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有”历史课堂

2015-04-17 15:1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四有创设历史

打造“四有”历史课堂

◎福建省泉港第一中学 郭建忠

“人文性”的历史课堂应做好四有,即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四有”历史课堂实现了新课程改革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人文性;“四有”课堂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其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发挥其社会作用。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就是“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就是“生命”。好的历史课堂不能为教历史而教,不是要培养历史学家,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促进学生的理性、智慧、情感和人格等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识、有方法的课是好课的标配;如果有生活、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是高配了。“四有”课堂的精髓是人文性,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四有”历史课堂呢?

一、把准情境的脉——有知识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情境创设在历史课堂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提升。情境创设的作用之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是学生通过情境理解,感悟历史知识,进而深入历史,与历史对话。在当前的很多公开课中,利用视频材料、历史图片等创设情境已成为一种常态。但细看之后,很多情境创设都只注重第一层次作用,而忽略了更重要的第二层次作用,仍然停留于哗众取宠、生搬硬套的状态。在这样眼花缭乱、轰轰烈烈的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并没有更多的深思和感悟。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教学。如何提质增效,让历史情境创设中有知识呢?

以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模块《新文化运动》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排练模拟“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前的师生问候语”。上课铃声响起,一位“老师”带着眼镜、拿着讲义夹走上讲台:“老爷们请起立。”学生东倒西歪站起来,有的还在打哈欠、伸懒腰。“老师”说:“老爷们好”。学生有气无力地说:“先生好。”“老师”客气地说:“老爷们辛苦了”。学生齐声:“升官发财。”在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欢笑后也会思考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前的北大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北大后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呢?由此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就能顺其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二、放飞思维的线——有方法

新课程改革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方面的灌输,忽视了过程与方法,“一讲到底”,用讲代替教。其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求知欲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受到制约。“教师演戏,学生看戏”,忽视教学主体。教师应该相信学生,适当放手,通过设问引导,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作探究,主动解决问题。

在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医生诊断病情的方法,以经济学家的眼光,写一份诊断书。诊断对象:苏联20世纪40-60年代经济问题诊断书。要求:写出病由、病症、诊断、处方、医生签名(要求4-6人联合会诊)。学生们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忙得不亦乐乎。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重、难点,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里,既不能插手过多,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定向,也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而要发挥引导、启发、协调的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不时巡查学生的情况,鼓励后进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发表自己的看法,防止合作学习沦为小部分优生的“表演秀”,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与有效性。

三、尊重学情的点——有生活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者学习新内容的基础。学习的新内容只有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并产生同化或顺应才会有意义。历史教育必须和现实、学生生活相联系,教师必须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说学生能听懂的话。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自身所学知识和生活事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联系,让学生触类旁通。

如在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五四运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五四运动中很多学生被捕,他们的家庭和亲戚会怎么样?”学生回答:“肯定很着急,到处找关系,给政府施加压力。”笔者接着问:“那这些学生的家庭怎么样呢?”学生若有所思:“在当时的社会能读得起书,而且上大学的家庭一般是有钱或当官的。”教师继续引导:“这些家庭的社会影响很大,北洋政府所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了。”由此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后期运动规模、范围的扩大和取得初步胜利,学生的思路就此得到了拓宽。

四、拨动情感的弦——有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历史教学离不开价值观的引领和渗透,不能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而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从外在情感体验——内部情感态度确立——价值观形成——转化为性格特质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其规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和强化。这种教育倡导学生的主体体验,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任何空洞的、灌输式的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让学生反感,产生反作用。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感悟,通过同龄人口中所讲的引发自身共鸣。

如在结合历史人物进行情感渗透教育时要明确历史人物精神品质的内涵,要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所做所为,这是前提和基础。否则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就会失去依托,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空洞的说教。教师要精选当事人或同时代的人形成的第一手史料,最接近真实,最有说服力。其中又以生活化的资料,反映细节的史料最传神、最感人。要回归历史人物生活,善用细节,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以华盛顿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展示了几则图片和资料:

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有些部下因为华盛顿的功勋和威望推举他当国王。华盛顿严厉拒绝地说:“我认为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

材料二宪法讨论、制定过程中,华盛顿在会上只做两次发言,而且都不是在关键的问题方面,大都数时候都是在默默地听别人的发言。原因是他担心因他的威望很高,一旦他发表意见,会导致别人不敢轻易提出和他不同的意见,影响了宪法的公平性、民主性。

材料三在担任两任总统后,华盛顿又力排众议,义无反顾地退出政坛,回归庄园生活。这也为美国留下了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不成文规则,为美国民主政治多加一层保障。

材料四在华盛顿晚年时,他一直为在执政时因各方利益的较量,无法废除黑人奴隶制而感到遗憾。在去世前他立下遗嘱,无条件解放自己家里的黑人奴隶,让他们获得人身自由。

这些细节和史实都反映出了华盛顿爱国情怀和崇尚民主的高贵品质。教师通过展示这些材料让学生讨论,并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一切水到渠成。

只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并不断地去实践,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尊重并敬畏生命的发展,历史教学的魅力才会得到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会最终实现。只要每一个教师坚守自己的阵地,持之以恒地磨砺自己,打造有生命力的“四有”课堂,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且行且思且变,这块教书育人的阵地一定会成为学生放飞梦想、流连忘返的绿洲。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四有创设历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新历史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