our ancestors to build a recycling econom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strategic decision of the Party and state has relation with peoples future happiness and the n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from the wisdo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to the full.

Key words: in conventional wisd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责任编辑:吴静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