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古文运动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2015-04-08 19:08乔桂英郝丹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韩愈写作教学

乔桂英 郝丹阳

摘 要 中唐古文革新运动,是我国古代一次成功的文学革新,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如文以载道、辞必己出、言之有物等。在创作实践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今天的写作教学,也可以从中唐古文运动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写作教学理念,要有鲜明响亮的口号;写作教学基础,应该是经典阅读;写作指导,要重视教师作文实践。

关键词 古文运动 韩愈 写作教学 经典阅读

唐代古文革新运动,以韩愈为领袖,反对五代浮靡文风,倡导学习古文,是我国古代一次成功的文学革新。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汲取精华,充分挖掘唐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现实价值,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反思今天的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理念要有鲜明响亮的口号

中唐古文运动有旗帜鲜明的口号。韩愈、柳宗元明确强调:“文以载道”。要写出好的文章,最主要是文章的“道”要好,“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阐明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了“文以载道”的主张,这四个字,成为这次运动的旗帜,影响了天下文人。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有积极的启发:写作教学,需要响亮鲜明的口号。

1.口号要切中问题,富有行动力

“文以载道”“以文传道”“文以明道”反复表达着一个理念——内容是文章的核心。这是针对骈文形式主义投出的一枚重炮,声音大威力足,旗帜鲜明地专门诊治形式主义文风,古文运动的整个过程,紧紧围绕这个“口号”,进行理论建设、实践创作和队伍建设,形成强大的力量,一鼓作气压倒了骈文,“文以载道”成就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也成就了“文以载道”。义务教育阶段写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个基本目标被忽略了。究其原因,目标是基本要求,针对的现实问题不明晰,主题比较分散,缺少围绕目标的系列行动的推动。回顾课改以来的写作教学理念,叫得响的莫过于“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是一个口号式理念,非常响亮地宣告——写作写的是自己,直接对准假话作文,这两句话在小学阶段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2.口号要内涵丰富

中唐古文运动中,“道”即“儒道”,“抑能所言者,皆古之道”(《答尉迟生书》)。写作的目的在于建立儒家的“仁义”之道,替圣人立言。但这个“道”并不是深奥玄理,也不是迂腐的思想枷锁,而是饱含人情事态的日常生活。《杂说四》中,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祭十二郎文》中,悼念亡侄,真情流露,读之无不撼动感伤;《捕蛇者说》中,反映了“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道”在实践中的丰富内涵超越了“儒道”的限制,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个口号式的理念言简义丰:“解放”自己的口和手,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不揣摩别人的喜好,不说空话、套话,不刻意模仿别人说话、写文章的腔调,写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用自己乐意用的腔调。内涵丰富,才有张力,包孕广,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个体的共鸣和认可,从而得到推广。

3.口号要有权威性,凝练、生动

口号具有宣传、推广理念的功用,其影响力与发起人的影响力成正比。韩愈、柳宗元为文坛泰斗,振臂一呼,千人呼应。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深谙写作之道的专家,关注写作教学的问题,喊出振聋发聩的口号,并引领广大教师践行和突破。2011年,温儒敏受访呼吁:高考作文“往理性思维靠一靠”。之后,温教授每年都从理性角度对当年高考作文进行评价,并登载在影响大的报刊杂志中。孙绍振等著名学者也对作文理性投入极大的热情,与温儒敏遥相呼应。高考作文的理性引起关注,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的力度都在加大。“往理性思维靠一靠”开始成为高考作文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的口号,这种推动理念的路子是对的。

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理念,应该汲取中唐古文运动和课改以来已有的成功经验,改变单一的冗长表述,改变面面俱到到淹没重点问题的思维方式。针对写作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响亮的口号,以求振聋发聩之效。

二、写作教学应重视经典阅读

在《进学解》中,韩愈说出了他理想中的文章标准,即“闳中肆外”。“阂中肆外”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深厚丰富,文笔能够尽量发挥。他的文章思想内容丰富深厚,语言形式挥放自如,文章气势浩大,正是这一标准的完美体现。如何做到“闳中肆外”?韩愈用他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阅读经典。

1.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滋养思想和德行的过程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有价值的书,富有原创性,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创造性地提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后人汲取思想营养的宝库。韩愈读书,“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沉浸酿郁,含英咀华”。韩愈阅读的经典十分广泛,“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经典阅读的目的是从中吸收养分,《与李翊书》中说,想要达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就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要立足于培育树根来等待它结果,“养其根而俟其实”;就要多添灯油来盼望灯光明亮,“加其膏而希其光”。学习积累的过程就像果实的成长和油灯的光亮,写好文章绝不能急于求成,应当注重积淀的过程。

