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喜腾
摘要:中职教育是专门的职业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中学和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基本的心理支持系统和基本的行为指导系统存有较大差异。文章阐述了中职新生的心理问题,对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教育措施。
关键词:中职新生 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教育措施
一、中职新生的心理问题
1.角色认同出现障碍。从初中生到中职生,虽然都是学生身份,但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教育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设有“劳动与技术教育”板块,但开设这类内容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初中生的职业兴趣、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做心理上的准备。中职教育是专门的职业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中学和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基本的心理支持系统和基本的行为指导系统存有较大差异。由于行为习惯和心理定势,再加之社会对中职的偏见,致使许多中职新生对中职学校的认同出现心理障碍,抑郁、焦虑程度有所增加。
2.对学习科目的增多畏惧、胆怯。在新的义务教育课程门类中,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且三年一贯制设置,内容系统,连贯性强。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需求为手段,除开设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外,还要根据专业的需要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课程和各类实践课程。仅必修课程而言,一般性的专业,大都开有20门之多。学习科目的大幅度增加,使得许多中职新生产生了不适应心理,畏惧、胆怯,甚至学无兴趣。
3.对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心理失衡。相对小学生来说,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虽有所增强,但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依然并存。在教学方法上,老师虽然注重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在理解基础上的“多读、多背、多记”仍是初中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进入中职后,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教学活动对中职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明显提高。中职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要能自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还要能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学习自主性的提高,导致许多中职新生产生了心理失衡,想主动学习,但又缺少必要的自觉能力,一时不能将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4.对新的生活环境茫然无措。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落实,“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得到保障。初中生一般都在乡、镇(或区)初中就读,离家相对较近,生活上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进入中职学校,生活的独立性增强,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许多中职新生在心理上一时茫然无措,难以适应。睡眠不足、食欲减退、情绪低落、内心郁闷等一应具来,甚至产生了辍学念头。
5.人际关系困惑。从小学到初中,地域的局限,缩小了学生们的交往范围,熟悉的面孔、共同的语言和习俗也限制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进入中职后,原有的人际交往圈子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局面,许多中职新生产生了困惑。想获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也想主动地关心、帮助同学,但终因交往能力不足和交往方法的欠当而屡屡受挫,致使精神压力增大,抑郁、孤独、苦闷,如影随形。
二、中职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时期——少年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既向往独立又依赖他人;兴趣爱好广泛但又都尚未定型;自我意识增强但容易偏执。心理发展的种种矛盾,较易引发孤独、抑郁、偏执、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从初中生到中职生,人的身心发展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少年期的心理特点还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中考失利的挫折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给学生们的心灵造成的创伤还没有完全抚平,然又面临一系列新的学习、生活、情感适应等问题时,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矛盾冲突加剧,更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此外,初中学校普遍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当今家庭教育功能的退化以及社会某些不良现象也是中职新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三、中职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渠道。各科课堂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的调查发现,有些中职学校也曾有过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但效果不佳,难以持久。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在“寓”字上下功夫,即把“传心理健康教育之道”于具体的“授业”过程之中,而是生拉硬套、言不达意。
2.及时开展心理状况健康调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且在时间上是越早越好。因此,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职新生的心理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就要及时地依据有关量表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及时发现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为以后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3.广开心理教育活动渠道。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中职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设有关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必修课程外,还要针对中职新生特有的心理问题,增设心理选修课程、成立心理社团小组、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以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多种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他们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
4.注意心理咨询方式。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经。为使对中职新生的心理咨询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有效,中职学校要针对中职新生对种种心理问题(如上所述)或采取“公众型”咨询方式,如:团体咨询、宣传咨询、现场咨询等;或采取“隐蔽型”的咨询方式,如:门诊咨询、通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以增强心理咨询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营造积极的迎新文化氛围。“迎新文化”包括:标语、接待、迎新词、主题班会、文艺晚会、文体活动、入学教育、参观校园,军事训练等,对于加强师、生之间,新、老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中职新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应把“迎新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精心营造,在做好与各级各类学校具有共通性的迎新文化工作的同时,要着力打造“迎新文化”的“中职”特色,突出专业性、技术性和企业性,并通过各种“迎新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感染新生、熏陶新生、鼓舞新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境迈步在新的起点上。
四、结语
中职学校新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依据心理问题,分析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教育措施,中职新生的种种心理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J].职业技术教育,2000,(12):20.
[2]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6,(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