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高校生死观教育的正向价值

2015-04-10 15:44樊跃发陈晓英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死观儒学高校

樊跃发,陈晓英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儒学对高校生死观教育的正向价值

樊跃发,陈晓英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近年来,高校自杀他杀事件时发,凸显高校生命教育的急迫性。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生死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死智慧。儒学在生命或生死问题上一贯有着庄严端肃的态度,认为应端正生死认识、乐生安死;要善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以平和自然的心境面向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拓展人生境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些观点在当今高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的正向价值与启迪作用。

[关键词]儒学;生死观;生死观教育;高校;大学生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22

一、高校生死观教育现状

(一)高校生死观教育的内涵

生死观,即如何看待生命的存在与结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求。生命教育源于西方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中,充斥着大量吸毒、自杀、暴力等漠视生命、忽视生命价值的危机事件。为此,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训练学生去谋得职业,或者单纯从事知识上的追求和获得,而是引导他们充分体悟、感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可见,生命教育注重的不是生命个体得到了什么,而是生命本身——生命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乃至生命结束仍是有价值的结束。

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生命必定有存在亦有结束,有生亦有死。高校生命教育,即是高校生死观教育,其实质就是让每个学生能够认识生命、正视生死、 珍爱生命、善待死亡,引导确立生命价值目标并实现生命意义。

(二)当前高校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自杀、他杀等漠视和戕害生命的事件,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这也折射了我国高校生死观教育的种种缺失。事实上,我国高校生死观教育确处于低级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存在瑕疵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

1.对生命认知有偏差。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化、工具化较为明显,人文关怀不足,教育被窄化为谋求“何以为生”的本领,忽视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较疏浅,他们普遍认可生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存在,但是无法达到更深刻的认知。比如:应具备什么样的生命观;如何看待他人以及动植物的生命;活着是为了什么;死亡意味着什么。任何行为都受观念的引导,对生命个体而言,正确而全面的生命认识,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2.缺乏正向生死观的引导。生命来之不易,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生死观教育。在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从小衣食无忧,很多事情父母全权包办,使得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情,其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较低,一旦遇到不如意之事,由于抗挫能力较弱,极易出现沉默寡言、过度伤心、抑郁、甚至走向极端等漠视生命的现象。此外,高校学子同时面临的学业、就业、感情各方面的压力以及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浸染渗透,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出现偏差。大学生对愚昧有害的生死观的误读误信往往是他们轻掷生命、荼毒他人的重要诱因。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生死观教育没有顺应形势及时跟进,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准确把握人生方向上出现沉沦和堕落,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沉痛的。

(三)加强高校生死观教育的意义

加强高校生死观教育是现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的生死观教育对校园文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时代的发展赋予高校教育领域新的使命,高校必须直面形势与任务的要求,以正确的生死观教育来促进人才培养,要为社会输送人格完善、品德优良、心智全面发展的人才。正确的生死观教育中蕴含着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个体并激发其自身正能量和优秀品质的强大因素,可以丰富高校传统教育的理念和视角,从而预防并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们储蓄精神食粮,提供人生动力,促其实现人生价值。

二、儒学可以为改进高校生死观教育提供正能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生活智慧和理性引导。个体的人,从诞生之时起,便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其所做的一切也都离不开“生命”这个前提。如何选择生?如何看待死?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个人的行为。大学生自杀、他杀等藐视生命的事件暴露出高校生死观教育存在重大缺失。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改进和提高高校生死观教育应广纳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资源为参考媒介,而儒学生死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富哲理底蕴,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以为改进高校生死观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和价值参照。

(一)端正生死态度,乐生安死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不同的人面对生死,有不同的态度,对大部分人来说,谈生忌死或乐生畏死是普遍存在的心态。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是儒学看待生死的基本信条。《论语·先进》上有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季路的一段对话:“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刑昺疏曰:“鬼神及死事难明又语之无益,故不答也。”生存与死亡共同构建为一个生命现象,都是生命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了解了生,才能了解死。生与死是自然过程,死亡不可避免且死后之事是不可知的,应该在“生”的时候有所作为,生命的意义体现于现世,而非死后的灵魂世界。李泽厚对生与死有精辟的分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讲的既是死的自觉,更是生的自觉,正因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死亡就可以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张载):如果生有意义和价值,就让个体生命自然终结而无需恐惧哀伤,这便是儒学哲人所追求的生死理想。”

儒学文化一直传承着乐生安死的生命思想。《荀子·礼论》中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在荀子看来,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就应始终如一,善始善终。生则乐生,死则安死。朱熹说:“人受天所赋许多道理,自然完备无欠缺。须尽得这道理无欠缺,到那时,乃是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朱子语类》卷三十九》)当人真正感悟到死亡的真谛时,死亡也就变得很自然了。坦然地面对死亡,乐生安死,这不正是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积极而又现实的人生态度吗?

