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家港
(商丘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截至2014 年6 月,全国已有民办本科高校134 所。民办本科高校代表着中国高等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民办院校自主权扩大,与公办院校的竞争和民办高校内部的竞争无疑将日趋激烈,教育信息化程度将是决定学校能否胜出的一个重要砝码。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权威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外代表性的有美国的CCP (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1]和亚洲的ACCS (the Asia Campus Computing Survey)[2]。国内代表性的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这类指标体系权威性虽强,但其构架层级、指标选用、权重计算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须在信息化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3]。二是文献梳理得出的评价体系。代表性的有周平红[4]、吴亚丽[5]、蒲善荣[6]、高文杰[7]、张秀华[8]、韩靖[9]等分别提出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杨文[10]提出的高职院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这类指标体系层次和指标个数较多,部分指标反映的信息重叠。
综合评价方法多是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然后构造简单线性加权评价模型[6][9]或者构建模糊 综 合 评 价 模 型[5][11-12]。周 平 红[4]、高 文杰[7]、张秀华[8]还分别构建了基于结构方程、基于灰色理论和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总的来看,评价方法多样化,缺乏对方法合理性的探讨。
民办高校信息化研究刚刚起步,在中国知网以“民办高校”和“信息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2005 年以来,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关民办高校信息化的文章仅2 篇,对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做了初步探讨。
客观评价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建设有自己的特点,其信息化建设历程、建设的侧重点明显与公办院校不同,以现有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去测度其信息化水平显然不够合理。本文试图构建这样一套指标体系:一是指标体系相对精简,以较少的指标能较为全面的衡量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二是指标体系要能体现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特点;三是指标体系要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民办本科高校与公办本科高校相比,信息化建设有以下特点:
1. 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经费紧张。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建设历史较短,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由于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收入,学费收入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在校生人数,不像公办院校,每年有固定的信息化投入经费,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资金投入往往是被动的、阶段性的。
2. 信息化水平受升本时间影响明显。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投入高峰期主要是在升本期间和升本后迎来的各种教育评估期间。各种信息化设备的熟练应用需要时间,有一个消化期。升本时间早的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建设会有一定优势。
3. 优质信息资源匮乏,已有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前期建设缺少整体规划,重建设,轻应用主导思想明显,过分强调硬件资源的人有我有,而相对费时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匮乏。比如在教学资源上,各民办本科高校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较少,且网络教学资源相对简单。
4. 信息化应用水平低。教师是信息化设施的主要使用者,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师资主体是青年教师和退修的老教授,老教授们受精力和教学观念的限制,基本不再参与信息化建设。青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且多数学校都有基本课时的规定和优胜劣汰的教师淘汰机制,使得教师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教学上;再加上职称评定的压力以及缺少必要信息化培训,教师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初步选取在校生人数,教师基本课时量,本科办学年数这些影响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的特色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
结合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并充分汲取专家意见,对核心文献进行梳理,海选评价指标,建立分层结构的海选指标体系;去除严重过时、合并含义相同的指标后,得到初始评价指标集。初始指标体系集中反映了研究者的意见,但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需要进一步分析。
计算同一指标层下任意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较高的两个指标中选留一个指标,避免指标间反映的信息重复,初步精简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删除因子负载较小的指标,选出较为重要的指标,保证筛选出的指标对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得到简约评价指标体系。
1. 正向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正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表明信息化水平越高的指标。设:v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 个评价指标的原始值;xij为第i 个评价对象第j 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值;m 为评价对象的个数。正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13]为
2. 负向指标数据的标准化。负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小表明信息化水平越高的指标。负向指标的标准化公式[13]为
式(2)中各个符号的含义与式(1)相同。
设rij为第i 个指标和第j 个指标的相关系数;xkj为第k 个评价对象第j 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k= 1,2,…,m);xj为第j 个指标的平均值。则相关系数公式[14]为
