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511800) 吴碧娟 任 俐 徐少欢 杨春霞
缬沙坦及甲磺酸氨氯地平均为治高血压常用药,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药的降压效果及对患者血尿酸(UA)水平的影响。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原发性高血压病例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研究组66例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55~78岁,平均(62.8±6.2)岁。对照组66例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55~76岁,平均(62.5±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合并有继发性高血压、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痛风、心肌梗死病例,所有病例均无缬沙坦或甲磺酸氨氯地平过敏史。
1.2 方法 所有患者用药前均停用各类降压药2周以上。研究组给予缬沙坦胶囊,晚间给药,口服,每次80 mg,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甲磺酸氨氯地平片,晨起给药,10mg,口服,每天1次。两组病例均连续给药2个月后评价相关指标。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1]显效:舒张压(DBP)较治疗前下降水平超过10 mmHg,或者收缩压(SBP)较治疗前下降水平超出30 mmHg且患者血压值降至正常水平;有效:DPB较治疗前下降水平超出10 mmHg但尚未进入正常水平,或血压已降至正常水平;无效:患者血压下降水平未达到显效或有效的标准。
1.3.2 血压下降水平 患者于静息状下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3次,取平均值,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并计算治疗后较治疗前DBP及SBP下降水平。
1.3.3 UA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后监测患者UA水平变化,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1 疗效 两组疗效见表1。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不同用药方案治疗后疗效评价结果比较(例)
2.2 血压下降水平 两组患者血压下降水平,见表2。研究组治疗后较治疗前24小时、日间及夜间DBP和SBP下降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118、1.140、1.425、1.032、1.032、1.032,P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压下降水平比较(mmHg)
2.3 UA水平 研究组治疗后(342.6±22.8)mmol/L UA较治疗前(458.2±36.3)mmol/L有显著下降(t=21.739,P<0.01),对照组治疗后(444.2±36.4)mmol/L与治疗前(455.7±38.2)mmol/LUA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757,P>0.05)。
缬沙坦为典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来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心室重塑,进而达到降压目标。缬沙坦还可通过负反馈作用阻断肾素分泌,抑制心肌细胞重构。甲磺酸氨氯地平是新型钙通道拮抗剂,用药后起效较慢,但持续降压时间长,患者易耐受,其作用机制为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及心肌细胞的影响作用,使细胞贮存与结合钙的能力下降,促进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出现缺钙状态,进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减少患者心肌耗氧,改善心率及心肌收缩力,达到降压效果。该药还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及心肌供氧量的作用。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缬沙坦和甲磺酸氨氯地平在治疗前后的血压下降水平近似,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对UA水平的影响上,缬沙坦治疗后较治疗前具有显著改善,而甲磺酸氨氯地平则无显著变化。已有文献证实,UA水平是影响高血压发病及治疗的危险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例中,约30%出现高尿酸血症[2],因而治疗中能够降低UA水平对治疗更有利。
综上所述,缬沙坦与甲磺酸氨氯地平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上具有相似的降压效果,但缬沙坦可更好地改善患者UA水平,更有利于治疗。
[1] 刘晓云,宋建国.抗高血压单片复方制剂缬沙坦/氨氯地平临床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执业药师,2011,8(12):31
[2] 王希武.甲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90例老年高血压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