开展高校生死观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学生的生死态度,使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情;还引导学生要理性地看待死亡,死亡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对死亡不必心存忧惧,但也不能视死亡为乐途,轻掷生命,对生命的尊崇敬畏理应成为当代社会的生命伦理。大学生肩负国家、民族、社会、家庭之重任, 应该以积极达观的态度看待成功与失败、生与死等人生矛盾,生则建功立业,迸发生命之灿烂光华;死则含笑而逝,体现精神之不朽。

(二)尊重命运,善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

尊重命运,就要善视生命,正确认识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偶然和必然。儒学对于命运的解读,别具特色。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君子应“知命”,正所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尽人事而听天命”。生命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构成人的命运,其中的偶然性,往往无法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更不意味着任命运变化而无所事事,积极主动地进取是构成命运的重要节点,不但不与命运相冲突,反而更能体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奏响命运的高亢旋律。孔子亦说过“五十而知天命”。“知命”不是一个节点,而是一个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不断思考人生意义,不断修养自己德行,以道义行事,自然有所得。孟子提出“正命”“立命”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认为命运的立足点在于“顺其受正”,顺理而行,顺应命运,要承受正常的命运。人的一生要走正道,行正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便是正常命运;反之,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就不是正常的命运了。这是一个从“知命”到“知行”的过程,即“正命”。孟子在《尽心篇》中写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他直言人的寿命有长短,死亡是必然的,然而什么时候死,则是由“天”而定,人对此无能为力。无论是谈天命还是谈人性,均充满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要始终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待际遇的来临。荀子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他深刻地认识到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他人,知命的人不怨天尤人,知命者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明白机遇在人生旅途中是重要的。怨天尤人者会穷途失路不得志,而非立志进取。因此,作人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不做无谓的抱怨,时刻把握命运的主动权,从而收获人生的硕果。

儒学关于命运之说对当代大学生有重要的启示。大学生要尊重命运,认识生命中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生命长河跌宕起伏,祸福相随,生死相依,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生命中的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都充满了偶然性,而最终走向死亡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面对命运中发生的必然与偶然,虽人力有限不可改变,但可通过践行修身养道以达安身立命。所以,青年大学生要以尊重命运为前提,面对生命中的多舛无常因素,不怨天不尤人,而是达观向上,奋发有为,扎实学好知识技能,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实现人生理想抱负,为自己的生命增色添彩,为社会集聚发展的正能量。

(三)拓展人生境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

生命是有价值的,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是人存在的基础和依据。儒家生死观认为生命价值不仅在于生命存在本身,更在于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儒学的生命思想中饱含博爱大众和忧患意识的经世胸怀,这为高校的生死观教育注入了强大的能量。儒学认为,“博爱大众”是一种人格之精神,在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即恪守孝道)的前提下,要做到爱天下人。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当代大学生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视他人的生命。要懂得感恩,要尊重他人、关爱帮助他人,不可为满足个人私欲而牺牲他人利益,特别是他人性命。在生命进程中,努力作为,力争达到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天下人的博爱境界。

身为儒学鼻祖的孔子十分注重个人社会责任感,他不仅倡扬重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还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理念。孔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意思是说要自身安全、国运常新,君子务必做到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死亡,整治而不忘败乱。孟子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将忧患意识提高到人事成败和国家兴亡的高度。

儒家对于生命的追求,最终的落脚点是“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通过“立德”——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高尚的道德品格践行中;“立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立言”——创一家之言,从思想上拓展人生境界,为群体生活寻求最佳方案。“三不朽”是人生最高的理想状态,也是比较难以达到的高境界,但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砥砺人生的坐标。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是向社会输出建设能量的重要渠道。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目标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也只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国家、社会的需要紧密契合,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最明智合理的规划和选择。只有认真思考人生,放大自我,把个人投身于国家、放置于社会发展当中,才能拓展人生境界,迸发生命的无限精彩,真正成为一个“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人。

死亡,是生命的终止,生活的中断。对于死亡者来说,是其物质性生命的结束,但是,其精神性生命仍然存在。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生命的基础上,认真审视死亡现象,端正死亡态度,立足于“死亡”的视角来解读人生,更加深刻认识人生意义,拓展人生境界,步入人生高峰,让自身的精神生命永存于世,最终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在这方面,儒学生死观提供了某种值得参考的精神镜鉴。

[参考文献]

[1] 丁严.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江南论坛,2007(4):50.

[2] 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3] 解如华.高校生命教育“热”理论与“冷”实践现象反思.教育探索,2012(8):32.

[4] 李泽厚.华夏美学.北京:三联书店,1988:49.

[5] 刘福江,刘琴,龙莎莉.传统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6.

[6] 张英.论儒家的死亡超越.学术交流,2007(2):20.

[收稿日期]2014-12-11

[作者简介]樊跃发(1964-),男,山西山阴人,太原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陈晓英(1986-),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85-03

Positive Value of Confucianism on the Education of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Universities

Fan Yuefa,Chen Xiaoying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

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requency of suicide and homicide acci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on the rise, which indicates the urgency of lif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 The Confucian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wisdom of life and death. It convinces that life and death should be treated solemnly, since Confucian culture believes that people should have a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that they ought to treasure life when they are living and face death calmly when it comes. It also believes that human beings need to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and kindly deal with the contingent and inevitable incidents in life. Besides, one could expand his life realm and carry out the transcendence of death. These perspectives can contempararily have positive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for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

[Key words]Confucianism;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the education of conception of life and death;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

猜你喜欢
生死观儒学高校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