依经验选取临界值为0.9,即: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于0.9,说明两个指标反映信息重复,可删除其中的一个指标。临界值选取的统计意义:在显著性水平α =0.05 时,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9,说明两个指标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反映信息重复。
主成分分析法[14]是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相关的原始指标转化为相互独立的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一般保留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若干主成分。
主成分因子提取模型为
式中,Fi为第i 个主成分;αij为第i 个主成分在第j 个指标上的负载;m 为指标个数;k 为主成分的个数。
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筛选方法均是选出少量代表性指标。但二者的目的不同,相关系数分析仅是去除了相关系数0.9 以上的明显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使得指标体系更为简洁。但剩余的指标之间还是会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0.8 以上),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则是去除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小的评价指标而选出较为重要的指标,进一步精简了指标体系。
1. 信度和效度分析。本文采用主流的Cronbach’s a 系数进行信度分析。通常,若Cronbach’s a 系数值0.8 以上,意味着指标体系的信度很高。a 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15]为:
式中K 为指标个数,S2i 为第i 个指标的方差,S2是评价总得分的方差。
采用内容效度对指标进行效度检验,内容效度评定通常采用专家经验判断法。衡量内容效度的指标常用内容效度比CVR,计算公式[15]:
式中ne为认为评价指标很好地反映了评价对象的专家数,N 为参评专家总数。
2. 信息贡献率。由于指标所含信息量的大小用方差大小来衡量。因此,也可计算最终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方差之和占筛选前的各指标方差之和的比例即方差贡献率来判定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信息贡献率计算公式如下[13]:
式中trSs和trSh分别代表筛选前后指标数据协方差矩阵主对角线上各指标方差之和,若用40%以下的初始指标反映了90%以上的原始信息,可认为构建的指标体系合理[13]。
评价指标中有部分定性指标,专家对这些指标打分时由于自身经验、理解的多样性会使打分结果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为了得到更能反映客观要求的权重,采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并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具体过程如下[16]。
1. 计算熵值。设有m 个评价指标和n 个评价对象,则第i 个指标的熵值为:
2. 计算熵权。第i 个指标的熵权为:
3.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设cij为第i 个评价对象在第j 个指标上的标准化值,第i 个样本的综合评价值为:m
依据指标选取的客观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对核心文献[4-12][17-20]全面梳理并充分汲取专家意见,建立海选指标体系。去除过时的指标(如人均光盘数、学生宿舍电话普及率)和合并含义相同的指标后(如一卡通系统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一个由4 个一级指标、43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民办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初始指标体系
按照我国依据地理位置东、中、西部的区域划分,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134 所民办本科高校中随机选取了北京城市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21 所高校为样本。
样本高校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教育统计年鉴(2013)、各高校官方网站和实地调研;定性指标数据由36 位专家按照百分制对样本高校的各指标打分,计算平均分整理所得;对原始数据按指标类型标准化处理后,应用SPSS18.0 计算相关系数,给定临界值0.9,筛选结果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若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较高,保留哪一个指标尚缺乏理论支持。本文删除和保留指标的原则是: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的指导思想选取综合性较强的指标。以X21上网课程门数和X128远程教育学习人数两个指标为例,二者间的相关系数为0.95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 年)》中衡量数字校园基本建成的主要维度之一是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库及优秀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共享与使用情况。同时,X21上网课程门数较X128远程教育学习人数更为综合全面。因此,两个指标中选留X21上网课程门数指标。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各层内剩余指标,选留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时第一主成分中因子负载绝对值0.9 以上以及第二主成分中因子负载绝对值最大的指标。以一级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例,spss 软件计算结果如表2 前7行所示。选留第一主成分中因子负载绝对值大于0.9 的指标,即无学生电脑拥有率、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和门户网站建设水平;然后从剩余的4 个指标中选留第二主成分因子负载绝对值最大的指标,即中外文数据库拥有量,删除其他指标。同理,对其他三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经定量筛选,从43个初选指标中选留14 个指标构成了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简约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定量指标11个,定性指标3 个。
表2 主成分负载系数
1. 信度和效度分析。使用spss 软件计算简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维度的Cronbach’s a 信度系数,量表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校园管理与技术部门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四个维度的Cronbach’s a 系数分别是:0.929,0.867,0.890,0.843。信度系数均在0.8 以上,说明这四个维度中的指标描述比较精确,不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对整个简约指标体系的所有指标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得出总的Cronbach’s a 系数为0.961,说明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
