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

2015-04-25 19:55洪江如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考

洪江如

摘要: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顺利进行,满足师生员工生活基本需求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保障性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工作如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应对后勤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促进高校后勤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工作,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等学校;后勤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6007804

Meditation on the reform of logistic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HONG Jiang-ru

(Depart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og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basic, proactive and guarantee job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it directly affects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each work in the schoo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s, it has become an urgent and hard task for us logistics workers to explore how the university logistics work,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ctively copes with the new situation, new problems in logistics reform, promotes concept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so as to advance a comprehensive, a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reform; meditation

党的十八大对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大部署,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高校后勤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高校后勤长效保障机制,才能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促进高校后勤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历程

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学校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要把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责任担当起来。”[1]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提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中发[1993]3号)[2]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中进一步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4]200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1号)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并尽快完成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5]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发[2004]5号)指出:“深化和推进高等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理顺关系,强化管理,提高办学设施的使用效益。”

[6]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发[2007]14号)指出:“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7]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8]

为了消除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后勤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又分别于2000年12月、2001年12月在武汉和西安召开了第二、第三次会议,2002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岚清副总理三次亲临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对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在整体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回顾高校后勤改革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开始,高校后勤改革借鉴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先从伙食改革入手,由单项定额承包到综合定额承包,继而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开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同时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步实行定额管理。

第二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也不断走向深入,开始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通过改体制、转机制、引入企业化管理,发展到“小机关、多实体”或“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模式,继而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改革的程序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段改革、逐步完善、分步到位”。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上海市高校以学生公寓建设为突破口,改革创新,采取政府政策支持,银行给予融资,企业投资建设,学生交费还贷的方式,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实践证明,这为全国高校后勤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和启示。

2003年之后,高校后勤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凸显出来。为了确保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由轰轰烈烈的动员阶段转入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阶段。

二、目前高校后勤管理的几种模式

高校后勤改革后,后勤工作的基本属性是:本质上是一项创造价值的经济工作,而不是单一的行政服务工作。从改革的变化来看,最大的变化在于从单一的教育服务属性变为具有商品和教育服务的双重属性。它既溶入市场经济,又承担教育服务之责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服务产业。

从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来看,高校内部后勤管理有几种模式:

一是甲、乙方模式,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其后勤实体依然依托学校,由原来的拨款制改为服务收费制或部分拨款,实行企业化或半企业化管理,后勤独立核算。由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充当固定的甲方,乙方为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其中,一种是一个甲方多个乙方模式,即后勤管理处为甲方,谁为学校提供服务谁即为乙方;另一种是多个甲方一个乙方模式,即后勤服务集团(公司)为谁服务,谁就是甲方。

二是后勤系统从高校行政系统中完全分离,由学校出资登记为独立法人实体单位,注册为集团或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作,财务实行内部结算,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实行“承包”、“托管”等经营模式。

三是部分高校又将后勤管理体制从过去的“甲、乙”方(后勤处和后勤公司)重新进行调整合并,但这决不意味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停滞或者倒退。不设置“甲、乙”方,同样可以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模式。没有甲方的学校,高校后勤仍然以经济实体的形式存在,对后勤公司的人、财、物的监督和管理也仍然存在,只是将监管的任务分别交给了学校人、财、物的职能部门而已。

无论后勤管理属于哪种模式,但我们都要正确处理好甲、乙方关系。甲乙方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扶持与被扶持的关系,这源于后勤公司原本是学校的事业单位,其员工是学校低层次的劳动者,承担着学校最具体最繁重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其次是一种服务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的本质是自愿、公平、有偿。再次是监督、管理的关系。甲方对乙方的服务内容及质量,实施监督、检查、评价和验收。

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有利于对后勤公司的人、财、物进行监管,促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对当前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进,改革也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而现行高校后勤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自主经营权、产权界定等方面,仍然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适应改革的新形势,笔者认为: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是前提

2013年,教育部提出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其根本目的在于高校后勤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以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为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有力的保障。各高校可结合本单位改革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当前,高校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坚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实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开放市场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短期措施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推进高校改革与本校具体改革相结合;不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化程度与相对稳定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相结合。

