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品文
【摘 要】宋元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特别在东南沿海的经济繁荣和对外开放作出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汀江为发展海上贸易和客家民系播迁海内外,为促进客家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舟楫之利,汀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水道,海上丝绸之路对汀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汀江;海上丝绸之路;关系
一、汀江流域是海上丝路物资重要产地
汀江流域主要指过去“汀州府”所管辖的闽西几个县。它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与赣南平原、漳州平原、潮汕平原相毗邻。境内岭谷相间,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森林丰茂,资源丰富。
汀江流域为海上贸易提供物资的同时,一些洋货如:煤油(洋油)、火柴(洋火)、铁钉(洋蓝钉)、布(洋布)、海味、药品(西药)、胡椒、香料等,也逐渐从韩江进入汀江流域广阔的城乡市场。
鸦片战争后,汀江流域每年对外贸易的总金额当在白银数百万两以上。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的“光洋”、“鹰洋”流人中国,对解决当时我国的“银荒”,满足国内市场对银币的需求,活跃商业资本活动,起了积极作用。
二、汀江是闽粤赣客家地区交通大动脉
汀江发源于宁化县境内木马山北坡,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及广东大埔5县。在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梅潭河汇合后称韩江。全长328公里,在福建省境内285公里,上杭境内112公里。宋嘉定六年(1213年)汀州知事赵崇模奏请漳盐改潮盐,整治汀江航道,潮盐经峰市转汀江航运至上杭。宋端平三年(1236年)长汀知县宋慈整治汀江,炸石辟七滩,汀江上游可通至回龙。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汀州知府陈洪范召石匠炸开回龙滩,汀江上下游贯通。汀江干流可通航里程219公里,长汀至上杭官庄段109.5公里,木船运载重量顺流3吨,逆流2.5吨;官庄至上杭至峰市段也是109.5公里,运载重量4—5吨;峰市以下河段两岸悬崖峭壁,河面仅宽数十米,河中巨礁密布,水急滩险,船不能行,必须将货物在峰市起岸,靠人力肩挑5公里至广东大埔市,再装船直下潮汕。汀江主要支流有:濯田河、桃溪河、旧县河、黄潭河、永定河5条,可通里程总计223.5公里,运载量一般顺流2~3吨,逆流1--2吨。汀江干支流可通航里程442.5公里。另外,还有不少支流可漂放木排竹筏或单枝竹木。可以说,汀江水运遍及汀州府各县的乡乡村村。
汀江进入上杭境内后,河面宽阔,水量充沛,两岸多河谷山间盆地,被人誉为汀江的“黄金水段”。民间有句俗语:“上河三千,下河八百”,指的就是上杭县城以上为上河,有船数千艘,县城以下为下河,有船数百艘。可见汀江在上杭回龙至峰市之间航运之盛。上杭段有大小码头36处,其中吞吐量较大的码头有5处:回龙、石下、东门潭头、南门、南蛇渡。回龙码头是上杭、长汀上下货物的中转站,有商行、客栈等;石下码头是武平中堡等地物资和运出土纸的中转站,有客栈和中转商行;东门潭头是长汀经上杭运往广东的大米、黄豆、竹、木材、土纸和广东运至长汀、瑞金的食盐、日用商品的中转站,日吞吐量达70--90吨;南门码头是汀江上下游航运货物中转与集散枢纽地,日货物吞吐量60吨以上;南蛇渡码头是汀江下游地区货物往来中转的要岸。汀江航运给上杭带来繁荣,县城有粮行、纸行、药材行、京果行及木材行等各种过驳转口商行300多家。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汀州各县人或潮汕商人,在业务上,他们与长汀、武平、永定、连城、峰市及潮汕各商号都有挂钩联系,甚至有像今天的“连锁店”似的“联驳行”。繁忙的汀江航运也给清政府带来丰厚的收入,清顺治五年核定上杭河税正额为白银3022两。雍正五年除河税正额之外,溢出河税银5931两为盈余。
