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振 罗文俊
[摘要]针对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教育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做到“四个融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品德教学 融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6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积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开展。在中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载体功能。笔者调研发现,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重认知轻情感,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试轻素质,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教育实际,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做到“四个融入”。
一、融入课堂,丰富德育内容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载体和主阵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将十八大报告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即“三个提倡”有效地融入教材相应章节内容,这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具有时效性的一种体现。同时,应考虑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德育内容,这也是思想品德德育教学创新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核心价值观与教材、时事热点的结合,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品德德育内容,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将核心价值观铭刻在学生脑子中,使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不断加深理解。
二、融入教师,创新教学理念
国以人立,教以人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思想品德教师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学生品德培育的启迪者和引路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方法,武装先进教学理念,做到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智育与德育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扎根教师心田,深化理解,不断创新,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润物细无声”。
三、融入学生,引领价值培育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思想品德课堂是塑造学生灵魂的课堂。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入脑、入心、入行动。在宣传教育中,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情感熏陶,培育高尚情操,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四有”新人。
四、融入实践,强化学以致用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过程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培育“人格”的过程。思想品德课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课堂”即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就不可或缺,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由于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要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一系列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活动。如开展书香校园活动、班级文化建设、学雷锋主题月、“我的家风”征文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灵魂深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自主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长远,责任重大,大有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变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使每个学生都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结合,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价值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筑就强大的育人合力,从而为实现中国“教育梦”汇聚正能量。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