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忠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淮南文集》学术创新的思路与方法
陈广忠*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淮南文集》,精选作者有创新性的论文 60余篇,分为五卷。本文从占领学术制高点、参与新发现的研究、介入重大学术争议问题、同学术大家进行讨论等四个方面,对其学术创新进行了剖析。对于当今研究生的培养乃至整个学界,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淮南文集》;59万字;60篇;学术创新
阜阳师范学院 2000年与安徽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2014年实现研究生独立招收培养。对于研究生科研方法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本人特意结合《淮南文集》的出版与自己的科研治学之路加以说明,希望对于当今研究生培养乃至整个学界,具有一定的裨益作用。
2014年7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作者的学术专著《淮南文集》。全书59万字,精选作者已发表的有创新性的论文60余篇,分为《淮南子》研究、中国道家研究、中国文学与史学研究、音韵学和古文献研究、附录(序言、书评及主要著作目录)等五卷,这部学术著作贯穿了作者长期坚守的独立思维和学术创新的精神。
首先,占领学术制高点,这是进行学术创新的必备条件。作者潜心研究《淮南子》30余年,已经出版主要专著23部,发表论文80余篇,而其中有关《淮南子》的专著 12部。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立的构架和内容。其中有中国第一部今译今注本《淮南子译注》,1990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淮南王刘安和众多门客的自然科学研究,代表了汉代的最高科技水平。专著《淮南子科技思想》,200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对《淮南子》的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农学、水利、气象、物候、医药、养生、乐律、度量衡等众多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作了全面的阐述,使人可以一睹先贤们的杰出创造。在《天文训》中,第一次完整而系统的确立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时隔二千余年,至今仍熠熠生辉。从西汉至1949年的二千多年间,主要的《淮南子》刻本、印本、抄本,约有150余种。而最重要的版本,当属明代学者刘绩补注的《淮南鸿烈解》。汉代学者许慎、高诱不谙天文、乐律,所以对《天文训》注释甚少。刘绩的重大贡献,就是对汉代的第一天书,作了大量的“补注”,使得我们能够窥知古代天文、历法、乐律等的奥秘。2012年黄山书社出版作者校理的刘绩补注《淮南鸿烈解》,并出校记近千则,为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版本。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洋洋百万言。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影抄的善本北宋本,并详加校勘;注释除了选用许慎、高诱原注外,又根据《说文》《尔雅》《广雅》《方言》之记载,加以选择;注音则依据《广韵》《集韵》《韵镜》以及上古、中古、当代语音演变规律,加以准确标音;译文则以直译为主,以信、达、雅作为基本要求。值得欣喜的是,2014年第五次印刷本,达到31000册,已经走向海内外。对于淮南王刘安的研究,1996年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刘安评传》,其中对淮南国、淮南王、《淮南子》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而其中最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就是确认淮南王之死,是汉武帝、政客、酷吏、父辈宿敌、门客等炮制的一大冤案。
《史记》中列出刘安谋图帝位的第一条罪状是这样的:“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立谁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这条记载,乍看起来是天衣无缝,也被班固《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史书所收录,但仔细推敲,却难以自圆其说。其一,田蚡认为武帝无子的说法不能成立。汉武帝于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即位,时年16岁。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不到18岁,正值青春气盛,而且后宫嫔妃成群,田蚡没有理由断定汉武帝以后就没有儿子(武帝以后有六子)。其二,田蚡所说的皇位继承关系,不合汉初规定。刘邦与刘盈、刘恒与刘启,帝位皆为父子相承。即使汉武帝一辈子没有儿子,其父汉景帝共有 14个儿子,侄、孙一辈就更多了,根据从夏至商、周、秦、汉都是父子相袭或兄终弟及的帝位继承制,刘安“当立”之说,纯属无稽。其三,与田蚡的身份、地位不合。田蚡是汉武帝生母王太后的亲弟弟,与武帝是甥舅至亲关系。作为长辈,怎么能对年仅十七八岁的皇帝外甥谈论“宫车晏驾”和天子遴选的问题呢?这与长辈至亲和太尉的身份,是根本不相符合的。
相似的内容,《史记》还有记载:“元朔五年,王日夜与伍被、左吴等案舆地图,部署兵所出入。王曰:‘上无太子,宫车即晏驾,廷臣必征胶西王,不即常山王,诸侯并争,吾可以无备乎!’”元朔五年(前124)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已经5岁了,“上无太子”之词显然是捏造罪状。由此可知,所谓“谋反”当皇帝的罪名,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其次,参与新发现、新思想等的研究,成为学术创新的重要阵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本。重要失传文献的重见天日,改写了中国的古代学术史。《淮南文集》中有5篇文章,对此皆有独到的研究。