今天,“思想内容”一直是我们作文评分的第一维度,但思想内容的空洞肤浅也一直是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想拥有思想但是却不懂得滋养思想。经典阅读是课改以来一再强调的,从课标到教材的“名著导读”到根据课标出版的数不清的名篇名著,但是成效甚微,为什么呢?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投机取巧的心态所致。在大部分师生心中,考试中直接涉及的,才是需要做的。经典阅读变成了解故事梗概,以应对考试中的“明题”。对于思想积淀之类的潜在价值,是顾不上的。一味地追求分数,速成集训被奉为法宝。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句话启示我们,写作教学必须立足于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放慢对功利的盲目追捧。通过广泛阅读,从经典中汲取养分,增厚积淀,延伸根系,使人的精神丰厚起来。在经典阅读中,教师不仅要督促,更要引导方法,经典的思想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结果,读经典而不与经典积极对话,是死读书,读死书,真正吸取养分,必须要有读者个人的思考。

2.经典阅读的过程就是涵养语言的过程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言形式单调、口语使用频率多等问题,反映出学生语言素养较低,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和低俗读物、网络垃圾语言的影响不无关系,这种局面比骈文的形式主义更为严峻。言词修养不到家,就不能写出好文章。阅读经典,是解决语言问题的有效途径。经典作品,大都形式规范,文辞精练、优美,含义隽永,是大师们语言实践的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阅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书面语词汇、句式的过程,也是从语言文字运用的作品中获得语言文字运用规则的过程,更是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更要通过教学活动做好示范,引导学生学会含英咀华,吸取语言的营养。

中唐古文运动,用它的理论和实践提醒我们,写作的捷径是不存在的,写作教学的捷径是不存在的。重视阅读经典,从内容深度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不断积累提升,才是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根基所在。

三、写作指导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

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积极推动文体文风的转变,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影响了后世诸如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学创作,直接启发了北宋的古文运动。这本身就对当前的写作教学有启示作用:写作指导,需要教师的写作实践。

教师的写作实践,是对写作理论、写作要求的最有力解释。“文以载道”、“言之有物”是伟大的创新性文论,但是如果没有“文以载道”、“言之有物”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韩柳的创作理论恐难为后人所习得,如果只是用空洞抽象的理论要求别人,古代的散文仍然难有如此的发展。因为,写作的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作品来解释的理论,缺少了说服力,也不符合学习的规律。这一点,也切中我们的写作教学,提出作文要求,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写作教学的要义,这些要求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描写生动、观点新颖深刻,但是写不出来,就是这个道理。教师提出的写作要求,应该是基于教师的阅读、写作经验的,教师的理解应该是最透彻的。

教师写的文章,是实现写作教学过程化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限于教师在写作前指定题目,传递素材,列出提纲后学生独立完成,再经老师批改后集体讲评。教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总是停留在“做什么样的文”上,对作文优秀的标准十分明确,但缺乏实际有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要求学生做什么样的文”到“指导学生怎么作文”,就可以缩短学生由“生”变“熟”、从拙”到“巧”的路程,提高实效性,这就是写作教学的过程化。

教师写的文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更好地实现写作教学的过程化指导,把优秀作文的要求和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优秀作文的实践结合起来。教师与学生同堂写作,将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调动起来,能够真切还原并体会到学生在写作文时所需的语用知识和语言规则,而不再“空言明道”,一味地给学生设定模板套路,偏离作文的本真,一味地在分数标准要求下生产“问题”作文。像韩愈不断地进行文学创作实践那样,教师在作文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体会、展示,使写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同堂写作中不断地模仿、超越,理性、感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学生在共同的写作体验中,完成了真正的对话,有与自己已有经验的对话,有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原有的经验得以转变,逐渐走向丰富而完美。

————————

参考文献

[1] 屈守元,常思春.《进学解》韩愈全集校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 郑桂华.语文教学的建构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 乔桂英.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 郑晓龙.沥尽黄沙始见金——谈作文教什么[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6] 徐婧,于胜利.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下水文”刍议[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作者:乔桂英(1969-),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郝丹阳(1992-),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韩愈写作教学
晚春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