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质疑,到提升,直达问题本质

2015-04-27 09:28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张素慧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过点动点定值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张素慧

由质疑,到提升,直达问题本质

☉江苏省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张素慧

“科学研究是拨开事物表象,获得其本质的过程”,数学教学也应如此,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质疑、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探求问题本质的意识.

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解题教学多满足于问题解答,解题总结的重点多为解题思路探寻、解题过程中需注意要点细节,以及对所用知识点、方法的归纳,常见变式训练又多侧重于问题变形,却常常忽略了对问题本质的深层次探究和思考.笔者认为,解题反思环节应适当、适度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出问题,经历一定探究问题本质的探究活动,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高屋建瓴、深刻理解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学习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下面略举二例,探索在解题教学反思中质疑、探究问题本质的方法.

图1

例1如图1,已知△ABC为直角三角形,∠ACB=90°,AC=BC,点A、C在x轴上,点B坐标为(3,m)(m>0),线段AB与y轴相交于点D,以P(1,0)为顶点的抛物线过点B、D.

(1)求点A的坐标(用m表示);

(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设点Q为抛物线上点P至点B之间的一动点,连接PQ并延长交BC于点E,连接BQ并延长交AC于点F,试证明:FC(AC+EC)为定值.

解析:(1)由B(3,m)可知OC=3,BC=m.又△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C=BC=m,OA=m-3,所以点A的坐标是(3-m,0).

(2)因为∠ODA=∠OAD=45°,所以OD=OA=m-3,则点D的坐标是(0,m-3).

又抛物线顶点为P(1,0),且过点B、D,所以可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2,

(3)如图2,过点Q作QM⊥AC于点M,过点Q作QN⊥BC于点N,设点Q的坐标是(x,x2-2x+1),则QM=CN=(x-1)2,MC=QN=3-x.因为QM∥CE,所以△PQM∽

图2

质疑1:此题证明了FC(AC+EC)为定值8,那么这一结论是仅仅对抛物线y=x2-2x+1成立,还是适用于所有的二次函数,这一结论中的定值8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由于平移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到y=x2,并不影响题中FC、BC、EC等线段的长度,当然也不会影响到FC·(BC+EC)的值,因此,原问题的本质相当于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3,P为抛物线y=ax2的顶点,点B为抛物线y=ax2上的定点,坐标为(m,am2),BC⊥x轴于点C,点Q为抛物线上点P至点B之间的一个动点,连接PQ并延长交BC于点E,连接BQ并延长交AC于点F,试证明:FC·(BC+EC)为定值am3.

证明:因为点B坐标为(m,am2),所以PC=m,BC=am2.过点Q作QM⊥AC于点M,设点Q的坐标是(k,ak2),则QM=ak2,PM=k,MC=m-k.

图3

因为FM=FC-MC=FC-(PC-PM)=FC-(m-k)=k-m-

所以FC(BC+EC)为定值am3.

不难发现,问题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形式:若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h)2+k,B为抛物线上的定点(m,n),过顶点P作对称轴的垂线,过点B作对称轴的平行线与过顶点P的对称轴的垂线相交于点C,则FC(BC+ EC)的值与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a和定点B的横坐标有关,恒为am3,与二次函数解析式中h、k的值无关.

证明从略.下文质疑探究立足于研究抛物线y=x2展开.

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当点Q在抛物线上移动的时候,分析图形形状,不难发现,原题证明中的基本图形依然存在,因此,上述结论的证明方法与前面相同,可以发现有下面的结论,证明从略.

(1)若动点Q在B点的右边时,如图4,结论FC(BC+ EC)为定值依然成立,定值为am3.

图4

图5

(2)若动点Q在P点的左边时,如图5,结论FC(BC+ EC)为定值不成立,B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记做点H,有:

①则当动点Q在抛物线上点P与点H之间的时候,FC(BC-EC)为定值,定值为-am3.

②当动点Q在抛物线上H点的左边的时候,FC(ECBC)为定值,定值为am3.

这一结论可以统一成:点B、Q在对称轴的同侧,则FC·(BC+EC)为定值,如果B、Q在对称轴的异侧,则FC· |BC-EC|为定值,定值都为|am3|.

质疑3:和其他常见的定值问题相比,FC(BC+EC)这个式子比较复杂,意义不明显,那么问题FC(BC+EC)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这种是传统电子商务转型社交电子商务的常用方法。采用该模式的商家本身就是做电子商务的,在自己原有的网站平台上开辟社区,引导商家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增加客户粘性,提高购买率。比较典型的有淘宝里面的微淘、淘直播、淘达人等。

注意到FC(BC+EC)=FC·BC+FC·EC,而BC⊥AC,从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图6,作点E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N,有CE=CN,BN=BC+CN=BC+CE,则FC(BC+ EC)=2S△BFN,而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FC(BC+EC)为定值”只是“S△BFN为定值”的另一种表示.

利用几何画板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当点Q在抛物线上移动时,S△BPF=S△FEC恒成立”.下面仅仅证明点Q在抛物线y=ax2上点P与点B之间的情况.

