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语境下90后大学生恋爱观研究

2015-04-08 21:22于广琮
社科纵横 2015年6期
关键词:婚恋微时代爱情

朱 林 于广琮

(中国药科大学团委 江苏 南京 211198)

随着微博、微信、QQ 等“微传播”方式的普遍运用和4G 时代的到来,“微时代”正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微时代”具有微生产、微表达、微支付、微娱乐[1]以及全时空性、全互动性、“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

当前,90 后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主体,他们与“微时代”具有高度的契合性。90 后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界定,更是社会学或文化学意义上的定位,其代表的是具有某些共同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的“类”群体。90 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的相对充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中许多人是独生子女,父母宠爱有加,他们也是享受洋快餐、流行歌曲以及互联网等时尚文化的“急先锋”。相对于他们的“前辈”来说,90 后主动性强、大胆开放,更加注重个性、自我、自由等,社会往往给他们贴上另类、前卫、非主流、个人主义等标签。

作为最活跃的群体,90 后大学生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时代特征。他们最乐于接触和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最易于被新媒体、微媒介影响,是“微时代”最前沿的“冲浪者”。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多元、传播方式更全民的“微时代”对90 后大学生的恋爱观、价值观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微时代”90后大学生恋爱观概况

何为恋爱观?概括而言,即一个人对于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观点以及在婚恋实际行动中所持的价值取向。恋爱观由人生观、价值观决定,又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2]在“微时代”,90 后大学生恋爱观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恋爱观念:主动性、开放性、自我性较强。90后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强烈、主动,更加注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恋爱、性等方面的观念更加开放、超前,“传统的‘从一而终’、‘贞操观’等观念已被很多大学生笑话为落伍”。[3]同时,他们的恋爱观也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特征,据一项网上调查,甚至许多人的初恋年龄都在初一初二。[4]

2.恋爱动机:五花八门,相对功利主义。既有为了追求纯真爱情与幸福生活,彼此“ 情投意合”、“比翼双飞”而恋爱;又有“为了消除寂寞而恋爱;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为了功利性、现实性目的而恋爱;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恋爱;为了满足性的需求而恋爱”等情况。[5]

3.恋爱行为:重过程轻结果,重当下轻未来。不少大学生在恋爱中“跟着感觉走”,重过程和体会而轻结局和责任,他们对恋爱常常抱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态度,比较贪图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对其他方面考虑较肤浅,甚至把爱情与婚姻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看待,“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婚恋的担当意识较淡薄。

4.恋爱方式:快餐化、形式化、表面化较明显。90 后大学生恋爱时往往追求快餐化、短平快,注重表面的轰轰烈烈,大捧的鲜花似乎比真诚的感情更能博得他们的心动,“立竿见影”似乎比好事多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有的人甚至将恋爱娱乐化,“拒绝崇高”,抱着游戏人生的心理。至于真正的恋爱、婚姻意味着什么?双方要承担哪些责任?他们就缺乏较深层次的思考与行动了。一项调查报告显示:14.4%的未婚在校大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有过性行为的学生中,有25%以上的学生都经历过意外妊娠。[6]不负责的恋爱行为给双方特别是女方带来的身心伤害不容忽视。

5.恋爱心理:相对滞后,不够成熟。“青年文化的一个普遍特征——成人生活方式的预演”[7],可以说,90 后大学生的恋爱有一种宣告自我成熟、长大成人的“预演”的意蕴。但是,他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存在一定的脱节,心理往往没有足够成熟到可以妥善处理恋爱、婚姻问题的程度。

二、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婚恋观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与文化冲击大学校园,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观,“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有所泛滥。

2.网络等媒体的影响。传统德道逐渐淡化,网络及各种媒体上呈现的恋爱价值观正渗透着90后大学生,爱情影视、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等在消解传统恋爱观,潜移默化地重塑新的恋爱观。

3.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90 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彰显、崇尚新奇,但是他们中许多人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包容心、责任心不强,注重享受爱的“权利”,但对爱的“责任”、“义务”履行得不够。他们处在后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我的青春我做主”,对情感、性的需求乃至冲动比较强烈,而社会阅历、人生经验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够成熟。他们从中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放”出来,离家在外上学,精神和情感出现一定程度的空虚,于是产生“以恋补虚”。

