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恩施州民族幼儿园 罗 华
在环境创设中彰显民族文化
■ 湖北省恩施州民族幼儿园 罗 华
恩施州民族幼儿园地处湖北省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恩施州,是全省最大的一所民族幼儿园,这里的幼儿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理应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和传承本土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而在园内环境的创设上,我园始终坚持以创建民族教育品牌为目标,以融合现代教育为理念,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教育为宗旨。走进恩施州民族幼儿园,立刻就会被班级长廊的茅草屋檐、吊脚楼,悬挂的红干椒、玉米、蒜头等农产品所吸引,开放、直观、色彩艳丽的民族美工室融入了恩施土苗文化。顺楼而上,墙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簸箕绘画作品,使幼儿置身于一个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小领略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幼儿热爱民族、热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班级环境创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认知水平以及教育目标来设置,从墙饰布置到区域活动,从物质环境到精神环境都需发挥其潜在的教育作用,渗透民族文化的精髓。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活动室墙面,将民族教育内容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童趣的情节跃然墙上,形成无声的教育,我们在设计、装饰活动室墙面时注重四个原则。
(一)艺术性原则
在设计墙饰时,注意材料色彩与光泽的搭配,多采用大红、大绿、深青、嫩黄等传统色,以突出布局整齐、有序、视觉舒适、比例适度等特点。
(二)科学性原则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布置主题墙,如围绕“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先后分阶段依次向幼儿呈现富有本土特色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素材,在幼儿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获得感性认识后,再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建构等教育活动丰富主题墙,以加深对本地民族的认识。
(三)参与性原则
各班充分利用墙面、走廊,综合渗透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发挥墙面的辅助教育作用。墙面上有师幼共同收集的反映土家族民俗特点、家乡特色小吃的图片,创设了“土家吊脚楼”的主题墙;通过“家乡的建筑”主题活动,让幼儿绘制了各式楼房。
各班的展示柜挂有民族服饰、西兰卡普,摆放着做工精巧的各种民族手工艺品,可谓琳琅满目,这些都是师幼共同收集与布置的。
(四)适宜性原则
一成不变的环境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故我园不仅根据教育内容不断更换环境布置,还根据季节、节日适时表现民族传统风情和习俗。如在收获的季节挂上红辣椒、玉米、蒜头、稻穗等农产品;在“过新年”的主题活动中,模仿土家人过年的情景,在窗户上张贴幼儿的剪纸作品,在室内挂红灯笼,在门上张贴对联等;在端午节,插上艾蒿、粽叶等,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本土文化的生活化和趣味性。
另外,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民族知识,我园根据幼儿年龄与感知特点建立开放式的民族美工室。在美工室中,有教师用竹编的筲箕和幼儿共同完成的西兰卡普图案;有用收集来的各民族的图片,张贴在斗笠上制作而成的装饰品;有幼儿用筲箕、彩纸粘贴的娃娃头;有幼儿制作的傩面具;有用稻谷草、薯片瓶制作的小人儿。室内的柱子上贴着幼儿用一次性纸盘创意设计的土家青花碗,桌上摆放着幼儿用颜料涂抹的瓦罐、土坛等,空中悬挂着香包、草鞋、鞋垫,这些都是师幼共同劳动的成果,也满足了幼儿参与设计和创造环境的需要。
结合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民族文化教育及时贯穿到区域活动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环境创设。
(一)挖掘本地资源,丰富区角游戏
努力为幼儿提供开放的、丰富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游戏材料,旨在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如益智区里提供能让幼儿编、拼、摆的苞谷叶、橡子仁、草绳、稻草等田间材料;在民族手工制作区,提供斗笠、瓢瓜、筲箕、刷把等手工成品材料,让幼儿可随意使用和制作,发挥幼儿想象力。此外,还把土家族居家的厨房小餐具搬到了表演区,当幼儿用漂亮的宝石花筷子在土碗上敲敲打打时,当幼儿穿着稻草编成的草裙随打击节奏欢快地扭动时,他们在快乐中分享、在游戏中合作。小班娃娃家里的游戏材料更吸引眼球,竹编的小背篓、洗洗涮涮的小木桶、刷把、民族小服装、小背包、鞋子、背心、民族娃娃等富有生活化、民族化的游戏材料总是让幼儿爱不释手。
(二)创作材料的循环使用,既经济又实用
随着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适时把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和手工作品投放到各个区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如在“认识土家鞋垫”的教育活动中,会把设计、制作土家鞋垫延伸在美工区,通过画、剪、贴等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再把幼儿制作的鞋垫放到超市进行买卖的角色游戏,还把鞋垫放在体育区,变成运动器械让幼儿获得体能的锻炼。
(三)利废利旧自制玩具,激发幼儿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制作各种小玩具,如陀螺、铁环、高跷等。家里用旧的扫把,取其竹竿,便成为幼儿胯下的小木马;幼儿搓的草绳成为体育游戏的小尾巴与二人翻绳的游戏道具;农民伯伯挑担的扁担成为学习民间游戏“抵扁担”的现成材料;簸箕、筛子、背篓等用具也都可成为幼儿尽情玩耍的游戏玩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展示民族艺术精品,利于幼儿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幼儿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并激发幼儿不断探索的欲望,我园努力开发园本课程,探索总结“民族知识”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民族特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具有民族特色环境的育人作用。
(一)开展特色鲜明的民族晨间活动
将民族音乐《直尕思得》、《妹娃儿要过河》、《龙船调》融入到晨间律动中,每日全体师幼都会在朝阳中伴随着民族音乐载歌载舞,久而久之,便对本土音乐的韵律有了较深的认识与了解。
(二)加强社区联谊
请社区的民间艺术爱好者到幼儿园为幼儿表演民间传统节目,增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三)走进社会,开阔幼儿的视野
充满民族气息的土司城、风雨桥、硒都广场、民族手工艺作坊是幼儿经常参观玩耍的地方,幼儿在看看、讲讲、玩玩中了解了家乡恩施,激起了幼儿对土家文化的兴趣,增进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四)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幼儿园每学期开展班级环境创设评比活动,通过相互学习,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还邀请民族联的老师进行讲座,向教师介绍民族知识,提高其民族理论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民族技能比武,如民族服饰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版面制作、民族舞蹈技能展示和教学展示等,培养教师的民族教育素质。
环境创设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恩施州这个有着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幼儿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需要继续努力钻研,创设更加能体现幼儿发展和创造潜能的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开放式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