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张伟斌 林枝示
舞者风德:“校园舞·武”的文化诉求
——对厦门市海沧中学“校园舞·武”办学特色的解读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中学 张伟斌 林枝示
厦门市海沧中学历经兴趣诱导、课程开发、专家论证和集体智慧等步骤,确立以“校园舞·武”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倡导“舞风武德”的文化立人思想,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文化品位,构建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舞风武德;内涵解读;发展策略;建设感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根据这一精神,我校在总结办学经验时,通过兴趣诱导、课程开发、专家论证和集体智慧等步骤,确立以“校园舞·武”(“校园舞·武”即“校园排舞”和“传统武术”的合称)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倡导“舞风武德”的文化立人思想,突显学校办学的文化品位,构建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
校园排舞在我校发展时间较短,结合时尚与现代,其元素多元,系由武术动作与当下流行金曲编排提炼而成;传统武术经与排舞的融合,使武术的传统精华得到延续与拓展。男生武术,女生排舞,舞武结合,丰富学校阳光体育内涵。
1.“舞风”:舞风塑心,三好四美
排舞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蹈,融合了华尔兹、伦巴、爵士舞等多种舞蹈元素,形成交替转换,动作起始方向的练习形式,可独舞也可群欢,可锻炼身心、增强体质、改善身体协调性,还能促进人际和谐,历练学生的情商。
“舞风”指学生在排舞活动中的外在形体和内在修为。“三好”指身体良好、心理完好以及气质姣好。“四美”指舞美、形美、神美和心美。“三好”代表了健康的广义概念,内容指向“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层面,包含“身体、心理、气质”三个维度;“四美”是对“三好”的提升与补充,追求“舞美”“形美”“神美”和“心美”,力求促使学生通过排舞活动,给人视听享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和心灵感悟。
2.“武德”:武德健心,正气树人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是全民健身的重头项目之一,凝聚了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也是学校德育规范重要范畴,致力于倡导对学生进行正能量教育,强化学生健身理念与运动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包含多方面的基本内容:有道德情操的修养,有行为习惯的矫正,有意志品质的优化和心灵成长的体验。武德对于习武者综合素养的引导和促成、对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上述对办学特色重要元素的理解,结合具体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创建学校特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特色建设规划
厦门市海沧中学秉承着“崇德尚学”的校训,恪守“树人为本,质量为根,师德为先、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确立“阳光教育”思想,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达标高中内涵建设的精神,焕发朝气,精诚团结,负重奋进,重振雄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教育强区目标,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作贡献。学校在继承和发扬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园舞·武”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出台了《厦门市海沧中学办学特色建设方案》,将“校园舞·武”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创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构建阳光校园、阳光教师、阳光学生、阳光课程、阳光课堂和阳光管理为核心的“阳光教育”目标,形成“一生一特长,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特色。
“舞风武德”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建建设团队,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使“舞风武德”文化建设为学生人格品质的提升提供扶持和帮助。学校在初中开展排舞、武术校本课程,实施初中课堂2+1模式,每学年有200位学生参与;在高中开设“校园舞·武”模块教学,每学年有600多位学生选修。“校园舞·武”已成为学校大课间的常态,也成为我校大课间分享、市区夏令营、全国阳光体育展示和国际教育交流的一道亮丽风景,培养阳光、快乐、向上的优秀学生,实现“男生会武术,女生会排舞”的目标,扩大了学校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开展特色建设研究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历史发展的体现。“校园舞·武”融入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元素,既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继承,也有对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艺术的吸纳和发扬。“舞风武德”教育要求实现学生传统与现代的有机整合,按照排舞和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以形成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阳光人才。
传统的武德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优秀品质,还必须结合形势发展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武德文化只有和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文化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舞·武”融德智体美于一体,不仅体现人的天性,更体现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学生们在不断超越中(超越自己、超越别人)得到快乐,摒弃假丑恶,不断完善,追求真善美。
