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2015-03-31 11:46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李红燕
当代学前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助人角色扮演儿童

■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李红燕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李红燕

【摘要】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且已有研究表明,角色扮演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利用儿童喜爱的角色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角色游戏

一、亲社会行为及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谦让、安慰、捐赠等。它们都具有一种使他人乃至社会获得益处的目标,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张文新,1999)。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个体社会化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在于个体最终能够掌握是非对错的标准,并按照内化的道德标准去行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是个体社会化过程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于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公民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使儿童产生积极的自我认知、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而预防反社会人格和行为的出现。因此,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培养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角色扮演法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角色扮演法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角色扮演法(role-playing)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学技术(张文新,1999)。

角色扮演法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70年代以来,以弗拉维尔(Flavell)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儿童从他人的眼光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并将其定义为角色承担能力。这一结论表明,除了一定的智力水平是道德行为发展的基础之外,一个人所具有的把其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的能力与倾向,包括考虑别人的态度、觉察别人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是其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至关重要的认知前提(李幼穗,王晓庄,1996)。心理学家证实,一个人只有内心世界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应该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因此,角色扮演法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尤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角色扮演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形成的作用。Lanotti(1978)用角色扮演术和角色改变术研究了六岁和九岁儿童的捐赠行为;Kameye(1976)和Elder(1982)分别研究了角色扮演训练对幼儿和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陈旭,1995)。我国研究人员陈旭(1995)发现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及角色扮演对培养儿童助人行为均有即时效应;榜样学习与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发展有长期效应。李幼穗、王晓庄(1996)发现角色训练使幼儿角色意识显著提高;角色训练后,实验班幼儿助人行为呈上升趋势。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呈显著性差异;角色训练对于幼儿在特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及动机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角色游戏及其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作用

角色扮演运用于儿童游戏中便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活动,是儿童最主要、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游戏,也是儿童自发性最高、接触时间最长的一种游戏方式。角色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假设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正好与儿童好奇、好玩、好动的年龄特征契合。

角色游戏不是儿童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出现的。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是在成人与儿童的协调活动中发生与发展起来的。艾里康宁认为:儿童游戏就是社会性的活动,游戏的内容是社会性的,游戏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刘瑛,2003)。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社会性活动。因此,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有效的途径。首先,角色游戏有利于儿童合作和互助行为的形成。角色游戏给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儿童按自己的意愿玩角色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支配自己,并协调与他人的关系。游戏中共同的活动和共同的体验给儿童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培养儿童团结友爱的品质,使儿童习惯集体生活,并有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倾向,有利于儿童逐步了解同伴,知道同伴与自己的异同,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与互助。其次,儿童通过模仿各种角色来学习各种角色所赋予的亲社会行为。在角色游戏中,扮演角色是儿童最为关注的,他们将学得各种人物彼此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儿童认真地模仿各种角色的最优品格,可促进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且有利于纠正不良行为,逐渐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观念与行为。

四、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在“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中,许政援、吴念阳两位专家指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他们头脑里稳定的亲社会观念有重要关系”。他们发现,凡具有亲社会观念的幼儿,亲社会行为就果断;而幼儿自身还未形成亲社会观念时,行为就犹豫(于风丽,1999)。我们可以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亲社会观念,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一)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合作行为

合作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合作行为作为一种基本的互动形式,一直是个体社会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张文新,1999)。

角色游戏中倡导合作就是要有意识地使儿童处于困境之中、矛盾之中,让他们反复进行练习,并教给儿童必要的合作技能,使其学会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于风丽,1999)。首先,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在角色游戏开始前,幼儿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商量游戏的内容、分配角色、规定角色行为、准备玩具和游戏材料。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注意自己的角色与别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保持双方的协调一致。游戏结束后,幼儿间往往还就个人的行动是否协调进行一番评论。游戏的全过程在造就一种协作意识,使幼儿懂得共同协作是游戏获得成功的保证,没有协作精神就没有资格参加游戏。其次,角色游戏训练幼儿的协作行动。幼儿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习惯。他们在游戏中往往会产生“越轨”行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别的幼儿就会提出抗议并“强令”其纠正。幼儿就在互相监督中训练自己的协作行为,并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整个游戏的需要(张芳,2003)。

例如在“医院”游戏中,要分配好角色、明确角色的任务。扮演“咨询台护士”的儿童要耐心地告诉“病人”要去的科室在哪,扮演“医生”的儿童要为“病人”诊断,扮演“护士”的儿童要为“病人”打针、拿药。游戏结束后,要让儿童意识到只有几人分工合作才能治好“病人”的疾病。如果有人不与大家协调一致,游戏就不能很好地完成,“病人”的疾病也就不能治好。

(二)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分享行为

分享是一种在与他人共同活动中出现的利他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占有的,是人们相处过程中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行为。分享和其他利他行为一样,需要锻炼、实践。因此,在儿童的角色游戏中,创设开展分享活动的环境,使儿童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与好处,加强儿童在他人的分享行为中得益的体验,能够强化儿童的分享意识,促进儿童分享行为的形成。

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需要一些道具来布置娃娃的家。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把自己的玩具等物品拿出来布置娃娃的家,使游戏可以顺利进行。从而,让儿童在游戏的快乐中体会到分享的乐趣,形成分享意识,产生分享行为。

分享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情感的。例如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的儿童治好了“娃娃”的病,感到非常高兴。教师引导他把这件快乐的事通知“娃娃”的爸爸妈妈,让“娃娃”的家人一起感受病愈后的喜悦(于风丽,1999)。

(三)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谦让行为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幼儿年龄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正玩得起劲,另一个孩子不由分说上来就抢,这样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看到。这种现象反映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性”,这是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局限,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时,总是不自觉地从自身考虑问题(刘瑛,2003)。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让儿童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彻底摆脱自我中心,走近他人,走向社会,学会谦让。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并扮演角色,而在选择时常常会发生争执。例如在“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中,由于大多数儿童喜欢扮演正面角色,不喜欢扮演反面角色,常常会因此而发生争执。这时,要让儿童体会到如果大家都不愿扮演“小偷”,游戏将无法进行。自己不愿扮演“小偷”,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别人也不愿扮演“小偷”,只有有人做出谦让,游戏才能进行。

(四)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助人是指一个人在他人有困难或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援助,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助人行为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等。已有研究表明,利用角色游戏能够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Staub(1997)在其研究中让幼儿园儿童分别扮演助人者和被助者,结果发现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张文新,1999)。因此,可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例如在“消防员救火”的游戏中,让儿童分别扮演被困在楼中的人和救火的消防员,让他们体验两个角色的感受,体验被困者急于脱困的迫切心情,救人者勇于救人的焦急心情和救人后的愉快心情。然后,让他们交换角色再表演一遍,互相体验对方的心情,从而利用这个游戏培养儿童的助人意识和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持久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而角色游戏是儿童非常熟悉且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要重视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合作、分享、谦让和助人等亲社会意识,并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自觉、稳固的亲社会化行为。

参考文献:

陈旭.(1995).情境讨论、榜样学习和角色扮演对儿童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李幼穗,王晓庄.(1996).角色训练对幼儿助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26-29.

刘瑛.(2003).儿童社会化教育中的角色游戏.新疆教育学院学报,3,34-37.

于风丽.(1999).利用角色游戏培养亲社会行为.山东教育,9.

张芳.(2003).论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甘肃教育,5,15-16.

张文新.(1999).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助人角色扮演儿童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拯救荷兰舰队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剖析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会话教学中的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助人谁乐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