图6

例2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边AB在x轴上,且OA>OB,以AB为直径的圆过点C.若点C的坐标为(0,2),AB=5,A、B两点的横坐标xA、xB是关于x的方程x2-(m+2)x+n-1=0的两根.

(1)求m、n的值.

(2)若∠ACB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l交x轴于点D,试求直线l对应的一次函数解析式.

(3)过点D任作一直线l′分别交射线CA、CB(点C除外)于点M、N.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图7

质疑:注意到第(3)问的解答过程既没有用到第(1)问m、n的数值,也没有用到第(2)问中所求的直线l′的解析式,更重要的是没有用到直角坐标系相关知识,而这和一般的综合题型“问题串”的设置很不一样,为什么?那么是不是说第(3)问的答案与第(1)、(2)问无关,是否可以猜测第(3)问在本题中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带着这样的疑惑再分析第(3)问的证明,发现整个证明过程并没有涉及A、B的坐标,已知条件“△ABC的边AB在x轴上,且OA>OB,以AB为直径的圆过点C”,即“∠ACB为直角”在第(3)问的解答中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条件“D点为∠ACB平分线上一点”才是问题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基于以上分析,去除与本题解答无关的条件,就可以发现问题(3)的本质为:

如图8,D点为∠ACB平分线上一定点,过点D任作一直线l′分别交射线CA、CB(点C除外)于点

图8

因为当D点和∠ACB给定时,CE、DE为定值,与直线MN的具体位置没有关系,所定值.有了这一结论,再回头解决问题(3)就不是难事了.

解题反思1:如何质疑?很多数学课堂上学生提不出问题,不会质疑,更多的是一种接受性的听讲、记忆、模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有学生的,有习惯的问题,也有能力的问题,但数学课堂上缺乏这方面的启发、培养,却是无法推卸的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就要求解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接受怎样做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本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解题思路是受什么启发想到的,思考问题解决采用的解题方法是不是最好的,能不能进一步优化,问题中的条件是否必要,结论是否唯一,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变形、拓展,对于教师尤其是需要思考问题的原型、本质是什么,问题被充分解决了没有,还有哪些值得做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等,从诸多方面、很多的角度都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例1、2展示了一个视角,均是不满足于问题解答,而是注重解题后的反思,思考结论的相关条件是否充分,是否必要,从而将问题的思考深入到了问题的本质,或者说,接触到了问题构造的出发点,问题得到了较为完满的解决.

解题反思2:如何探求问题的本质?本文只是对两个例题做了一些尝试,抛砖引玉.例1中从三个质疑出发做了进一步的探究,从三个方面思考、探究了问题的一些本质特性,这三个方面分别是:(1)函数从具体到一般,即从具体的函数关系猜想对于任意函数,思考函数中各常数(系数)与结论的关系;(2)动点位置取消范围限制,从局部变化到整体变化,全面分析动点位置对结论的影响;(3)结论从表层到本质,从具体值到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揭示出了确定结论的相关量.它们都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对此学生并不陌生,解题分析和解题反思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一般形式,实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探究解题思路,进一步体会特殊、一般的辩证关系,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是有益处的.

例2中,抛开了与第(3)问无关的因素,从而抽丝剥茧排除干扰信息,直接深入研究了问题的本质,可以说原问题是在图8结论基础上附着一些新的元素而发展得到的新问题.事实上,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问题,乍一看条件烦琐图形复杂,致使学生首先产生严重的畏缩心理,以至于有些学生连题目都无心去看完,更无从谈起分析解答.即便部分学生勉强读完题,却因为无法从长段题干和纷杂图形中排除无用条件、信息干扰,无法梳理主要信息之间的联系,以致无从下手,或错误频频.这就需要在解题分析和教学反思中,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删繁就简,或紧扣定义和基本定理,或紧扣图形、解答中的“核心、本质”条件和图形、信息,摒弃无用条件和干扰因素,直达问题本质,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探寻问题本质的习惯与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遇到三个圆两两相外切的问题,学生多因为无法作出符合题意的图形而放弃问题,实质上圆外切的本质是“外切两圆的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和,而与具体的圆无关”,因此问题解答根本没有必要做出“三个圆两两相外切”的图形即图9,只需要作出三个圆心构造的三角形,如图10,紧扣圆外切的定义、性质直接得到图10中三角形的三边与三个相互外切的圆半径之间关系就可以了.在这样的分析中,由于紧扣问题的核心本质,摒弃相对较弱的无用信息圆,不仅表现在图形简单,易于作出,而且更加突出了核心信息之间的联系.

图9

图10

显然,通过问题解答后的深入反思,提出问题,探究解决,这种质疑、探究问题的本质的教学思路,对学生和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但值得在教学中做适当适度的尝试和努力,也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对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应有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可以很好地回答“有没有必要深入探求问题的本质”这样的疑惑,这也是数学课程必须肩负的责任,不容逃避、忽视.H

猜你喜欢
过点动点定值
动点图象类问题的求解策略
圆锥曲线的一类定值应用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解决圆锥曲线中的定值问题
巧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个圆锥曲线性质的推广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10kV线路保护定值修改后存在安全隐患
数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