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数学备课探微

2015-04-29 18:41:54姜海平
成才之路 2015年34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备课反思

姜海平

摘 要:从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基础的备课环节谈起,对点、线、面、体四种不同层次备课、如何让集体备课产生1+1>2的化学效应、课后反思的作用和方法进行探讨,力求让备课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备课;反思;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4-0039-01

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要备好课,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如何备课才算是备好课呢?近二十年教学实践,经历了从抄教案,到后来的网上拿来主义,到新课改实施后的集体备课,对各种备课方式有了一些思考。

一、点线面体

记得刚工作时,每逢开学,教导主任除发给我们教材外,还发了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参考教案(一般都是名家编写)。不少教师说,这本参考教案作用可大了,以后备课时把它抄下来,任务就完成了。抄的时候字迹一定要工整,内容要抄全,这样期末考核时肯定不会扣分。这样的抄教案方式,贯穿在我参加工作三年多的教学生涯中。当时觉得,繁重的备课占用了我们教师大量的时间。现在想来,这种抄教案除了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与自己对教学尚未入门,对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备课方式,还没有找到备课的“真核”。我认为,备课按照认识层面的高低可以分成点、线、面、体四个阶段。在“点”的阶段,教师对各章教学内容仅知道它是什么,涉及的知识点如何解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用老校长的话说就是你比学生多学了一堂课。通过研究教材,教师能知道一个知识点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联系,知道所教的内容对后面教学的意义,备课时能前后连贯,对例题进行一题多变,一图多换,这算进入了“线”的阶段。教师通过备课,不仅能联系本单元,还能联系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知道所教内容在整个初中阶段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初中数学中同一领域的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个主题或单元学习内容的相关度很高),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把握住教科书的知识体系,这算是进入“面”的层次备课。当我们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整体把握,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更多去关注学生的学,围绕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设计教案,这算是进入“体”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认为数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他的“结构教学法”就是进入“体”的层面备课的最好诠释。而这也是我们教师备课的应然选择。

二、1+1>2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个章节、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思维碰撞,帮助教师加深教材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采用集体备课形式,不少教师会照着集体备课教案上课。客观地说,它能大面积地减少废课、弱课,但因为所教班级、学生存在差异,照搬集体备课教案,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有一种不经过讨论,让每个老师备一个章节,最后凑成一个学期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的做法,纯粹是走形式主义路线,是要坚决摒弃的。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磨课”式集体备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的方法是就某一章节让一人主备课,其他教师提出参考意见,主备课者综合大家的意见执教一节课,全体备课组人员在听课后再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修改后的教案结合本班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这种集体备课经过教师智慧碰撞,有了多轮“头脑风暴”,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又给执教者针对班级实际留下了足够的创造空间,产生了集体备课1+1>2的化学反应。备课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以及学生练习等诸多因素。作为主备课者,要在备课时连线成面,对本章节知识结构有较清晰的认识,能结合教参、网络等资源提出自己执教思路。实践证明,主备者设计的教案越具有开放性,参与备课者对教学设计中课堂提问的深度、难度、跨度、密度、梯度、角度思考越全面,备课成效越高。因为我们的所有备课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有意义的课堂提问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把教学引向深入,对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很大作用。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备课,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是最接近教育本原的。

三、我思故我在

数学家笛卡尔(R.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不少教师注重于课前和课中备课,但对于课后的教学反思,教案改写还不够重视,其实这也是备课的一种方式,属于有生命力的生态备课。这样的备课(实践后的反思、调整、再出发)对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作用是巨大的。一堂课上完后,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实施方案做一番比较,看看哪些地方是课堂生成的,效果如何,反思这堂课教学亮点在哪里,学生学习收获在哪里,还有哪些改进之处。可以在备课笔记上写出贴切的“教后记”(可长可短),把这些“教后记”整理出来,就是最鲜活的教育科研资料,它接地气,有实践指导价值。随着多轮教学,教师对同一内容的教学会积累大量的经验、教训,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有效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样的反思式备课,为每一位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名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杨竹君.初中数学教师如何修炼备课功[J].云南教育,2009(11).

[2]陈德前.初中数学备课中关键环节的处理[J].中学数学,2009(08).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备课反思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国培绘制蓝图?勤勉促我成长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3:04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2:02:43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