构建教师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平台,能促使教师思维创新,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让学生受益。以连仁都、邱志刚和罗林辉为主的体育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在市、区开设“校园舞·武”公开课,实现教师专业成长。2005年至今,以“校园舞·武”为专题,在国内刊物公开发表发表了7篇论文,开展了5个课题研究;校本课程《校园排舞》和《传统武术》多次印刷,在全国许多学校推广使用。2014年5月专著——《校园排舞》在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3.推进辐射交流活动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了“校园舞·武”的辐射功能,让阳光洒向大地。借助宣传媒体、讲座培训、教育交流,学校的办学特得到了《海峡导报》《厦视新闻》和《厦门日报》等新闻媒体的青睐,还受到福建教育学院名师课堂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等省级单位与刊物的称赞。2012年,北京教育学院院长率北京市16区(县)师训专家慕名前来参观排舞和武术,评价道:“男生很阳刚,女生很柔美,孩子在这里读书很幸福!”在两岸和国际交流方面,“校园舞·武”同样扮演着天使一样的角色:2010年,美国密歇根州牛津学区教育总监来校交流排舞;2011和2012年,新加坡女皇道中学先后两次组织师生前来观摩体现学校开展的“文化浸濡”活动,他们的学生也对武术和排舞如痴如醉;2013年5月,学校的排舞教练应邀前往宝岛台湾进行考察交流,与台湾部分中小学进行排舞交流,受到好评。
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举以人为本的旗帜,最突出和最主要的就是“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核心内涵就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学生“主动的学生态度”来自何处,如何让他们的内驱力得以启动,如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校园舞·武”办学特色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
1.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光华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拥有深切的生命期待和强烈的生命追求,都渴望获得真切的生命关怀。只要给点阳光,她就无比灿烂。为此,要把生命教育融入“舞风武德”文化建设之中,实施“扬长教育”,以学生个体的长处为核心,以长促长,以长促全,培养他们具有突出优势、人格较为健全的民众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排舞和武术,不断发现和积累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体验生命自由成长的喜悦,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快乐与幸福。在音乐声中学习,教师悉心教导,同学真诚互助,都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同学们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并且迎接挑战,体验运动的激情,感受生命的快乐,品味生活的美好。排舞和武术使学生们放松情绪、学会自信,尽情地舒展身姿,收获快乐,感悟生命活力。
2.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学生在参与排舞和武术的过程中,伴随着变幻的音乐旋律和舞动的身姿,内心创作的基因也可以获得启迪,许多原本性格内敛的同学变得充满阳光了,培养了与他人交往、交流信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技能。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排舞和武术大赛,让学生自己组队、训练、创编队形、音乐剪辑、造型构建等,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学校还将“校园舞·武”列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成立特色项目发展小组:邱志刚老师开展高中武术模块教学和初中武术校本课程;连仁都老师主持推广校园排舞,开设高中排舞模块和初中排舞校本课程。两位教师联手在学校大课间、兴趣小组活动、全国阳光体育活动和国际舞·武大赛中进行交流展示等,引导学生借助每一次展示的机会,把他们的创新有机地融入到“舞·武”动作编排之中彰显自己非凡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3.在活动中纯洁自己的情感
践行舞风武德文化教育,旨在要传递和渗透积极、健康、愉悦、审美等正能量,抵制和消弥庸俗低下、消极悲观、逃避推卸、急功近利等负能量。“舞风武德”文化要求学生们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遵守排舞和武术的道德原则,在活动中不断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在不断激活内驱力和超越自我中获得快乐体验,构建“工作有声有色,学习有张有弛,生活有滋有味,做人有情有义”的学校文化氛围,努力培养智高、体健、品端、身正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打造具有人文关怀、发展潜能和深情厚谊的活力校园。
以“舞风武德”文化作为内涵的学校办学特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与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在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对武德文化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挖掘本土资源的力度还不足,师生学习和思考的自觉自主意识还不够强,活动文化还缺乏系统的梳理,把国粹武术转换为办学品牌仍需进一步给力。学校应继续努力,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以更好地发扬“舞风武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