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西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科学思辨能力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015-04-10 15:44梁颖萍巩彦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梁颖萍,谢 刚,巩彦斌

(太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浅谈山西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科学思辨能力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梁颖萍,谢刚,巩彦斌

(太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在当前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人才也走向全球化。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省高校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实践操作技能差及国际通用语言差等问题,由此导致了信息的闭塞、创新水平的落后等问题,致使与国际并轨的人才不能满足本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文章提出了在大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测试、教师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改革的重点内容,为我省走向世界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山西高校;国际化人才;科学思辨能力;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20

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毫无疑问,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与前提,同时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布了关于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的内容,指出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不仅仅要培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毫无疑问,人才国际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而衡量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具备科学思辨的能力[1]。

一、国内外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我省地处内陆,经济国际化发展比沿海城市起步晚,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的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入经济全球发展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内发展,还要对外开放;不仅要用体制创新促进结构调整,还要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要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与人才,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与方法,培养我省本地的国际化的人才,最终实现经济转型、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以及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际化人才地方化培养是大趋势,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不可逆转的国际化潮流。

(一)国际上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

早在1966年,美国就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后来在《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国际化,明确提出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2]。与此同时,日本在1987年提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目标;之后,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诸多国家也纷纷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国际教育,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上了日程。特别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角由政府为主导逐渐转变为各大院校主导,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必然的政治的延伸与补充。发达国家领军高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国际人才培养。英、美高校借助国家政策与高校自身政策的保障,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完善课程设置,将学生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法国则通过加强与欧盟国家以及法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亚洲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1998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将科技创新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培养国际化合格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他们将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列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相对来讲,长期以来我国尤其我省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推进速度比较慢,力度不够强,理论与实践中都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培养模式与一套综合化与国际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导致了长期以来人才结构上的极大不平衡特征,缺乏国际竞争实力,在高校教育国际化排名中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

(二)我国与我省国际化人才相关策略

近年来,我国对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我国要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3]在2010年6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又发布了关于重大人才工程建设的内容,明确指出高素质教育人才应该是能够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跨文化沟通能力”[1]。可见,人才国际化是目前也是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可以说,我国各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强有力的国家政策保障,下一步便是在实践层面的贯彻、摸索与推进。

山西省经济发展中,人才结构不平衡现象尤为明显,各行各业都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而山西各个高校人才培养中极为明显的不足,就是从本科到博士生阶段的培养上,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工作,可以与国际并轨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最大的原因并非学生专业知识不足,而是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不足。同时国际通用语言问题也限制了他们与国际的对话与沟通,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创新水平落后等问题。很多大中型企业,比如说山西省大型国有企业太原钢铁有限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高薪(是普通工人的4倍以上)聘请了技术与科研人才,其原因就是企业存在人才瓶颈,本土人才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当然所谓的“胜任”,主要就是国际语言文化上的沟通,与信息技术的把握,新型设备核心问题的综合分析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山西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转型与进步,急需高校培养适应我省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让山西走向世界,让世界接受山西。

二、国际化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理论基础及优势

如何培养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呢?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指出的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且具备了国内国际化教育相关政策上的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首先引导了国际化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国际化教育项目的推进,通过合作办学的模式,实现课程和人才与国际的并轨。成功的案例有昆山杜克大学,该大学通过高水平课程体系和跨学科教育模式,实现了高质量、国际化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中非常必要的一个方面是发展大学生的科学思辩能力(批判性思维),这一点有着积极的战略意义。科学思辨能力是创新的前提。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教育中非常注重学生科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将会影响其工作与学习中的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从而影响工作、学习效率,而且甚至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其持续性的进步。为此,如果要培养具备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保持国家经济的持续性、高效性发展, 那么绝对不能忽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都将国际化人才“能力”培养与“创新”提升到了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不过在实际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具体能力归根结底要建立在大脑的科学思辨能力之上。

当今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科学技术信息日新月异,并快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加快科学信息国际范围内交流的同时,也加大了科技信息在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差距。发展国际化人才的科学性批判思维能力对其生存能力及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一个民族在国际世界的立足以及生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两位时任总统布什和克林顿均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国际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与结果,并对美国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际化人才是高科技信息与技能的掌握者与驾驭者,国家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批国际化的人才,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的素质便是科学思辨能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们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能够用所学的知识选择性地接受、理解并对各种现象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各自专业领域知识的实践驾驭能力,以及国际视野,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与国际竞争实力。

(二)国际化人才科学思辨能力缺席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国际语言沟通能力、较强的多文化适应能力,以及掌握跨学科综合知识信息、科研成果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精通本专业基础上,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发展较强的自学能力、思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各相关域内的创新能力。《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具备挑战性思维能力,能够提出挑战性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科学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极受重视,思辨能力的突出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遗憾的是,相比较而言,我国对人才科学思辨能力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足。它正是我国高校各专业领域内人才培养的软肋。黄源深(1988)生动地描述了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不管学生在写文章还是课堂上普通发言,不管是听讲座还是听课,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类似任务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应的症状,即不知所措,焦虑不安[5]。其原因在于科学思辨能力的缺乏导致思维、论辩以及写作水平均达不到一定的高度,加上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国际化数据,没有国际认知高度,缺乏国际竞争力。科学思辨能力不足对毕业后的大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诸如缺乏科学思辨能力,没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没有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长期的缺乏,最终会导致自信心、创新能力、生存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退化,长期以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地位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黄源深将其命名为“思辨的缺席”。如果要克服思辨缺席症,就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思辨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锻炼与强化训练。

