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扫盲运动的实践考察

2015-04-11 10:47苏海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关键词:文盲识字运动

苏海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扫盲运动的实践考察

苏海生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建国初期各项建设特别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力量的执政党的党员干部,以及作为现代工业生力军的工人、农业产业主力军的农民等,他们的文化水平却非常低,难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附属的各级组织和政府机构高度重视,广泛发动群众,扫盲形式灵活多样,扫盲教育与文字改革工作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扫盲运动的顺利开展。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扫盲运动;实践考察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建设特别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但执政党的党员干部、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严重制约了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和巩固发展的进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着重从以下方面推动进行。

一、建国初期中共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和召开专门会议来指导扫盲运动的顺利进行

早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正是清醒地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项建设特别是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的人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了扫盲教育,毛泽东在《〈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技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按语》中指出:“我国现在文盲这么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开始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农民的学习技术应当同消灭文盲相结合”。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做结论时说:“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周恩来曾经指出:“教育方面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扫盲。……扫盲工作是一个大工程、大运动,需要很好地准备。……需要建立机构,准备教材、教员等。现在我们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扫盲的办法,但应该稳步前进。”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刘少奇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为了实现我国的文化革命,必

须以极大的努力逐步扫除文盲……”为保证新中国扫盲运动的顺利发动和开展,党和政府在这一阶段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争取从1951年开始,开展全国大规模的识字运动。1950年9月下旬,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工农教育问题列为国家教育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指出识字教育是工农教育的起点,要逐步培养工人农民的读写算能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识字运动,减少工农文盲。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把扫盲识字教育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1953年2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扫除文盲工作会议,会议认真分析了实行“速成识字法”以来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强调指出要按照地方特点,灵活运用,不要硬搬部队经验。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应以领导历革命运动的精神来领导这场运动”。

二、积极开展广泛的舆论宣传,为扫盲运动的顺利开展造势

扫除文盲是一项牵涉面广、难度较大的社会性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支持,需要动员全国人民都来关心和支持扫盲工作。因此,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大造声势,利用报纸、杂志、广播及其他宣传媒介大力开展对扫除文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在有文盲的地方,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全社会对扫盲工作有所了解,让广大群众都来为新中国的扫盲工做出贡献。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扫盲运动的宣传鼓动和推动其顺利开展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第三天,《人民日报》就为此发表社论《为什么必须改革学制》,进一步加以阐释。1952年初,为了在全国推广“速成识字法”,《人民日报》于4月26日发表社论《普遍推广速成识字法》,为全国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进行舆论宣传。1954年1 月22日和9月1日,《人民日报》分别发表了《加强工农干部的文化教育工作》和《进一步发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社论。1956年1月和4月,为了在全国进一步更好地开展扫盲运动,《人民日报》又分别发表了两篇社论:《加强扫盲工作的具体领导》和《积极领导扫除文盲运动》。此外,作为专门办给广大知识分子的报纸《光明日报》和全国各地的机关党报如《北京日报》《大众日报》等在这场运动中也积极进行了扫盲运动的宣传。

1950年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毛泽东专门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这一杂志在宣传扫盲教育、指导扫盲运动顺利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51年3 月1日,《学文化》杂志创刊。1953年10月,中共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编纂出版了《扫盲通讯》杂志。这一杂志的发行是对各级扫盲领导机关进行更具体、更详尽的指导的重要尝试。为了适应军队扫盲识字运动的开展,当时创办的《解放军报》和《解放军画报》经常刊登解放军战士和军校学员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事迹。此外,有关介绍扫盲运动开展情况的广播、各式各样的黑板报、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无疑也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三、在扫盲的对象、标准、扫盲教材等方面制定了相关规定,指导当时的扫盲运动

1951年10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该《决定》规定:“初等教育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年、成人的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小学,应给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对自幼失学的青年和成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学校和识字学校(冬学、识字班)。”根据这些规定,在扫盲学校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进行扫盲教育,从而将扫盲教育纳入到了正规的学制之中。从这一规定也能看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扫盲教育是高度重视的,使之成为这一时期整个教育工作的中心。1953年11月24日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扫盲班毕业考试等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对扫盲工作的指导更加具体化了。在这一文件中,第一次将扫盲对象进行分类,根据对象不同,识字量的要求也加以区别。这一《通知》明确规定:不识字或识字在500以下者为文盲,识字500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

