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军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原有的课程模式,逐渐向学科渗透、文理交融、益德益智、综合训练的方向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途径,为学生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
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应如何处理好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达到以学科育人的效果呢?
一、爱与被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情感的养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还会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所以,必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两种情感的培养。
首先,是对学生爱心的培养。“爱心”意味着“关注、关心、给予”,是做人最起码的本性。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分强调竞争性,却未对“竞争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之间的竞争进行正确引导,就会忽视教学生拥有一颗“爱心”的重要性。“爱心”如果缺失,谈何“爱人”“爱社会”。我在东钱湖韩岭小学工作期间,开展打造“最美乡村小学”的活动,让学生寻找学校中“感动的人”“感动的一瞬间”“感动的那件事”,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走近了同学,走近了老师,走近了门卫大伯,走近了清洁卫生的阿姨,也走近了烧菜师傅……在观察、交谈、访谈中,学生被一件件小事感动着,被身边的一个个人感动着。在这一基础上,我再让学生了解韩岭小学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韩岭小学参与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出了哪些风云人物,他们创造了什么社会价值……增强了学生热爱身边的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紧扣这一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会学生怎样去关注别人、关心别人。
其次,是对教师情感的培养。这种情感,指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每一个教学行为中对学生都能够充满着情意和爱意,即使应变也能自然轻松和从容镇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心理健康渗透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影响感化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真情实意,从而起到更好的感染和感化的作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有较多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时间,一举一动都落入学生的眼中,学生可塑性很强,很可能会全盘接收。在开展“最美乡村小学”活动调查时,有个学生选择了“感动的人——语文教师”,她细心地发现,老师对最后完成作业的同学,总是一次次耐心提醒。这还不算,每堂自习课结束,老师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就是为了那几本未交的作业,为了那几个拖沓的同学而来。而她自己对于结对子的背不出课文的同学态度是多么恶劣,为了到教室门口去玩耍是多么焦急。经过对比,深刻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在课堂的交流中,那些总是迟迟完成作业的学生听了该同学的发言都低下了脑袋。如果这样的触动经常出现,教师还用担心学生的作业吗?
二、细节协作
现代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学生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的机会减少。课堂教学中,生生交流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合作精神和技巧,同时也造成学生不尊重他人,不愿帮助别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点滴细节,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与实施中,有的学生外出采访受挫,变得心灰意冷;有的查找资料时,一时没找到就情绪低落、灰心泄气……遇到这些情况时,教师要有意识抓住点滴细节,引导学生读一些能激发斗志、鼓舞人心的励志格言,鼓励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要气馁,要勇于面对困难,时刻保持自信心;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如“苦背圆周率的茅以升”“废寝忘食的贝多芬”……教育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无惧困难考验,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经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们可以从中领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怎见彩虹”的人生哲理,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逐步培养学生自强、自信、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重视活动过程的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采用5~7人组成的课题组,由不同能力优势、不同性别、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合作形式展开优势互补的探究活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学习,如课题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以求集思广益,深化对问题的研究;如跨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在合作时,生生会有情感交流,能够比较好地满足他们交流的欲望,获得被他人尊重的感觉,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养成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也认为:学生间的相互教育所产生的效能,要比教师的引导和空洞说教大得多。
三、挖掘教育的有效载体
教育载体是指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是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是教育目标有效达成的依托。教育载体要具有感染性和可操作性,既能让学生理解与实践,又能激发他们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尽量避免因为实践条件的原因流于形式。
因地制宜地创新教育载体,有利于避免操作虚、落点空的现象。我校利用学校自身的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经过多年实践和积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小学生茶艺比赛一等奖。我们还挖掘其他的教育载体,在游戏中进行渗透,抓住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就能有效达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东钱湖中心小学,宁波,315122)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