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淮颍流域文学家族研究的设想

2016-04-25 00:19方胜
关键词:魏晋家族流域

方胜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淮颍流域出现了大批以文学名世的家族,这些文学家族的出现及演变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通过全面了解该地区主要文学家族的创作情况,可以进一步考察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兴衰变迁;同时,通过文学家族的个案研究,能够概括出文学家族的总体特色及其价值和意义,最后探讨他们对六朝文学及后代文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淮颍流域;文学家族;地域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6000104

Literary families in Huaihe-Yinghe River Basin

in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ANG Sheng1,2

(1.Center of Chu Huai Culture Research,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Scienc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Many famous literary families sprang up in Huaihe-Yinghe River basin in Wei Jin and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ir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region.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families in the region may help clarif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se families in different times. Case studies of these literary families may help summari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m.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they made for the Six Dynasties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Key words: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Huaihe-Yinghe River Basin; literary families; regional literature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淮颍

流域所辖范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皖北地区。按照目前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以行政区划原则、经济类型原则和自然地理原则来划分文学地域[1-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淮颍流域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文化区域。该地域是曹魏集团核心领导的本籍所在地,从文学家族入手分析这个文化区域的形成和特色,对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研究以及安徽地域文化研究也许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开展魏晋南北朝淮颍流域文学家族研究的理论依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活动,包括文学创作在内,有两个特点最为显著,即家族化和地域化。家族总是限于一定的地域,所以两个特点中最本质的是家族化。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

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驰,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3]。

钱穆先生也指出: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一切学术文化必以当时门第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当时的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弟中,由于门弟之护持而传习不断,亦因门弟之培育,而得有生长有发展[4]。

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及文化传承上占尽优势,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的社会开放性大不如前,这就造成了少数家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文学也不例外,一些有卓见的学者早就发现了魏晋南北朝文坛为少数世家大族所主宰、少数家族累出文学之士的现象,当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指出:

尔其缙绅之林,霞蔚而飚起;王袁联宗以龙章,颜谢重叶以风采,何范张沈之徒,亦不可胜也[5]。

这里的“龙章”、“风采”喻文采之盛,“联宗”、“重叶”就是指一些家族文士累代而出。近人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中总论宋齐梁陈文学时云:

试合当时各史传观之:自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而世族之中,父子兄弟各以能文擅名[6]。

同样说明了文学家族兴盛的状况。前辈学者的理论探索为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和视角。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以上述理论为指导,致力于“地域+家族”的研究,无论是在史学研究,还是在文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如方北辰《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苏绍兴《两晋南朝的士族》、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等等。我们不揆浅薄,试图对淮颍流域的几个著名文学家族展开探讨。必须说明,我们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影响较大、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文学家族,与门阀士族有交叉之处,但也并不尽然。

近十年来,文化地理学、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关于淮河流域文化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出版了李修松主编的《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论述了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古国族、淮夷、道家文化、历史人物、淮系集团等[7];李景江等主编的《淮河文化概观》一书,论述了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变迁[8];安徽省社科联召开了几届淮河流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专著成果为淮颍流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上的示范。

二、开展魏晋南北淮颍流域文学家族研究的几个步骤

(一)全面统计各家族的文人及其存世作品情况

如果完全统计各家族的文人及其存世作品情况,并将其放到当时社会背景下来加以分析,对淮颍流域的地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一定多有裨益。考察文学家族各位成员生平创作的基本情况,最方便的办法莫过于检索曹道衡、沈玉成先生编撰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南北朝卷),可以看到,籍贯为沛国谯(今亳州)的曹氏文人收录有:曹操、曹丕、曹植、曹睿、曹毗、曹彪、曹冏、曹嘉、曹髦等;同为谯人的夏侯氏有:夏侯玄、夏侯浮、夏侯湛、夏侯慧等;桓氏在东汉时期就有桓谭和桓彬等人,他们分别是沛国相人和龙亢(今怀远与蒙城间)人,后者文学之风流传更久、人数更多,如桓麟、桓玄等;祖籍为沛国相(今濉溪)的刘氏文人有:刘惔、刘琎、刘显、刘师知、刘彀、刘子珪等;谯郡铚(今宿州西)嵇氏和戴氏文人有:嵇康、嵇绍、嵇含、嵇喜和戴逵、戴颙等。当然,要更全面的了解各家族的文学创作情况,必须钩稽史书,从逯钦立先生所编著的《先秦汉魏南北朝诗》和严可均辑录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加以仔细搜检。实际文人数量远超过《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先秦汉魏南北朝卷)所录,如曹氏,还有曹芳、曹义、曹洪、曹奂、曹衮等多人;桓氏,还有桓荣、桓郁、桓俨等;刘氏,还有刘恢、刘伶、刘弘、刘璠等。如果广搜地方志材料和相关史料,相信一定还有发现更多有作品传世的家族文人。

(二)分时期考察家族化的进程

魏晋南北朝作家的家族化,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大致说来可分为三个阶段:曹魏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

曹魏时期,世家大族主要是由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转化而来,另一部分是在汉末崛起的新军阀大乱之后,世家大族开始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在扩大经济实力争夺政治权力的同时,也重视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这时候儒学地位衰落,经学失去了两汉时的独尊地位,学术文化有加速向多元发展的趋势,文学初步摆脱经学的牢笼,开始了自觉时代。曹丕把文章看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认为“年寿有时而尽,荣华止乎其身。惟有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才能声名自传于后”。曹丕的这番话极大地鼓励了世家大族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在文学这个新的文化领域争名夺誉。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不够发达,作家数量较少,文学家族化刚露端倪。《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曹魏时期(包括同时的吴蜀)别集29种,作家28人。这一时期最大的文学世家是曹魏宗室,有《魏武帝集》26卷,《魏武帝新撰》10卷,《魏文帝集》10卷,《魏明帝集》7卷,《陈思王曹植集》30卷,作家4人集5种共83卷。就在这个历史上文学家族化的起步阶段,淮颍流域已达到了鼎盛时期。