《老子》问世 2500多年来,比较有价值的版本就有600余种;研究的论文,可谓是累牍连篇。如何创新?1985年6期《复旦学报》发表作者《帛书老子的用韵问题》,从《老子》上古音用韵作为切入点,对帛书《老子》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解决了正确分章析句的问题。宋代学者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应元,清代学者俞樾,以及后代不少学者,对《老子》一章断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按照帛书《老子》用韵,当断成:“无名〔耕部〕,天地之始〔之部〕也;有名〔耕部〕,万物之母〔之部〕也。故恒无欲〔屋部〕也,以观其眇﹙妙﹚〔宵部〕;恒有欲〔屋部〕也,以观其所噭〔宵部〕。”两个“名”字、“欲”字,是奇句的韵脚。“始”“之”,“妙”“噭”,是偶句的韵脚。按照王安石等的标点断句、文义解读是错误的。
校正了前人判断《老子》韵读的重大失误。帛书《老子》“德”“道”两经5467字,可分为1181句,用韵1225句,91句无韵,就是说,帛书《老子》93%是有韵的。而(清)江有诰《老子韵读》用韵 483处,(清)姚文田《古音谐》中《老子》用韵430处。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江有诰所认为《老子》有25章无韵而造成的。比如:《老子》三十八章江氏注明无韵,而实际是:“知不知〔支部〕,尚〔阳部〕矣。不知不知〔支部〕,病〔阳部〕矣。是以圣人之不病〔阳部〕,以其病病〔阳部〕,是以不病〔阳部〕。”可知不但用韵整齐,而且句句有韵。
《老子》意境深邃,语言炉火纯青。采用密韵、遥韵、交韵、换韵、迭韵、句首韵、回文韵、连珠韵、双尾韵、三尾韵等多种形式,构成了奇妙无比的语言乐章。比如回文韵:《老子》六十八章:
信〔真部〕言不美〔脂部〕,
2. 论文标题: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煤炭中铅镉铬砷汞铍;文献来源:冶金分析,2014,34(8):22-26;作者:姚春毅,马育松,贾海涛,陈瑞春,李昱瑾,殷萍;机构: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美〔脂部〕言不信〔真部〕。
知〔支部〕者不博〔铎部〕,
博〔铎部〕者不知〔支部〕。
善〔元部〕者不多〔歌部〕,
多〔歌部〕者不善〔元部〕。
再次,介入重大学术争议问题的讨论,推进了学术创新的发展。在中国道家文献中,《列子》《文子》是争论最多的两部要籍。在《淮南文集》中,有6篇论文讨论了这两部著作,其立论和考证也是与众不同的。
对于《列子》,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三·辨伪文字辑略》列举25家,主张“《列子》之为晋人所伪,殆无疑义”。在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中,同时发表作者独著的三篇文章:为张湛辨诬——《列子》非伪书考之一、《列子》三辨——《列子》非伪书考之二、从古词语看《列子》非伪——《列子》非伪书考之三。这是中国大陆学者第一次独立、集中讨论《列子》,作者从文献、训诂、文字、校勘、方言等方面,详加考证,结论是:《列子》不是伪书。此后引发的争论文章,数量不少。
张湛是晋代著名玄学家,曾著有《文子注》《庄子注》《养生要集》《延年秘录》等,唯《列子注》传世。今人顾实《重订古今伪书考》中说:“据湛《序》文,则此书原出湛手,其即为湛托无疑。”近代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也有:“张湛依八篇之目,假造成书。”作者首篇《为张湛辨诬》,从六个方面加以考证:
张注忠实于原文,保存了 50多条异文,不做轻易改动。用“一本”“或作”“又作”“一曰”“诸家”等词语,对“异文”加以说明。如:《说符》:“民果作难。”张注:“一本作乱。”
张湛对注疏倾注了大量心血,并撷取郭象、向秀、郭璞、李颐、崔譔、司马彪等诸家的研究成果。对于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用“或云”“一曰”“一本”“一说”“又作”加以说明,以存诸书异注之原貌。如:《黄帝》:“众昉同疑。”张注:“昉,分两反。或云:昉,始也。”
张湛对诸家版本校订、辨证特别缜密,全书校正版本失误50余处。使用的校勘术语有“当作”“当为”“宜作”“本作”“或作”等。如:《天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终进乎?不知也。”张注:“‘进’当为‘尽’。此书‘尽’字例多作‘进’也。”按:刘向《列子新书目录》:“章乱布在诸篇中。或字误,以‘尽’为‘进’,以‘贤’为‘形’,如此者众。”说明刘向、张湛校书中发现的问题相同,都做过细致的校订。
《列子》成于战国,张湛对其文义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仅举张注、《列子》文义不同例:《黄帝》:“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张注:“既不食谷矣,岂复须吸风饮露哉?盖吐纳之说,不异于物耳。”可知张氏不赞成神仙家“辟谷”“吐纳”等修炼方法。
张注极其审慎,对于不能明了的问题,用“盖”“无闻”“未闻”“疑”“或云”“恐”等,表示存疑。如:《仲尼》:“孤独未尝有母。”张注:“不详此义。”又:“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张注:“此语近于鄙,不可解。”
从张注保留的古词语中,可知张氏所依据的当为古本。如:《黄帝》:“色皯黣。”张注:“音每。诸书无此字。”按:张说可信。《说文》等魏晋以前字书均无此字。(清)吴任臣《字汇补》方收此字。云:“黣,面黑色也。《六书索隐》与‘霉’同。”从异文、异注、古字、校勘、疑缺、对比等六个方面的分析,可知张湛是位严谨的学者,实为保存、整理、研究、校注《列子》的功臣。
《文子》有古本、今本之别。古本指 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竹简本《文子》。今本指《四库全书》本《文子》12卷、《道藏》本(唐)默希子注《通玄真经》、(宋)杜道坚《文子缵义》12卷。《淮南文集》中有 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文子——道儒结合的治国理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中华书局,2013)、今本《文子》抄袭论——竹简《文子》研究之二(《学术研究》,1996年第7期)、从载籍看今本《文子》抄袭(《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
