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核心理念之以人为本探析*——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普适意义

2015-04-10 15:44王馨蔓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文化产业

王馨蔓

(太原理工大学 人文素质研究与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文化体制改革核心理念之以人为本探析*
——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普适意义

王馨蔓

(太原理工大学 人文素质研究与教育中心,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为再造新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骄人的成就带给人的不应该仅仅是文化的自足与自信,而应当更进一步探索其规律性价值。在调查研究与探索这些成功实践背后的深层理念性因素基础上,发现这些成绩与经验的关键之点即在于“以人为本”,它对于文化产业充满活力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普适意义。

[关键词]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以人为本;普适价值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4.010

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在贯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决策过程中,在响应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号召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发展为再造新山西、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我们放眼于全省各地的文化明珠:灵石版画、万荣笑话、运城蒲剧……骄人的成就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文化的自足与自信,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中探索更深一层的理念性因素,以使这种实践经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与更长久的生命力。诚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事物的发展遵循着生长、繁荣与衰落的规律,但若能促成事物的良性循环,就可以使发展具有可持续的活力,在富有灵动特点的文化领域更是如此。通过对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历程进行考察,结合本体论角度的认识,找到的关键点便是四个字——“以人为本”。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都要围绕文化的发展做文章,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以人为核心,对工作的要求更细致,更需要在周全的考虑与大胆的实践中达到明显的效果,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失误,以拔除令文化发展走上歧路的种子。这才是对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观的落实。

一、在本体论视角中发掘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以人为本的内涵

置于本体论认识视角之下,可从政策、文化内涵与概念理解三个方面来理解以人为本。政策上来讲,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作为参考,决定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将文化所具有的精神与物质两重价值属性及处理二者关系的方针明确指明,而落实就在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①见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塑造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见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决策与相关实施过程需要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作用。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的决定的贯彻执行组成部分,从政策上理解消化后制定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之宏观与微观方面做出了规划。充分把握了以人为本理念所具有的隐蔽性特点,将其作用最大化发挥。

对以人为本文化内涵的理解,建立在现实政策决策涉及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对行为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真切笃实”与“明觉精察”说的就是理解认识的深度。当对文化内涵确立了正确的认识后,文化传播链上的文化体制、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等环节在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时,便有了稳定的思想基础。

何为文化?《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与古人对文化的认识理解是一致的:文,本义为花纹,引申有文字、文章、礼节、仪式等意;化,《说文解字注》解释为:“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可见,人的实践创造是文化得以成立的前提,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文化的组成。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加工对象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行业。文化与产业相遇,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一旦作为经济学概念的产业与有着深厚内涵、广泛外延的文化相结合,在文化的经济效益、文化产品的数量等诸多方面必然会有所强调与侧重,其结果便是文化的窄化。固然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评价文化推广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健康的文化产业需要精神内核与外在效益的统一才能保证自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而,发挥指导性作用的文化体制就必须抓住文化产业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才能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协调平衡点找准,这恰恰是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亮点。

山西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在2011年12月28日召开的山西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创新观念中坚定信心。”将人在文化产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塑造性提到首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在建设地方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中,找准了方向、瞅准了目标、创出了成绩。在接下去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必将会增强山西省文化建设的活力,令实践经验更具有普适意义。

二、改革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调动文化产业的内在驱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

山西省文化体制的改革实践充分考虑到了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以人为本之“人”既有群体性,又有个体性。群体性的共性的人,在承认个体性差异的人的基础上发挥着作用,与个体性的结合和统一能够促进文化健康地发展,实现文化的自信与自为。人的群体性与个体性完美结合的落足点在于“本”:对人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它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提升个人生命境界、创造集体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文化赋予主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的终极目标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中有三个重要群体:实施改革的组成人员、接受改革的文化企业组成人员、享受文化成果的受众群体。实施改革的组成人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起着方向与舵手的作用;接受改革的文化企业组成人员,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生力军,是文化产品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连接文化与文化受众的媒介;享受文化成果的受众群体,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服务对象,从改革之始至改革之终,他们都是具有决定性力量的群体。同时,其作用的发挥需基于前两个群体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也正是重视了这三个重要组成群体,在宏观考虑之余,又针对其人员的组成与职能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引导,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软实力评价标准,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一)实施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参与人员在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方法上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围绕着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重点产业等工作方面,融贯于实践行动中的是一种宏观与大气的精神。文化体制的改革意味着更富有人情味的革旧建新,意味着更有生命力的圆满与成绩。在四轮驱动的思想指导下,转问题为机遇,化矛盾为利益。

举例来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同市煤气厂遗留的工厂原址急需进行保护性改造,在建设文化强省的思想指导下,2012年7月,开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从上到下、省内省外都积极响应,成效卓著,为产业园赋予了历史与时代并具的文化精神,赞誉纷至。这种创意便是创新,是每位参与者责任感与灵感的完美结合。在领导方法上的注重鼓励,注重引导,收放自如,化废为宝,正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改革所秉承的扬弃原则的恰当展示。

