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历史课堂实效

2015-04-17 15:15: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教学模式

建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历史课堂实效

◎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郭 林

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但如何合理操作则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作进行反思,以利于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实效。

合理分组;分组学习;课堂实效性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评定已经不再仅仅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衡量,而是更加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成效,更加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手段的认可度,这种变化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也是当前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为此,许多教师在一线教学上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探索。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本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并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这种模式,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一、如何正确定义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理念来自于美国,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教学理论。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单纯以个体为单位来开展学习任务,而是以某种组织原则结合成小组,合作开展学习的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组内成员合作或者组与组之间合作交流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将程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交叉组织在一个小组内,充分调动小组成员各自的学习优势,取长补短、互助合作,教师在其中起着引导、总结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效果。[1]这是一种集体学习的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原则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作用,符合新课改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原则。因此,从理论上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具备可行性和可探究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证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合理有效的分组是保证课堂分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在班级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等方面,交叉搭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情况下,是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并且尽量不按原有的座位安排来构建学习小组。座位的安排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兴趣、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差别,如果按此分配学习小组,往往会出现有的小组活动能力特别强,有的小组则会比较薄弱的现象,而这样的分组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考虑好小组的分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构成,在知识结构、能力和兴趣、性格等方面都应该是具有互补性的,这样才有助于分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基本小组分出之后,教师还要在充分考虑小组学生的构成和意愿的情况下选出一位小组负责人,作为加强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组员与教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纽带,配合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探究能力和互动合作意识,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替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笼统的提法,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有不同具体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来,在一堂课当中,该模式的应用不会一成不变地单纯采取某一种形式的合作,而是几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结合使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有以下几种基本的形式:

形式一:搜集资料。搜集相关课程的学习资料可以分为课前搜集和课堂搜集两种。课前搜集资料属于学生预习范畴,灵活性更大,学生可接触的资料更多、更丰富。教师在授课前预先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有目的地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相比之下,课堂上搜集资料的范围就受到了许多限制,基本是利用学生手中现有材料,例如书本、参考书等,主要是针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答案的补充和说明,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更多的是采取课前搜集资料的方法。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例,这一课开篇就提到古代中国“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关于中国早期“王”和“帝”的传说有许多,内容繁杂,在正课上无法一一列举,分成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去查找资料,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各小组还主动将搜集到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到正式上这堂课时,将学生搜集

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趣了。由于学生参与到此环节中,教师的授课就更容易引起共鸣。

形式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分组教学形式,属于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环节之一。这种方式使完全由教师解决问题改变为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中,为了进一步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教师提出了“宗法制与分封制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采取将问题交由小组去讨论,提交小组结论,之后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并做最后总结的方式。小组讨论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改变了以教师的“说”为主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阐发自己的见解、开动思维,而且为了追求最佳答案和形成小组统一见解,还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的合作意识,同时对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形式三:小组辩论。辩论的形式实际上也就如同于在小组之间展开相互的竞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对某一个问题开展辩论的同时,也使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最后得出的问题结论,更具有说服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结论往往在学生头脑中能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记,这种做法的效果比起直接形成答案后呆板地记忆要好许多。但此种方式对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能够积极推动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还要能够有效保持课堂纪律,以保证小组辩论的实效性。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堂完整的“分组学习”教学课,还应该包含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分组学习”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由之前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转变为对小组的评价,以此促成组内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局面,推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更顺利地开展。[2]

通过以上的几个基本环节,课前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摸底、分组、以组为单位布置课前任务,再到课上交替使用不同的“分组学习”形式,最后形成评价,一堂“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就基本构建起来了。

三、远离无效的分组合作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运作此教学模式时,要极力避免分组合作学习中的无效性。

首先,不是所有的课程、所有的课堂环节都适合于分组学习。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形式上的关注,那么对于提高课堂成效是没有任何帮助的。采取这种模式之前,要对将要授课的章节有关课标进行透彻研究,要制定与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方案。有些太专业的问题,即使经过学生积极的合作讨论也未必能够得出有效结论的,就没有必要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所以,在教授一堂课前,教师要先对本课内容所涉及的课标要求进行深刻领会,再制定相应的授课模式,提出符合学生的实际,否则,盲目的开展分组学习,最终将导致这种模式无法呈现其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其次,合理安排小组活动时间。[3]一堂课的时长只有45分钟,而学生分组学习所涉及的问题在每一堂课上是不一样的。有的课时问题较多,有的课时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需要利用到分组学习模式,因此,科学合理的安排小组活动时间关系到这一堂课的成效,也是衡量一节分组学习模式课堂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合理安排小组活动时间,一是小组活动的时间要充足,要留给学生足够思考及讨论的时间,避免由于时间的不足,学生对相关问题还未做出反应,教师就统一宣布答案这种局面的出现。二是对于小组活动时间上也要有一定的约束,计划内安排多少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就要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要随意延长活动时间。课堂上的分组学习,给学生设定了一个合理的活动时间,能够造成学生活动中的一种紧迫感,有利于提高分组学习的效率,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合理安排小组活动时间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分组学习的无效性。

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程,教师必须具备控制课堂全局的能力、了解掌握学生情况的能力、具有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和要求的能力。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开展不能够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实行上,还要充分考虑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规避无效的小组学习,真真切切地将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顺应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1]湛友:《合作学习的分组初探》,《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第7期。

[2]许伟:《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3]邹颖:《浅谈历史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无效现象》,《威海市教育局·教育教研》,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合”乐而“不为”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14:16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9:29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