自宋代开创汀江与韩江联运,直至20世纪50年代的800年间,汀江水运十分繁荣,长盛不衰。江西赣南平原和汀江流域盛产的粮食、竹木、纸品及其他土特产品源源汇集到长汀、上杭两县城,通过汀江、韩江水运至潮汕地区,再转口销往国内外。而海盐、布匹、煤油、日用百货等又从潮汕等地经韩江、汀江运销汀江流域及赣南各地。据《漳州府志》载,由汀州登舟沿汀江南下,经上杭、永定,而后舍舟沿山道至南靖船场,再沿西溪(即九龙江西溪)登舟经山城抵漳郡;宋元时,闽西汀州属地土特产品出口,有相当部分由该线水陆兼程运漳州再转销国内外。由此可见,汀江是闽粤交通的大动脉,是闽粤赣客家地区人民赖以生存和繁衍的“水上运输线”,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延伸和组成部分。
三、汀江波涛推动客家民系发展
汀江流域山青水秀,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是块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的宝地。唐末至宋代,客家先民辗转南迁,依山傍水,择地而居。他们披荆斩棘,垦荒造田,祖祖辈辈胼手胝足发展生产,培育后人,形成一个勇于开拓,吃苦耐劳,尊祖敬宗,自强奋进的客家民系。汀江波涛奔腾向前,客家民系也不断向前发展。
汀江流域客家民系不断发展的再一个方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于1939年6月侵占潮汕地区,实行残酷的法西斯统治,疯狂掠夺,民不聊生,老百姓能走的举家逃荒,不能走的卖儿鬻女,或者将孩子白白送人留条活命。笔者曾在上杭城乡作过一些调查,估计有几十万的逃难者逆韩江、汀江而上来到汀江流域、赣南地区。不论举家逃荒的,或是被人卖(送)来的,大部分已在当地成家立业。当初是客家人的儿子、媳妇,如今成了客家人的爷爷、奶奶,水乳交融,骨肉情深。他们不仅壮大了客家民系,也加深了客家民系与潮汕人民的联系。
四、海上丝路传播和丰富了客家文化
客家人依托美丽富饶的汀江创造财富,發展海上贸易的同时,也带来新鲜的海洋文化,使客家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客家文明更有丰富内涵。有着明显海洋文化特征的妈祖信仰也随着汀江航运的开通而在崇山峻岭之中的汀江流域“安家落户”,并随着汀江航运的繁荣而兴盛。民国《上杭县志》记载,明清两朝,在上杭境内的天后宫有22座。清末民初,天主教、基督教传教土都由香港至汕头,然后乘船到上杭,在上杭作一个过渡时期,学习客家方言后,由汀州教区分配到汀后各县教堂。在上杭境内设立教堂、教会及其附设的教育、卫生等机构48所,传教士数百人,发展教徒数千人。客观上为客家地区传播了近、现代西方的科技文化知识。上杭清末举人丘复和抗日保台爱国诗人丘逢甲交谊特深,常以诗词唱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元月,丘复在丘逢甲的倡导下择杭城“丘氏总祠”创办“上杭师范传习所”,这是福建省第一所民立师范,大力宣传新学、弘扬新文化。连城四堡是北宋时的四大雕板印刷基地之一,一直以印制的书籍种类多,装璜考究,纸张质地好,印刷质量上乘而行销南方各省并由汀江运至潮州转销南洋群岛。清代是上杭画坛的繁荣年代,出现了华山喦、廖海村等数十位画家,“皆以善画而名传闽粤赣客家地区”。
旷远迷茫的陆上丝绸之路已成过去,经历了又一个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亦已从物资交流之路发展为中外经济沟通之路,发展为东西方文化交通融汇磨合之路,东西方的农业、工业、科技乃至思想、哲学的交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今天,新的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所能形容的,而成了海、陆、空、声光电通讯全方位的全球大交流,为人类创造新文明已作出并且还将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林. 汀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J].中国民族博览,2015(0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