4.相关教育滞后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家长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相比于专业知识的教育严重滞后。多数大学生对婚恋、性等的认识也是零零散散,主要靠自己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途径进行“科普启蒙”,学校开展的正规的、系统的教育不多,相关教育引导工作没有及时跟进。不少大学生婚恋观出现偏差,恋爱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关系处理不好,有的甚至酿成情感纠纷和人生悲剧。

三、90后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

1.积极影响

90 后大学生总体上是个性张扬、思想直白开放、崇尚自由独立的一代,能相对现实、宽容地对待婚恋问题,具有冲破传统婚恋“陋习”、“ 门第观念”、父母偏见等压力的勇气,对喜爱的事情敢于追求,不轻易放弃,其恋爱观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和探索精神。

2.消极影响

许多90 后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将爱情庸俗化、物质化、随意化、娱乐化、“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这些错误、片面的恋爱观给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带来冲击,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给大学生的学业、生活乃至人生发展带来误导,致使大学生的“三观”发生偏离;爱慕虚荣、物质主义的婚恋观也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等等。一些问题若处理不好,“为情所困、为情所伤”,甚至会给90 后大学生以后的生活留下“阴影”和“后遗症”。

四、加强90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对策

大文豪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大学生恋爱无可厚非。但是,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理性认识与对待恋爱问题。

“大学阶段是追求学业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时期,却不是解决终身大事的最佳时期。面对情感的冲动和相恋相爱的渴望,当代大学生应该善于用理智把握感性的风帆,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努力培养自己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爱情之舟最终驶向成功和幸福的彼岸。”[8]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两课”教师等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婚姻、恋爱与人生等的关系以及恋爱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小谋者谋其利,中谋者谋其器,大谋者谋其义。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理性恋爱观,端正恋爱态度,培育恋爱心理,规范恋爱行为。[9]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对爱情怀有崇高定位,爱情的核心要素在于彼此的忠诚、包容、信任、奉献乃至牺牲。恋爱充满激情,但不能以激情代替理智,要将爱情升华,将恋爱的热情、激情升华为奋发向上的动力,相濡以沫、相互促进,共同追求美好理想,创造幸福生活。恋爱是两个人的个体性行为,同时又是社会性行为,恋爱中双方要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强化安全意识,做到自尊自爱,学会识别、分辨真假爱情,远离各种伤害。

2.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恋爱知识、生理卫生等方面教育

受传统文化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婚恋知识、生理卫生等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自发状态”,许多大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影视节目等渠道去摸索恋爱知识、性知识等问题的,而通过正规的课程教育、专题讲座等对大学生加以指导的并不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年轻人恋爱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恋爱观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努力减少因该方面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可以开设(必要时可以男女生分开开设) 生理卫生、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学、性健康性道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恋爱,勇敢面对挫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对大学生恋爱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文化育人往往比管理育人、制度育人的效果更深刻、更长远,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引导、陶冶、塑造等重要功能。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顶层设计,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彰显真善美,不断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文体活动等营造温馨、和谐、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4.适应“微时代”需求,运用新媒体平台提升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实效性

90 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要体现“ 微时代”风格。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青年人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着文化的“先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地进行“ 我说你听”、“ 我打你通”式的教育,而要勇于、善于学习和使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微媒介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加强新媒体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新媒体技术平台建设。

微媒介的语言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平实性。“短、平、快”的迷你风格凸显了“快餐式”信息发布的力量,即短小不冗杂、平实不累赘、快速不拖延,大大降低了人人成为调查者和发言人的技术要求。[10]在发挥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等舆论阵地的宣传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要注重运用新媒体、微媒介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增强教育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和教育形式的互动性、多样性,使恋爱观教育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入脑”“入心”,取得实效。

此外,要形成90 后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合力。整个社会特别是各级部门、各种舆论媒体要共同营造绿色、健康的文化氛围,传递婚恋观的正能量,促进90 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栾轶玫.新媒体2009:微时代的价值发现[J].新闻与写作,2009(12).

[2]杨威.“ 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3]孙琼如.天使在堕落?——对女大学生被包养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5).

[4]http://news.sohu.com/20090417/n263452110.shtml.

[5]杨晏清.当代大学生恋爱目的多元化分析[J].学理论,2010(22).

[6]http://news.sohu.com/20100328/n271150435.shtml.

[7]刘礼明.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探讨[J].青年研究,2000(10).

[8]http://www.docin.com/p-312605458.html.

[9]马艳玲.大学生问题恋爱心理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

[10]王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微时代”需求[J].半月谈,2014(20).

猜你喜欢
婚恋微时代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解读爱情
婚恋陋习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