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萍 邓伯军 周 艺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年的传播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媒介各不相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新媒介成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载体,并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共同构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传播阵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特殊信息传播的过程,其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各种传播媒介的作用发挥问题,更要思考如何融合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共同生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合力。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出传统媒介的思维范式,适应新的媒介思维和理念,使新媒体技术和载体思维同步转型,实现新旧传播媒介协同创新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 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列宁曾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1],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2]这表明,马克思主义能否发挥她的指导作用,牢牢占据她的指导地位,关键是要看其能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形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进入新世纪,面对我国出现的新情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理论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的过程”[4],就是“要让每一个工人、农民都听得懂”。从过程层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理论“通俗化、普及化、生活化和层次多样化”的过程;从结果层面理解,是马克思主义“ 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变成大众语言和行为的指导性思想、变成广大群众平常话语的一部分。”[5]也就是说,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常识道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人们内在学养并有效指导他们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首先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俄国。列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俄国工人革命与运动,领导俄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篇章。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一是通过创办各种报刊和出版书籍,如《新青年》、《星期评论》、《少年中国》、《共产党》等公开传播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少年中国学会”、“觉悟社”、“利群书社”等一些团体组织展开学习、探讨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以演讲、论战等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如1919 年的“问题”与“主义”论战不仅突显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必要性,而且使当时大多数深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转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20 世纪30 年代,“哲学大众化之第一人”艾思奇在《读书生活》上连载《大众哲学》。其以生活通俗的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通俗读物,在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这一时期,还有李达、胡绳、韩树英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矛盾论》、《实践论》等论著深入浅出,易于被党的干部、普通群众理解和掌握,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总体说来,建国以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主要是报刊杂志、通俗读物、社团组织与思想领袖引领等传统信息传播载体,它们有效服务于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学生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 年代,人们则通过大字报、油印报、大喇叭,“背、抄、练、读、讲”等一系列方式开展“群众学马列,工人学哲学”的学习运动,在相继出版一系列通俗读本的同时大量翻译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电影在这一时期也更多地进入中国民众的生活视野,一些纪实影片和记录片成为人们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前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使人民群众从“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启新的起点。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依靠新闻办好教育,办好学术刊物,努力在青年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的宣传。应当说,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与建国前的传播媒介相比基本相同,不同在于活动载体形式更加多样。
改革开放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越来越丰富,取得的成效亦非常突出。首先是出版发行了更多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其次充分运用新兴传播媒介,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觉化和形象化, 如充分运用电视、电影、数字多媒体等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最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纪录片《口号振奋中国》、《复兴之路》、《巨变》、《话说改革开放30 年》等就向社会大众普及和宣传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精神等,有力传播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积极意义。
无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在一些国家出现的重大挫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剧变就足以说明这一地区的人民在坚持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出现了问题。对此,我党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同志就提醒过:“从十月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有密切关系。”[6]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各种思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日益明显。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36 年后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与互联网络等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同步。据2014 年7 月21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7]这也就意味着新世纪出现的新情况将借助互联网络等媒介持续发酵,不断增加人们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确定性因素与困惑。因此说,“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综观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要依靠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介,或者通过统一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单向、线性的灌输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在信息传递相对闭塞,社会流动不是那么频繁的年代,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大数据来袭,互联网络已经极为普及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快速、即时性、互动性、非线性和生动性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信息传递方式提出巨大挑战和崭新要求。当前,长期置身于互联网络信息场中的民众极易被网络世界中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言论和信息辐射,其结果是弱化我国民众的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互联网络正在发挥着暴力、金钱所无法实现的负面作用,动摇着部分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他们逐渐丧失民族认同感,形成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指导地位、掌控和引导我国人民群众思想的工作难度逐渐加大。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和谐、政治安定产生冲击。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亟待解决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以增强我国民众对西方意识形态的免疫力。
前述内容表明,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反映出过去某一时点的社会特性和异质性,从而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与历史时期的对应特征。特定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在以其为主导的时代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尽管新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传播媒介将退出历史舞台。例如,传统媒介依旧拥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在观众和读者中就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者是真理性的代表。诚如20 世纪著名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没有一种媒介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一种媒介总是要充当另一种媒介的“ 内容”,媒介与媒介之间只有进行相互作用才具有自身存在的意义。鉴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遭遇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冲击,外加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观念滞后、传播视角狭窄等一定程度上造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受众实践之间的裂痕不断加大,破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困境需要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媒介协同创新问题。现实中反映的各种媒介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实质上是传播运行模式的合理运用问题。
