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伟
(齐鲁师范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班级是高校教育管理的基础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并且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平台。大多数教学和管理行为都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班级建设对高校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高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良好的班级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是必要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班级建设状态就有怎样的人才培养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时代不断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也更深入,高校班级建设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集体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转变,大学生崭新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班级生活的磨练,作为90后的大学生,如何参与集体生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可以说,对90后大学生而言,不是他们能否适应大学集体生活,而是探究如何让他们更能融入集体,在集体中磨练意志,段练本领,这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达成。
学生工作者往往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缠身,只重视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事务性工作,而缺失了对班级管理的引导与把握。班级管理需要一以贯之的长效运行机制,短期内不会收到成效,不容易出“成绩”。这样的工作思路当然是有害的,它不关注教育本身,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自然不会得到应有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班级管理和建设完全依赖于学生干部。然而,学生干部乃至广大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况,决定了他们进行班级管理的视野是有限的,再加之缺少班级管理经验,更多的是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而不是根据工作实际去思考应该如何管理和建设班级,久而久之,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自然削弱。因目标缺失而带来的方向迷惘是班级建设中最普遍也是影响最深刻的因素。
高校生活中,班级不再像中学阶段那样显明,高校的较为松散的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宿舍成为最基本的管理单元,班级则往往在宿舍基础上管理。这种状况对班级建设有利有弊,要求班级建设必须建立在宿舍和谐共处基础上。实际上不同宿舍的融合显然比个体的融合要难得多,这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产生。再如高校施行的学分制度,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这种教学与学习模式对传统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样一个班的学生可能不在一起上课或不同时上课,于是在管理中出现了行政班级与上课班级的分化,班级的虚化对集体概念的塑造,特别是集体向心力的营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时代,全新的交往方式冲击和变革着过去面对面交往的方式,这对班级建设同样利弊兼存。网络交往方式快捷、及时,突破了空间限制,人们不必谋面就可以畅通交流,这是时代的进步,却无形中减弱面对面交往带来的巨大的情感催化效应。人们通过手机或者社交软件,很轻松的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没有表情和眼神的交流,虽然信息畅通了,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却在不断增大。此外,网络交往方式也在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快速的表达心意,似乎没有耐心等待,时间显得那么珍贵,这种思维方式“功利性”地放弃了异位思考,却失去了对对方的体谅和包容。网络交往方式体现的自由式、小众式、私密式的交往特点,对班集体成员间的信任、互动造成巨大影响[2]。
纵观当前高校班级建设遇到的困境,最主要的就是班级建设没有方向。方向或者目标,不仅是个体前行的灯塔,也是集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目标和方向,班集体就像无头苍蝇,混乱无序。党建能很好的解决班级建设方向的问题,党建为班级建设指明的方向是学风建设这一核心。学生当以学习为本,若学风不正,学生就本末倒置。大学生党建工作其核心就是引领优良学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班级建设只有把握住营造和培育优良学风,才能发挥班集体在育人中的作用,为广大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长足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党建同样为班级建设提供前进的动力。大学生党建指明了班级建设的方向,目标的明确本身就是班级建设的动力,使得班级成员有目的、有期待的向着目标努力前行,为之奋斗。大学生党建还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学生党员,他们是班级建设的骨干分子和中坚力量。学生党员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服务于身边的同学,就必须起到排头兵作用,每名学生党员都带动身边的同学每天有一点进步,整个班集体就会有长足进步,从而带领班集体共同提高。在班级建设中学生党员发挥着龙头示范作用,他们成长本身依托于班集体,他们对个体素质能力的锻炼又反过来带动班级成员共同进步,他们是班级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
班级建设如果没有内涵发展,就失去了灵魂,缺失了个性,班级建设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班级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性,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于其他任何班级的显著色彩。大学生党建所代表的先进文化,恰恰是班级建设的内涵所向。班级建设的内涵发展就是班级文化的发展,是独特的文化建设。班级建设中,制度建设是基础,学风建设是核心,文化建设是关键,文化建设恰如点睛之笔,使班集体呈现出鲜活的、色彩斑斓的美妙色彩。我们倡导“选择奋斗之路”的班级文化,也倡导“和谐之家”的班级文化,他们如同一面面旗帜,一声声号角,将班级建设推向群山峻岭之巅。
班级建设要有成效,就必须依托于健全的制度。诸如奖助学金制度、评优和推优制度等都深切关系到学生的利益,受学生关注度极高,开展这些工作必须从宏观角度思考要引导的侧重点,提倡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要通过这些工作制度加以体现,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知道需要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才能实现相应的目标要求等。此外,综合测评制度是班级建设中最基础的制度,也是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测试指标,应当尽可能将评测指标贴近社会需求,使学生在校学习锻炼与就业相契合。鼓励学生以学业为本,可以适当提高学习成绩在综合测评中的权重,同时注意兼顾发展性素质,比如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情况,参加学校和社会各类文体活动情况等等。当然,还要有对学校规章纪律的反馈,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应当在综合测评中得以体现。