两晋时期,全社会的文学家族显著增多,并对文学创作呈垄断趋势,《隋书·经籍志》载两晋别集156种,而其中将近一半出自文学世家。但此时淮颍流域的文学创作,却成就不够,文学家族也不多。

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家族化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和文人主要集中于南朝。由于宋、齐、梁、陈四朝皇帝均出身寒微,他们对世家大族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如两晋。在变化了的形势下,世家大族更加注重自己在文化学术上的修养,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各个世家大族都有了自己的家学和家风,家族子弟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从儒从文的热情更加高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几乎完全被皇族和世家大族所垄断,其余作家屈指可数。祖籍沛国的刘氏家族在此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世代相沿袭,直至隋代。

(三)考察文学家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主要是通过对诸家族的个案研究,分析他们的各自特点,并总结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曹魏时期,多数文学家族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都与曹氏有着某些联系。最典型的当属夏侯氏,为曹魏建国立下过大功,夏侯渊都是曹操时代叱咤风云的杰出军事将领,夏侯尚在魏文帝时位至征南将军,黄初六年(225年),夏侯玄继承乃父夏侯尚之爵位,不久,“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9],正式步入仕途,在正始、嘉平的十多年时间里,夏侯玄一直是曹氏政治阵营中的核心骨干成员。《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将曹氏宗族和夏侯氏代表人物共列为一卷,也暗示这两个宗族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曹氏与夏侯氏两个宗族之间还世代通婚。据《三国志·夏侯传》载:“初,太祖以女妻,即清河公主也。”《夏侯渊传》载“渊妻,太祖内妹。长子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恩宠特隆”。《夏侯尚传》载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適室;適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夏侯玄传》载“玄,(曹)爽之姑子也”。陈寿在《三国志》卷九传末“评”曰:“夏侯、曹氏,世为婚姻。”陈寅恪先生曾据此指出“可见曹氏与夏侯氏也通婚,且习以为常”[10],认为这是本族通婚[11]。由此看来。夏侯氏与曹氏共浮沉也是理所当然的。正是家族之间存在着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的势力不断扩大;但对于文学而言,他们之间的密切交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诗酒唱和、争高论低的文学活动,都可能会促进文学的发展。

三、淮颍流域文学家族的总体特色及其文学创作的价值

地域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域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前者对作家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它不但影响人的体质,也影响人的气质、情绪、意志乃至个性;后者包括历史沿革、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信仰等,它对文学的影响更深入持久。《淮南子》卷四《坠形训》认为:

轻土多利,重土多迟。清水音小,浊水音大。湍水人轻,迟水人重。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气,皆应其类。……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息土人美,秬土人丑[12]。

指出各地人们的体貌音声品性之异取决于居住地的性质。人们长期生活于某地,真切细微地感受到山川风土的神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毫无疑义,地域因素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魏征《隋书·文学传序》云: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13]。

这里指出了“江左”、“河朔”南北文风的差异,既谈到了文学的地域因素,又为文学发展指明了道路,希望通过南北文学的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的新境界。现代著名学者傅璇琮先生在《浙籍文化名人评传·序》中也说:“没有地方特色,就没有整体风格;不研究地区文化的特点,也不可能对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出准确的判断。”[14]淮颖流域文学家族特征的形成同样离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淮颍流域的地域特色对文学家族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些文学家族的创作在当时及对后代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些疑问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首先,军事、政治和文学集于一体也成了该地部分家族的共同特征,突出的代表就是曹氏和夏侯氏家族。

其次,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派发源于此,与儒家讲求的厚德载物不同,而是呈现出善于接纳包容的特征,这也于此地淮水、颍河、涡河等水系发达息息相关。这种特征在曹氏家族的身上体现就较为明显,曹魏集团在乱世之中招贤纳士,成就一方霸业。

此外,自古以来淮颍流域都是南北军事、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历史上该地域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军事战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此地尤为明显。由于世世代代饱经战乱,本地文人的个性形成及文学创作都深受影响,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更显得与众不同,故而在当时及后代的文史作品中,时常可以读到刘氏、桓氏、戴氏等众人的“奇谈怪论”和“乖诞举止”。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淮颖流域文学创作呈现出了兴盛的局面,与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隋唐以后,淮颖流域的文学家数量急剧下降,流传于世的作品也越来越少,这固然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有关,但同时与该流域文学家族的消失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开展淮颍流域文学家族的研究,不但能够了解该地域的文学发展状况,为现代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如依地域分州县梳理统计当地文人,能弥补当前常见的一些文史资料工具书(如《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之缺失;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探寻文学家族对于区域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这对于促进现代地方文化研究,促进区域文化的健康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参考文献:

[1]卢云.文化区:中国历史发展的空间透视 [A].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9辑)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7.

[4]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与当时门弟之关系[M]//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77.

[5]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75.

[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89.

[7]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1.

[8]李景江.淮河文化概观[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9]陈寿.三国志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20.

[11]王永平.夏侯玄论——兼论魏晋之际谯郡夏侯氏门风之变化及其门第之上升[J].史学月刊,2007(4):12-21.

[12]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9.

[13]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730.

[14]陈耀东,陈思群.浙籍文化名人评传[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魏晋家族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