20 世纪系统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也表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构成。因此人们在研究和处理对象时,要把它们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哈肯的协同学理论更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它表明各种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都是组成系统的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又协调一致的结果。基于此,发挥单一传播媒介传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的运行效力必然小于多种媒介整体运用的效果,只有综合运用、协同创新,才能发挥各种媒介的教化育人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中,媒介协同就是要实现传播媒介优势互补, 在平等、多元、宽容和开放的基础上,依托真诚对话、情感交流、信息交换而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传播平台,生成依靠单一传播媒介所无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合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协同创新有助于构建新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推动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范式转变,将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改变过往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各种传播媒介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产生协同效应,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息传播变得更为即时、便捷与广泛。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8]面对各种新型网络媒介推陈出新,仅仅依靠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已不足以满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当前,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 整体使用率(80.9%)。[7]显然,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对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需要线上化,线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需要分众化。即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介相互开放空间,引入多样声音,以提高传统媒介传递马克思主义的到达率。
比如,将手机功能与网络功能结合,以手机报和短信息为传播形式,通过有效细分受众群体实现传统媒介与手机的融合,将最新最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到广大手机用户中,实现传递马克思主义信息的针对性、精炼性、快速性和高效性,同时亦可节省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运作成本,实现多方获益。再如,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依托人民网发布信息,成为互联网中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光明网作为《光明日报》在网络时代的新延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于“可读、可信、可用”思想理论领域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二者是全媒时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窗口,权威报刊与互联网络的融合是当前打造线上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统一战线”的典范,有利于我国牢牢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当前,从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从事理论研究与宣传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理论工作者的“学者型”队伍;二是以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干部为主体,肩负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双重任务的“管理型”队伍;三是由广泛分布在农村、社区、工矿企业的普通党员组成的“工作型”队伍。传播媒介队伍主要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的理论素养相对较高,尤其“学者型”队伍的更高,但是他们相对于传媒队伍媒介素养相对较弱;反之,具备较高媒介素养的传媒队伍理论素养却相对较低。长期以来,传媒队伍侧重理论信息的发布,鲜有参与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更多扮演的是宣传者角色。而“学者型”队伍和“管理型”队伍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的“内容”,更多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
鉴于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与传播媒介队伍需要加强对话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使二者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以此保证理论宣传方向的正确性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为此,传媒单位可以依托高校,发挥“学者型”队伍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通过办班培训等方式提升传媒队伍的理论素养。反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传媒单位学习,提高队伍的媒介素养。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三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力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势的紧迫性,自觉学习基本的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的知识、技巧、能力和拥有崇高的信息道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只有了解媒介文化的生产意义与解读规则、懂得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这些规则的制约性,才能具体地联系社会历史语境把握相关媒介产品意义,正确理解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资源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充分运用各种传播媒介,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层级各不相同。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介的信息生产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才会与广大受众见面,这便于对传统媒介进行有效监管,有利于主动把握社会舆论导向。但是互联网络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与开放性、信息传递过程的双向性与交互性、传播方式的即时性、虚拟性与多媒体性等特征使之监管难度增大。而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的微博、微信更是融入移动网的移动性、终端个性化等特点从而呈现出传播层级、传播关系和传播主体的泛化,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去中心化等特征,对之的监督和管理更是充满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为此,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体都应加强行业自律,以传播真实、健康、有益信息为己任,源源不断向大众传递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9]的信息。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10]指引下,加强和改进网络媒体建设和管理,加大监督和过滤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和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力度,一旦发现含有类似信息的大量传播,立刻启动自动屏蔽模式。各级网络监管部门还要定期对网络媒体进行排查整治,规范互联网传播秩序。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公众监督媒体机制,发挥群众力量监督媒体行为。比如,对于发现违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的舆论宣传和报道敢于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或举报者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总之,就是要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传播媒介的监督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理论传播环境。
传统媒介吸引受众主要依靠公信力和权威性,新媒体则以多元化、即时性、海量性和互动性吸引受众。不同的受众偏好差异明显,年龄越大的群体越偏爱传统媒介,年轻人则倾向于传播快捷、查询方便的新媒体。尽管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针对不同的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一个视觉文化凸显的时代,人们对图像化的表征和传播方式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的年代,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需要综合运用声音、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短片等多种媒体,以直观、形象、感性化的形式对人民群众进行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即要协同发挥新媒介与多媒体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正视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生存方式,认清在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接受理论意趣的感性化与可操作化特点,巧用微博、微信、QQ、手机聊天、微课、在线教育课程等渠道开展教学。通过融入新兴媒介改造传统课堂教学,使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紧密相连,增强释疑解惑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平台的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成为指导人们实践、塑造公民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理想情操的有力支撑需要协同创新各种传播途径,生成传媒合力,方能稳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
[1]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0-25.
[4]孙谦.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J].社会主义研究,2009(04):71.
[5]邱柏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
[J].思想理论教育,2008(05):9.
[6]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3.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7/t20140721_47437.htm,2014-07-21.
[8]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9]张湘忆.从习近平召开文艺座谈会说开去: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10-16/c85037-25848696.html,2014-10-16.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