由36 位专家根据自己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简约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与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36 位专家中有32 位专家认为14 个评价指标很好地反映了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的内涵,内容效度比CVR 为0.78,说明所构建的简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 信息贡献率。计算筛选后的指标方差之和trSs和初选指标的方差之和trSh,得信息贡献率:
即从初选指标中选出33% (14/43 =32.6%)的指标反映了92%的原始信息,说明建立的指标体系合理。
将标准化值代入(8)式得各指标的熵值,通过(9)式计算各指标权重;以(10)式计算各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综合得分,结果见表3。
表3 样本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从表3 的综合得分来看,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化水平遥遥领先与其他民办本科高校,这主要得益于其明显的资金和区位优势。信息水平较高(得分0.6 以上)的还有上海杉达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南昌理工学院、广东培正学院、三江学院、青岛滨海学院和西安欧亚学院。信息化水平较低(得分0.3 以下)的是南宁学院、宁夏理工学院、河北科技学院、商丘学院和成都东软学院。其余高校为中等水平。说明各高校信息化水平除了与自身综合办学实力有关外,受学校所在地的信息化水平影响明显。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这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省份其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也明显较高。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9 所高校的平均得分为0.61;中部地区8 所高校的平均得分为0.49,西部地区4 所高校的平均得分为0.3,高校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说明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于所在地的信息化水平。
从各指标的影响程度来看,对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权重大小排序分别是本科办学年数、上网课程门数、在校生人数、信息技术专门人才比率和校园网出口总带宽。其中本科办学年数指标权重最大,为0.103。结合排名来看,排名最后的成都东软学院学院,商丘学院和长春工学院三所样本高校的升本时间分别是2011 年、2011 年和2013 年,说明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
本文在深入分析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核心文献进行梳理,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校园管理与技术部门信息化和信息化保障体系4 个维度构建了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初始变量集合;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变量得到了由11 个定量指标和3 个定性指标构成的简约指标体系。简约指标体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较好,信息贡献率较高,且充分体现了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特点,较为简洁,可操作性强。最后通过熵权法为指标赋权并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21 所民办本科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精度依赖于样本量的大小,由于民办高校信息化数据取得较难,本文仅从134 所民办本科高校中选取了21 所高校进行研究,选取更多的高校进行分析结果将更为合理。此外,哪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更适用于高校信息化评价也需进一步研究。
[1]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 [EB/OL]. [2013 -12 -05]. http://www. campuscomputing. net/.
[2]ACCS[EB/OL].[2014 -02 -06]. http://www. editlib.org/p/.
[3]蒲善荣. 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动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51 (1):36 -40.
[4]周平红,杨宗凯,张屹等.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 (11):5 -10.
[5]吴亚丽,胡克瑾. 基于模糊综合方法的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 (7):7 -9.
[6]蒲善荣,刘建泉. 高校信息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及测度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 (6):849 -854.
[7]高文杰. 基于GS 理论的高校信息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 天津理工人学学报,2010,26 (2):85 -88.
[8]张秀华,赵伟,王秀. 基于AHP 和DEA 法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 (13):26 -31.
[9]韩靖,邓尚民,刘文云. 高校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与权重的计算研究[J]. 情报杂志,2007,26 (1):133 -135.
[10]杨文.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7):71 -75.
[11]陈爱娟,弋敏,任晓燕. 大学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J]. 情报杂志,2006 (12):70 -72.
[12]石青,费军,余丽华. 高校信息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 (28):202 -204.
[13]迟国泰,曹婷婷,张昆. 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 (1):111 -119.
[14]何晓群.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5]江蕾,李小娟. 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2(3):70 -80.
[16]邱菀华. 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7]杨同伟. 基于AHP 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高校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3):46 -48.
[18]秦嘉杭,许鑫,苏新宁.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 (4):63 -69.
[19]罗丽萍,王有远. 高校信息化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6 (1):51 -54.
[20] 李勇,刘文云.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情报杂志,2006 (3):141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