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文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

2015-04-18 00:39福建省长汀县第三中学范庆萍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7期

◎福建省长汀县第三中学 范庆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为此,语文学习注定与社会生活分不开。在谈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域文化渗透的时候,一些教师难免会有畏难情绪:一是手头缺乏相关资料,教师需要利用在课后或者周末等时间才能全面搜集;二是学生的学业紧张,即使布置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作业,多半不能很好的完成。汀江文化历经长年时间的积累与传承,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若语文教师能结合汀江地域文化,梳理语文教材内容,设计丰富有效、操作性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丰厚的地方文化,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及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

一、以教材“课外拓展延伸”为依托,引入汀江文化

语文教学中的课外拓展延伸是新课程所要求开发教材的一个重要方向。课外拓展既能让学生深化原有课文的理解,还能拓展其课文的背景知识的理解。②所以当前的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地域特点,对于不熟悉教材中的地域文化的学生来说,这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挖掘与汀江文化相关联的材料,让学生找到与客家地域文化生活相同的地方,以此激发学生了解身边文化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后,有的同学认为北京、济南与福建距离远着呢!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古韵汀洲城的一草一木,春夏秋冬,比较华南和北方的四季有什么异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再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的视线延伸一点,汀江两岸就有数不尽的桥,家乡的石桥就是一座座凝固历史的风俗画卷,展现灿烂多姿的水乡景色。水东桥更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而学校旁边的太平桥最富客家特色,桥两边还有回廊、飞檐斗拱彰显汀江文化。学生在不断的观察、讨论、补充中,发现家乡的美,生发对家乡的爱。以语文“课外拓展延伸”为依托,让师生都有“延伸”的需求,如若能找到符合教学内容的地域文化,大部分教师都可以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并使教学成果日益出彩。

二、以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为依托,引入汀江文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课外拓展延伸”往往受制于教学内容,但在单元“综合实践学习”中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语文综合实践学习能恰当地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把课堂推向广阔地社会环境。教师可以立足汀江文化,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走进汀江文化地域,让学生走进店头街去感受汀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走进古进贤乡去感受古代牌匾的文化气息,脚踏汀洲古城墙,感受城墙建筑的艺术的魅力……

笔者根据初中各年级的语文教材所设置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分年级按不同的目的开展实践活动,去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写作资源。例如,七年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包括“漫游语文世界”“戏曲大舞台”等。

第一阶段,寻找资料。学生从长汀县志(或镇志)、县档案馆、网络等渠道获取汀州古城的相关史料。下乡调查在世的长汀古镇老人,搜集关于汀州的民间故事。采访政府官员,了解古城汀州发展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蓝图。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学生拥有详实的文本、图片、音频、影像等资料。学生在走访、实地感受等活动中,深深地被汀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水乡景色、红色圣地风采所震撼,为家乡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在走访、采访等活动中,也增强了与人交流的技能,还能为需要帮助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促进品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发育。

第二阶段,整合资料。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搜集到不同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对各种资料做好相应的归档,对照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后期制作整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第三阶段,举办写作比赛。从结果来看,有抒写古镇美好作品:《最美汀州》《人杰地灵话汀洲》《爱我名城》。有叙述古镇悠久历史的:《古镇汀洲》《汀江水,母亲河》《家乡的美食》等。有对家乡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家乡的憧憬》等。更有学生书写了汀洲的红色历史:“汀州古城墙被认为是古城汀州的城市名片,在古城墙内拥有城隍庙、天后宫、文庙、明清古街、古居宅等古代建筑群,更有毛泽东旧居、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苏区红军医院、红四军入闽时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等一批红色景点,这难道不是古城汀州散发出的人文气息吗?”也有提出思索的:“古镇给我的这么多,而现在古镇上由于经济的日益发达,古桥日渐消亡。古镇的石桥,记录了历史,留下了财富、智慧、故事,同样也给我们现代人返朴归真之感。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来保护吗?”

这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探究地域文化中所了解的人文精神、弄堂文化、桥文化,写作资源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升。

三、以学科“调查研究学习”为依托,引进汀江文化

曾经有人错误地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自然学科的事情,与语文学科不沾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①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且要一定的社会经验。那些资料查阅、采访等社会实践性的方面是有助于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社会经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应该大力支持鼓励!

在教师教学层面上,教师需要将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汀江文化环境中用心去感受所学知识的基本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调查研究的某些方法,关注汀江地域社会的现实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和独自学习的能力,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学生学习层面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与沟通合作的平台,还能培养各个学生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际交往的社交协调能力、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

“面对平淡无奇的事物我们不再感到无从下手,面对杂乱无章的各类资料信息我们不再感到茫然,通过交流讨论和导师点拨,我们把它精心筛选浓缩成精华。合作的乐趣,探讨的乐趣和发现的乐趣无处不在。”③学生们发出这样的感慨。通过各项探究活动的参与,学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激活了思维的触角,增强了实践的能力,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中深切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律动。他们展示才干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增加审美情趣与精神追求,更好地了解了自己,培养了终身发展的能力。

四、以“中学写作训练”为依托,引进汀江文化

语文教学中要把写作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写作与实践的相互消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③为此,多通道、全方位、宽口径地探究地域文化中的写作资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学科教学上围绕课程目标,立足地域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开发探究作文教学资源,丰富了课程内容,拓宽了课程范围,为推动课程整合、推进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写作的真性情是从生活实践感悟中得出来的。学校春游、秋游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最好契机。学生在实地参观、老师指导下,综合获取的资料,完成描述研究对象,想象研究对象的写作活动。学生在写作探究的基础上,由自己寻访的资料得出一至二个研究性的发现,整理成文,经指导教师修改整理成册。例如,出发去长汀归龙山春游之前,笔者让学生想象归龙山的秀美风光如何用词语描绘;春游中,师生在归龙山金峰顶进行描绘周边美景游戏,抒发山高石多、群山环绕的金峰顶美景;鉴赏各个景点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对联、诗词,回来之后再整理写成美文。师生同台唱和,其乐融融。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反思与小结

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需要以学生的生活或者经验为中心,需要综合语文课程同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多种能力,结合课堂与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②语文教学和地域文化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亲近地域文化,领略地域文化特有的质朴和芬芳,感受到生活化语文的乐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汀江文化是优秀的地域文化,在开发利用汀江文化资源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铺设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现实生活的道路,挖掘汀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宝藏,还要拓展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外延。在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才能让学生增加激发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作为任教于客家地区的语文教师,有必要让汀江文化走进语文教育,让汀洲古城的学生受到本地文化的熏陶,任重而道远!

①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②赵霞:《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的探索》,《教师》,2011年第8期。

③程炯:《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