(二)不断创新高校后勤改革的观念是关键

新形势下的高校后勤改革,要认真总结这些年的改革经验,坚定改革方向,充分认识高校后勤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正确认识后勤社会化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系,遵循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和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减轻学校发展的压力和负担,有利于保证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原则。改革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大局和全局的利益出发,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切实做好校园稳定工作。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后勤实体(公司)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解决与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联系与交流,真心实意地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给予合理地解释。后勤服务既要符合市场规律,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又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消除可能因服务不到位等问题诱发不稳定的隐患,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三)深入改革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核心

高校后勤是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要求,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作为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后勤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和管理的主体仍然是学校。当前,高等教育工作重心已经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高,国家已经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首要任务。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公司)无论是以独立的法人资格运营,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经费投入大多都是学校,其人力资源管理也离不开学校,服务对象的主体依然是学校的师生员工。与此同时,高校后勤还承担着既要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又要保证后勤实体的企业性质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四)应用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模式管理高校后勤依然是有效途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化运行是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要积极探索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手段,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与分配制度,实现高校后勤公司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使后勤公司尽快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相对独立的经营服务实体,不断增强高校后勤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学校可实行“资产控股”和“技术入股”,既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后勤公司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还可以降低相对的用工风险。

(五)坚持“三服务、三育人”是不变的宗旨

后勤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决不能因为引进了市场机制,加强了成本核算,而影响教学、科研等工作。要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后勤职工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开展“三服务、三育人”(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师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教育,开展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服务奉献、岗位成才、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专题教育;要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正确的舆论宣传,使每位后勤职工都认识并理解深化改革的意义,采取“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要高度重视后勤工作在整个学校工作中“育人”作用,深刻认识后勤工作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性,在后勤职工特别是“窗口”职工中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到纪律严明,奖惩有据,弘扬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要坚持正面引导,注意职工的自我教育,宣传典型,用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六)全面提升后勤服务水平是保障

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是高校后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后勤工作者应该做到“四个牢固树立,四个坚决摒弃”,即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坚决摒弃本位主义;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决摒弃围城思维;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坚决摒弃不作为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决摒弃守旧观念。

首先,牢固树立后勤工作的服务意识。作为学校后勤部门更应该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一是为学校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努力掌握和增强服务技能和水平,为师生员工的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后勤职工只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服务,努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牢固树立后勤管理的群众意识。这就要求后勤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师生。后勤工作状况好坏,直接与每个师生员工有着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观点,一是要关心师生员工,二是要与师生互相沟通。工作中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帮师生之所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后勤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群策群力,筑牢后勤工作的群众意识。

再次,建立后勤服务的长效机制。后勤系统管钱、管物,必须慎之又慎。目前高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如何在现有的财力、物力条件下,科学理财、管物,充分发挥财和物的作用,提高效益是摆在我们后勤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树立长效机制,使人、财、物以最佳的方式结合,做到“财尽其力”、“物尽其用”。

第四,着力做好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地位。推进高校的节约、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认真落实,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后勤服务方式、校园生活方式。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绝餐桌浪费。要加强示范引领,启动节约型校园示范单位的创建工作。

第五,把加强和改进后勤服务作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后勤坚持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要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必须大力加强对职工优质服务观念的教育,深入开展 “优质服务月”、“优质服务年”活动,使后勤职工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是师生满意、学校满意的前提,要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实施24小时无障碍服务,开设后勤服务“110”热线。把质量监督贯穿整个服务和经营的全过程。

总之,高校后勤要以社会化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积极探索出一条既能为学校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又能促进高校后勤自身发展,既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能建立与后勤社会化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高校后勤改革,探索出一条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勤工作新路。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85-06-01(1).

[2]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4):8.

[3]中国教育报刊社.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中国高等教育,1999(6):6.

[4]中国教育报刊社.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5.

[5]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关于进一步加

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J].高教领导参考,2000(9):1.

[6]中国教育报刊社.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4(7):7.

[7]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9):9.

[8]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新华网(http://www.news.cn),2010-07-29.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思考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