建立大学生推优入党和党建研究机制[3],在组织发展工作中,注重发展程序和组织原则,并密切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制定细致严谨的规章制度。比如在确立积极分子阶段和在确立发展对象阶段,对学生相应学习成绩、同学威信的标准要求也分别要明确具体,科学合理,才能进入相应的组织程序。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组织原则,执行中要严格条件和标准,坚决杜绝滥竽充数现象,以严格而有力的党建工作机制,为班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为班级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就要创新大学生党建目标导向机制、教育培养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4],以保障大学生党建质量,促进大学生党建系统、稳定、有序地进行。一是建立健全目标导向机制,以目标为导向,根据工作实际,逐步建立起内容明确、层次清晰的目标体系,实现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相结合的互动体系,使大学生党建真正做到方向明晰、目标清晰、内容详实,促进大学生党建迈向新的台阶。二是加强落实教育培训机制。依托于党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例会制度、党员花名册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并且发挥好党组织领导团组织的工作机制,引导帮扶共青团组织建设,建立好团员三簿一册制度、主题团日制度和主题教育活动等,逐步提高广大团员青年和党员同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制修养,增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自觉性,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箴言献计。三是不断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要通过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等工作原则,加强党内监督与制约,使党员同学在党的要求下积极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要广开言论,听取身边同学的声音,发挥好群众监督作用,通过党员宿舍挂牌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同学主动接受监督。四是注重发挥激励机制,通过各种先进评选,逐步营造比、学、赶、帮、超的班级氛围,发挥好榜样的力量,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鼓舞他们的参与热情,用先进的事迹、成功的榜样激励他们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为实现社会和祖国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班干部是最基层最核心的学生干部,他们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要发挥好每个岗位中学生干部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极具战斗力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就必须注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选拔班干部要注重“品质、能力、主观愿望和群众基础”四维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并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考察。低年级学生干部考察期要安排的紧密一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避免班级风气变坏。其次,对班干部进行按部就班地教育和培养。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骨干的理论和能力,培育他们在班级中的话语权,增强他们的群众威信,把他们锻炼成为班级内的意见领袖,提高其号召力、发动力,凝练班级凝聚力。
良好的学风是搞好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的基础。学风班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生入校后以增进学生间了解为重点,一年级侧重于学业认知和习惯养成,筑牢学风和班风建设基础。要紧紧把握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资助和违纪处分等三个抓手,密切关注特殊群体,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素质较弱的群体、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群体等,依据不同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细致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比学赶帮超的风气也会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当风清气正的班风养成时,班级建设将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受教育者个体主动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提高受教育者个体的主动性是教育的关键。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即关系到学校管理的效果,又关系到学生自主教育的体验。要不断推进学校民主管理改革,引导学生热情、理智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践证明,班级问题必须通过班级成员所接受的方式才能解决,要重视并积极发挥学生工作者的作用,以调动和引导好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大力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名学生党员带动身边的同学,汇聚小力而成大力,不断提高广大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
注重以宿舍为单位的亚群体效应,培育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让学生以宿舍为家,凝练宿舍情节,更多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文体活动,做到专业特点、班级特点和同学们个体特点相结合,如将元旦晚会、春游、生日聚会、志愿服务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等单个活动融合为集体系列活动,冠以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班级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融入班集体,产生集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也使得班级内涵更加丰富和立体,班级文化就逐步建立起来。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03-01(5).
[2]盛佳伟.新形势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3]张小刚,尹湘鹏.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3).
[4]朱冰.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南方论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