对于今本《文子》和《淮南子》关系,争议日久,至今未息。今本《文子》39000多字,其中36000多字见于《淮南子》。作者从15个方面对两书进行详细比勘,结论是:今本《文子》85%抄自《淮南子》,15%为古本遗存。比如:
从天文岁时看抄袭:今本《文子·上仁》:“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则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竹简《文子》无此文,数句抄自《淮南子·氾论训》。“春分”“秋分”,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吕氏春秋》的“仲春纪”“仲秋纪”叫“日夜分”。战国、秦代尚无“春分”“秋分”的节气名称,春秋《文子》却已出现,岂不是怪事?
从法家思想断抄袭。今本《文子·微明》:“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即百姓怨。察于刀笔之迹者,而不知治乱之本’。”竹简《文子》无此文。当抄自《淮南子·泰族训》。“相坐之法”,《韩非子·定法》叫“告相坐”,《和氏》称“告坐”,《制分》作“相坐”。春秋《文子》,怎能对百年后商鞅酷刑记载得这样清楚?
从道家术语定抄袭。今本《文子·精诚》:“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竹简《文子》无此文。此则抄自《淮南子·览冥训》。“坐驰”“陆沉”,出自《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为坐驰。”《则阳》:“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可知《淮南子》化自《庄子》,而今本《文子》抄自《淮南子》。
春秋晚期文子,为老子弟子,与楚平王、孔子同时。古本《文子》,是道家思想用于楚平王治国实践的重要文献,并获得了成功。王充《论衡·自然》中赞叹:“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可惜其内容大多失传,只有靠高道默希子、杜道坚修补完善了。
其四,同学术大家进行讨论,促进了学术创新的深入。《淮南文集》中,收入12篇与古今学者进行讨论的文章,今取其2篇予以评介。
“叶音”是魏晋至清代的一种标示古音的方法。南宋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的标音为其代表。王力《诗经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中说:“朱熹从唯心论的‘叶音’出发,引出了许多错误。在许多地方,朱熹所注的‘叶音’,其实在上古和所注的字不但不同音,而且不同韵部。最可笑的是模棱两可的‘叶音’。总之,‘叶音’说是唯心主义的虚构,必须予以批判。”《淮南文集》中有 2篇长文,即《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东方文化》,1999)、《〈楚辞集注〉叶音考辨》(《迈入 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论文集》,朱杰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第一次对批判朱熹“叶音”说进行了辨析。
朱熹《诗集传》中的“叶音”共有 1360条。本文从8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叶反切、叶同韵字、反切+叶反切、叶反切+直音、反切+叶直音、叶直音、叶如字、叶声调等。结果是:叶音正确者837条,占 62﹪。叶音与本字音近者 276条,占20﹪。叶音失误者263条,占18﹪。《楚辞集注》中“叶音”267例,正确率58﹪,音近率42﹪,失误3条。而其中的反切、直音19条,全部正确。朱熹“叶音”的失误在三个方面:对《诗经》韵部判断不准而失误;不明古今音变,以今律古而失误;标音的不科学性而失误。当然,可能也有南宋徽州和闽南方言的影响。例如:
“叶反切”正确例。如:《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朱熹集注:“降,叶乎攻反。”《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焱远举兮云中。”集注:“降,叶胡攻反。”
“叶反切”正确、失误并存例。如:《诗集传》:《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家:叶音谷。又:“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家:叶各空反。《常棣》:“宜尔室家。”家:叶古胡反。《采薇》:“靡室靡家。”家:叶古乎反。(读音同前例。)同一个“家”字,朱熹注了3个音,只有“叶古胡反”是正确的,其它两音皆误。
关于“叶音”的结论:朱熹是古音学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开拓者,代表了南宋古音研究的最高水平。他的艰难研究,对于上古音的声、韵、调分类,以及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朱熹在古音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的。
[1]陈广忠.淮南文集[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M].陈广忠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陈广忠,梁宗华.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B234
A
1004-4310(2015)02-0032-04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2.008
2015-01-10
陈广忠(1949-),男,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23部(独著19部,合著4部),发表论文8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