(三)解决方案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P·A·Facione领衔的特尔斐项目组,经过两年的研究于1990年发布了《特尔斐报告》,并给科学思辨能力给出了权威性的定义,包括:它是目的性极强的自我调节及判断;它是非常重要的探究工具;它既是教育的解放,同时又是重要的资源。

思辨能力与完善思维不同,它是一种自我矫正的人类现象。具有科学思辨能力的人不仅在处理个人问题上、在处理全局性问题上均能够纵观全局,科学客观、民主理性地分析问题,在关注国内时局的同时,也能够放眼国际相关领域的现状与趋势。

孙有中曾指出,我国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指标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山西高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符合山西地方经济、教育、文化发展需要,并可以与国际并轨的国际化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战略规划中尤其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纳入教学大纲中,完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全面素质等。

1.课程设置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在大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把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核心培养目标,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中,适当扩大其他课程比例,即除语言文学以及专业课程外的文、史、哲、社科的内容,设立跨专业辅修或双学位机制,利用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平台,如社会语言学概论、西方文论选读、文化研究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开设学分课,或系列讲座,专题介绍思辨能力的有关概念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思辨能力的学习意识,促成课程改革。这些举措总体上有利于加强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上、大纲性的保障。

2.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推行课程设置改革的同时,把思辨能力训练作为核心教学目标纳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整体规划不同年级、课程、课型在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方面的任务。教师则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设计相应课堂活动和练习形式,针对性地训练思辨技能,做到多角度、分层次地展开思辨能力的系统训练。

其次,建议授课教师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借鉴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即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提问与相互辩驳等方式,引导学生针对挑战性问题辩证思维,避免过多传统单向填鸭式知识传授方法。此外,建议多采用讨论形式,分配学生课前阅读任务,课堂展示,并引导其他学生积极提问,进行开放式讨论。

最后,不管什么课,何种授课形式,在检验课程效果时,将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重要标准之一,督促教学方法的改革。

3.规范课程测试。教授什么知识,学习什么内容,如何学,如何教,课程测试便成了重要的方向标,决定了教与学的态度和方法。只有将课程测试重点放在思辨能力及综合知识的考查上,规范测试程序与方式,才会加强对思辨能力训练和提高的重视程度,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一是专业课程采用自学、调查等研究性方法授课、考查。

二是制定科学评估体制,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或个人展示、开展调研项目、记录学习日记等方法授课与考查,激发大学生综合创造力。

三是改革传统选择类考试题型,增加个性化语言、思想和设计输出的考查。文科课程测试中,还要将归纳总结、分析或评价的写作能力作为重点考查内容。

4.教师自身发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过程中,重点放在构成思辨能力核心的思维品质和认知技能的培养上,发展并加强自身思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思辨能力培养的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相应的情感素质,创造有利于思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并形成一套客观测评自身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健全体制。

此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跟踪观察、教材研究、教法研究等方式,通过量化和归纳的研究范式统计各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现状、分析目标群体思辨能力缺席的相关原因,提供如何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展和渗透思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使山西地方专业化国际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人才培养的要求,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山西地方与中央、国内与国际的国际化统一。

5.教育国际化。在我省,尤其要注重“引进来,走出去”并进的教育模式,在积极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及外国优秀教师的同时,也要大力推进我省高校学生走出去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教师互派的国际合作项目,实现共赢共建。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检测本土制度与方法,保证实践操作的可行性,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思辨能力的教职工与社会人才,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校教育的国际化。

综上所述,国际化人才是保证我国与国际并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山西省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教育国际化的先行,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政策保障。科学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我省来讲,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因地、因时制宜,实施科学思辨能力教育改革,培养真正意义上能够与世界并轨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发〔2010〕6号文件.2010-06-07.

[2]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的八大目标[J].教育导刊,1997(7):21.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R].2002-05-07.

[4] 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晋政办发〔2011〕102号文件.

[5] 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9.

On the Reformation of Scientific Critical Thinking in Intern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in Shanxi Higher Education

Liang Yingping,Xie Gang,Gong Yanbin

(CollegeofInternationalEducationExchange,TaiyuanUniversityof

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收稿日期]2014-11-25

[作者简介]梁颖萍(1977-),女,山西汾阳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国际化跨文化教育。 巩彦斌(1982-),男,山西五台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C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76-04

*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至2015年度重点课题(SSKLZDKT2014058)部分研究成果。

谢刚(1971-),男,山西五台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化教育与控制科学。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我国国际商务人才供求失衡问题研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一带一路”新形势下高职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