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对扫盲的对象和标准也做了规定,“扫除文盲的对象以14岁到50岁的人为主,超过50岁的文盲如果愿意识字,应该欢迎他们参加学习”,“在农村……识字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学完这三种课本,大约认识1500个字,能够大体上看懂浅近通俗的报刊,能够记简单的账,写简单的便条,并且会做简单的珠算。”“工人的识字标准是2000个字左右。”并对解决扫盲教育问题有关的教师、教材、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等更为具体地做了明文规定。

四、逐步建立健全开展扫盲运动的组织管理机构和体制

在扫盲运动一开始并没有一个专门的领导扫盲运动的全国性机构,只是由教育部下设的社会教育司和识字运动委员会来指导各地的扫盲运动。为了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指导全国扫盲工作的开展。各省、地、县相继也成立了相应的扫盲机构。这意味着扫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也被作为政治问题来看待。1956年3月,在借鉴苏联扫盲经验的基础上全国扫除文盲协会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在国务院领导下指导和组织全国扫盲运动的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协助政府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扫盲运动。

国家针对职工、农民、干部开展扫盲教育及开展进一步教育的具体情况,对管理体制也做了具体规定。在职工教育方面,1950年6月1日政务院发出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规定:“职工业余教育应由政府教育部门负责领导,依靠工会组织,联合各有关方面协理进行”。在农民教育方面,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批准的《关于开展农民业余教育的指示》规定:“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应由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领导,其他有关机关及人民团体予以协助”。在干部教育方面,195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的指示》指出:“为了加强对干部文化教育的领导,省市以上各级文委应设立干部文化教育局(处),配备一定数量的人员,掌管干部文化教育事业;如条件不具备时,仍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县级以下,应由党委宣传部门主管。”

五、运用强大的政治动员机制,广泛发动群众

在扫盲运动中,政治动员的主体是中共各级组织、群众组织、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广大的文盲、半文盲理所当然成为动员的客体,其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培养技术文化人才,动员的方式除了舆论宣传、典型示范外,更为重要的方式则是各级群众组织的动员和参与。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为了适应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其下属的群众组织(如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这些组织涵盖了从中央到基层的所有单位,它们在进行社会政治动员,发动群众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国初期扫盲教育之所以取得显著的成就,是与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协助分不开的,应该说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扫盲运动中起到了宣传员和组织者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联系广大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这一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始终站在中国革命的前列。1955年12月,团中央作出了《关于在七年内扫除全国农村青年文盲的决定》,决定用7年时间,即从1956年到1962年,依靠已有的3000多万农村知识青年,扫除全国7000多万农村青年文盲,使全国青年文盲的80%左右脱离文盲状态,使他们每人识字1500个左右。同时指出团的组织要以最大的力量做好动员和组织群众的工作,动员农村高小、初中毕业、已经脱离文盲状态的青年和小学教师参加扫盲运动,组成扫盲大军,并且不断地扩大扫盲队伍。1956年1月1日,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农村团的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规定乡团支部设扫盲委员,扫盲委员兼青年扫盲队队长。此后,各省、市、区的各级团组织,也都加强了对扫盲工作的领导,订出了扫盲规划,农村民校和识字班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针对青少年文化素质低

和科学知识不足的现状,共青团广泛开展了扫盲学习、科学技术普及教育、阅读书报和“向科学进军”等一系列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活动。在农村,开展了青年扫盲工作,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共扫除文盲3000万人,其中青年占2000万人以上。

六、贯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扫盲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适应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整个国家的扫盲教育以扫除文盲、学政治为中心,在农村开展广泛的冬学运动,在城镇开展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在各级党政机关以及工厂、农村基层开展干部业余文化教育。