再如,在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企业改制之后的发展期尤其需要扶持、需要高瞻远瞩的引领与多方文化平台的支持。至2014年,山西省代表团已九次参加极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平台——深圳文博会,2011年达到签约融资的高点,协议融资总额达到480.51亿元。在2013年首届山西文博会上,新闻发言人指出:山西省文化产业经济连续五年以超25%的速度增长,占省GDP的比重也达到3.5%左右。相较全国平均比重3.77%,势头强劲*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2.1万亿元人民币,预计约占GDP比重的3.77%,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强。”。这些数据的含金量很高:文化体制改革的艰难起步与取得的辉煌成绩、文化企业的改制与稳步发展、从上到下各个环节的合作磋商与协同进步……每一点每一滴都凝聚着团结的力量,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它显示着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动力、潜力。

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成绩直观地展示了其内在发展机制的合理性与先进性,直接证明了山西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参与人员具有的高屋建瓴的眼光、敢作敢为的魄力与高绩效的执行力。

(二)接受山西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企业组成人员担当着媒介与桥梁的角色,以人为本的落实主要是基于人格尊重的创造、创新能力的发挥

文化企业的组成人员沟通着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的上与下、文化与文化产品、文化产品与文化受众,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这一点,从山西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企业改革上可以一窥端倪。截至2013年初,山西省共有578家文化事业单位完成向企业单位的改制。在转制过程中,人员身份的转变、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压力与机遇的同比增加、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激发、成绩与效益的回报,成为一系列需要面临的问题。

转企改制是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它颠覆的是旧的不适宜文化发展的思想与痼疾,带来的是合理的适宜文化发展的精神与动力。如通过对转企改制组建的山西演艺集团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出300份,收回286份,其中对文化改制满意度达到84.8%,认为自己能够充分施展才华的比例达到89%。而今的山西省京剧院经常能接到民众的主动建议,较之从前,民众希望尽力建好院团的愿望更加强烈,主动性也更加突出。改制后的山西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员们角色随演出需要有了很大变化,像《立秋》中的丫鬟扮演者韩静转为女主角,个人创造力与潜力得到开掘的同时,增添了文化传承的力量。窥一斑而见全豹,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工作在文化产业第一线的人们提供了信念的支持乃至实现人生价值的鼓励。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那些新建的文化企业,更具有异军突起的势头。仅以广灵的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而言,其“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不断创设出新的产品,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赢得百姓的认可与赞赏,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全国剪纸领军品牌。周边几千农户在剪纸产业中获得的不仅是工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文化事业做贡献的内心喜悦。这就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思想灵感的人文之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与持久活力所在。

改革的过程便是革除体制中的不良因素,让积极的因素最大地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山西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自为的目标所需的最强力量即是承担文化继承与创新任务的文化企业组成人员,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因势利导,即可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

(三)享受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文化成果的受众,促成文化产品精神价值的实现

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以文化产品的价值目标为开端,经创作与推广,至受众享受文化成果为结束与完成的环节。享受是主观性很强的精神体验,从可操作、可执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到这一阶段,文化内涵的力量便在“人”的精神层面上发挥作用,即文化产品阐释与展现的内容与受众的精神追求达成了一致。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参考了本地的地域文化特点、民俗风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化作品的创作加以指导,促成了文化产业链从表层到深层、从显性到隐性的良性循环。

文化产品的受众是文化精神的源泉,成功的文化产品无一不与“人”最根本的精神诉求有着水乳般的交融。坐落在省会太原的老子道德思想文化研究院,多年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理论成果的创新与推广。其《和谐之声》一书出版后,许多人通过学习和交流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提升了个人思想境界。研究院的文化成果使文化变得鲜活而生动,切实地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正能量。

再如,至今已经演出数百场的话剧《立秋》,每次都能引起观众巨大的情感共鸣,震彻全场的“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祖训,借丰德票号、借晋商之口对中华民族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进行了赞扬,以舞台形式加以展露,传播于受众,光大于华夏。尤令人欣喜的是,这样震撼人心的文化作品已不在少数,舞剧《千手观音》《粉墨春秋》《一把酸枣》,晋剧《傅山进京》《山马街》《龙兴晋阳》,歌舞剧《太行奶娘》《九曲黄河》《山里娃》,电视剧《乔家大院》《天地民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受众从山西本土遍及世界各地,提升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品位,净化了人类共有的文化精神家园。

在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中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以维护广大文化工作者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始终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支持不支持为评价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断探索完善推进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以人为本正是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极有价值的普适经验与意义所在。当然,受山西省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所限,与其他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较,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其发展的相对速度与效果上的异军突起,彰显着势不可挡的活力及其具有长远意义的经验:离不开“人”——群众的力量,乃至可持续的、更有生命力的长久发展仍将继续得益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

[2] 王阳明.传习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61.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384.

[4] 胡苏平.走出资源型地区文化改革发展新路——关于山西文化强省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光明日报,2012-02-14.

People-orientedness:the Core Idea for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UniversalSignificanceoftheExperiencesGainedinthe

DevelopmentofCultureIndustryinCulturalSystemReformofShanxi

Wang Xinman

(CenterforHumanitiesResearchandEducation,

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收稿日期]2015-02-28

[作者简介]王馨蔓(1977-),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4-0039-04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3041069-02)之成果。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文化产业
点赞首届丝绸之路玉石文化产业博览会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