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红
【摘 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家庭教育中的负面因素从各方面给学生的身心成长以不良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滑坡令人担忧。本文结合实际,针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特点,探索出一套优化单一班级思想品德课程授课效果的模式。
【关键词】思想政治;分层教学;素质教育;实践
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其改革和实施的深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思想品德课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和教学实际都有异于其他学科,如果依然采用传统授课的教学模式,势必无法适应思想品德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其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针对现时条件下该课程的理论研究现状,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概念
分层教学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站在不同起点的学生接受在其能力范围内能够接受的最大的知识量,满足其不同层次的知识渴求,从而让其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然而,虽然思想品德课程的提出和实施已经过去了几年,新课标也逐步对课程的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提出了修正和改革,但当前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实现上还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教学水平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法单一。当前思想品德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育性和思想性和发展性等特点的新型教学科目,它的实施不仅受到诸如社会、学校、家庭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诸如思想品行、学习态度、意志水平、学习能力等学生个体素质的影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如果任课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划定统一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程自身应有的特点和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认知水平,就会出现当前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精神意志脆弱、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积极性普遍低落,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缺乏必要的传统美德。严重制约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主张,即是后人归纳出来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孔子认为,不学而知的学生为天才,为上等;学而后知的学生为次等,因此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进行针对性地施教。
当代心理学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环境、情感等。分层教学法基于学生家庭、学校、地区经济环境出发,结合其学习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归入不同的培养层面,给予各自恰当的知识教授,促进其依照自身能力进步和发展。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本文所形成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模式下进一步挖掘自身潜能,形成敢于挑战、勇于竞争、自信健康的个性,营造一种有效的学习竞争机制,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综合身心素质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1.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步是对教学对象的分层。在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后,在理清信息思想品德课程异于其他传统课程的独特性基础上,应该着手对教学对象进行摸底、了解,然后进行客观地、力求公平地评价、分层。分层并非把学生进行简单地划分优、良、差,而是建立在承認学生掌握知识层次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现实,摸清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能“对症下药”而“因人施教”,其根本目的是要找出学生的差异,设计对应的教学方案,实现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让每位学生都能学到知识、都能获得进步。
对学生的分层只是阶段性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期根据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可以重新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并再次进行分层;同时,在课堂位置的安排上也可以依照分层的思想进行管理:让每一排的位置中都有着不同层面的学生排列,而在每一列位置中保证只有一个层面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辅导中低层的学生。
2.做好教学设计的分层
思想品德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占的比重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教学应当也要以活动实践为主。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上,对于中下的学生,要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对于中上的学生,重点在调动非智力因素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诱导他们向好的学生转化;对于好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应用性、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最好包含课堂上没有的知识点。
3.教法的分层
教法的分层就是根据划分层次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的教学活动。其总体的进行的分层教法指导思想是:
好学生以“导学”为主,指导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其运用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加强动手能力。
中上学生采取“帮学”为主,课堂上多关注该层学生,经常性提问,加强沟通,并培养其积极向好学生靠拢,激发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中下学生采取“教学”办法,多介入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查漏补缺”,进行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多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积极引导对课的兴趣,分配难度适中的联系操作,尽量把他们培养成中上水平的学生。
4.评价的分层
一般来说,分层教学法在进行评价的分层设计上,对于好生的评价,应当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开放性,适应该层次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特点,特别要注意如何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促使他们更加严谨、更加谦虚,不断朝超越自己。对于中等的学生,要注重其基础知识的夯实性,引导其向好的学生发展,侧重其思想的评价。对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规则、秩序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通过教材学习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掌握基本知识能力的评价,标准适当放低,以鼓励为主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当以运用为最终的评价导向,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学生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最好是两者结合起来互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评价他们的作品,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成效,并且如何进行改进。
四、结语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作为当前义务教育基础教学的一部分,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结合,让学生知道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主要目的。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规则、秩序意识,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道德推理、道德判断,通过教材学习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