扫盲运动主要是面向那些缺乏文化知识的成人,建国初期对广大农民进行扫盲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冬学运动,而冬学运动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就产生了。1949年1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冬学运动。从1950年起,各地冬学运动发展非常迅速,就连解放后的西藏昌都地区也办起了冬学。1954年3月22日,教育部、扫盲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1954年组织农民常年学习的通知》,指出:各地要在冬学的基础上,根据自愿原则,采取常年民校小组学习或个人自学筹办等办法,积极组织农民利用生产空闲时间继续学习。自此,冬学改为了业余学校,逐渐转为常年学习。在冬季农闲季节,广泛开办冬学、夜校、读报组、识字班等形式,集中进行扫盲识字;在夏季农忙时节,推行“小黑板下地”“边走边唱边学习”“挑担识字”等学习形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分散学习。这些做法成功地解决了农事与学习的矛盾。此外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就提出过办学不应过分强调正规化,不能简单地整齐划一,办学体制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公办,也可以民办;可以政府办学,也可以厂矿办学、社队办学。由于农村所拥有的各项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在农村的公办学校远远不能满足扫盲运动的开展,所以在农村的扫盲过程中,许多民校纷纷建立起来,民办教师为农村扫盲教育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城市广大职工的扫盲教育主要是指对工厂矿山等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1949 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即已确定要大办工人补习教育。工人的扫盲活动分为普通班、中级班、高级班。普通班鼓励不识字的职工在三五年内具有阅读通俗书报的能力;中级班招收小学文化程度的职工;高级班招收小学毕业文化程度者入学,教以相当于普通学校的主要课程。1950年6月1日,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指出职工业余教育以识字为主,采取多种多样并能保持经常的形式,争取在三五年内做到现有职工文盲能识字1000个上下,并具有阅读通俗书报的能力。1951年国家专门成立了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部长马叙伦任主任委员,这一组织是全国职工业余教育的统一领导组织。建国初期政府还创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在干部扫盲教育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业余文化学校,另一种是离职集中学习(脱产学习),为此国家开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或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5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务院颁布了《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这一文件明确指出,为了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建设事业的需要,人民政府必须给予他们以专门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新的知识分子。为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建国初期,尽管经历了紧张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在部分部队要入朝参战的情况下,为了着重解决军队很多干部和战士不识字的问题,人民解放军也开展了扫盲运动。这场军队扫盲运动是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的全军性的行动。1950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签署发布了《军委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指示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我军面临的新任务,以及指战员文化太低的情况,决定部队“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学校,组织广大指挥员和战斗员,尤其是文化水平低的干部,参加文化学习。”并对部队实施文化教育做了十项规

定。这个指示下达之后,军队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严密组织,调动了广大指战员的积极性,使声势浩大的“向文化大进军”的学习知识、扫除文盲的运动在全军开展了起来。

七、扫盲教育与文字改革工作有机结合

汉字作为中国人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历史发展悠久,使用范围广阔,使用人口众多,长期以来,中国人靠它书写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还要看到汉字发展到现代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异体字太多,一些字笔画太多,结构复杂,这给对汉字的学习、书写、使用都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使人感到难学、难认、难写、难用,这无疑是一些人成为文盲甚至识字后又复盲的重要原因。

如何使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基本群众迅速掌握文化,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为汉字改革问题——汉字拼音化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把整理和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的教育部从初学者实用和容易书写的需要出发,开始进行常用字的研究和汉字简化工作。1949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文字改革协会。吴玉章为协会主席,并致开幕词,会议通过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章程》,指出文字改革极为重要,明确指出新文字是消灭文盲的有力工具。1950年6月,中央教育部进行了常用字的选定和汉字简化的研究。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对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汉字注音和拼音方案、汉字教学和书写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195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2000字的《常用字表》,供编写识字课本参考。1952年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重点研究汉字简化问题。1955年10月,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召开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会议解决了文字改革中的两个迫切的问题: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会议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确定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方针、步骤。这次会议标志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全面展开。

为了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扫盲运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正常交流,建国初期,国家就着手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改进其文字。1956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门力量对三十多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语言普查工作。根据少数民族文字的客观现实,国家还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对于文字还不完备和需要改革文字的民族,帮助他们逐步改进和改革文字。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中共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欧阳璋.成人教育大事记(1949—1986)[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6]朱敏彦.中国共产党80年事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中共中央档案馆.毛泽东题词墨迹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8]欧阳璋.成人教育大事记(1949—1986)[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J].人民教育,1956.

[1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2]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宁沈生)

苏海生(1978-),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

2014-11-17

D23

A

猜你喜欢
文盲识字运动
《假文盲》的启示
“新文盲时代”
识字
识字儿歌
不正经运动范
明证
识字谜语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