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刘玉平
搭积木之童真体验——以我园体验互动式教研活动为例
■ 华中师范大学幼儿园 刘玉平
搭积木作为建构游戏中的一种,深受每位幼儿的喜爱。依据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搭积木有利于发展语言智慧,幼儿围绕搭建进行策划、讨论、说明,丰富了相关词语,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发展逻辑数学智慧,搭积木对这项智慧有特殊意义,主要是把握数、形、量的概念,发展数学思维;有利于发展空间智慧,幼儿在搭积木的过程中不停地研究布局、结构,利于幼儿掌握物体形状,辨别空间方位,把握二维和三维空间及其之间的转换;有利于发展人际智慧,在幼儿园群体中搭积木,自然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提高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协调能力;有利于发展肢体动觉智能,搭积木是动手、动脑活动,能有效发展小肌肉,提高精细动作能力,让幼儿心灵手巧。我园班级建构区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配备了各种积木的拼搭示范图,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段幼儿大型积木的指导还是比较茫然,幼儿只是在一堆积木中无目的地搭建。如何让教师指导幼儿结合主题进行有目的地建构活动,又能在建构活动中尊重幼儿建构的同时进行适宜的介入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我园开展了一次以教师自主体验搭建积木的互动式体验教研活动,以帮助教师提高指导水平。
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每一位教师的深入参与是教研活动的关键,要让教师们在活动中能言之有物,教研前的相关知识经验储备非常重要。在本次教研活动前,提前一周将教研活动研讨的目的及内容告知教师,要求通过网络学习、参考资料、理论书籍等多种方式收集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二是小、中、大班幼儿建构游戏发展的水平;三是小、中、大班幼儿可掌握的建构技能及不同年龄段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策略。各年龄段以年级组长为核心,将收集的资料汇总到年级组长手中,并整理成电子文本,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园本教研活动的目的是立足于幼儿园的教学实际以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师在建构活动中指导的困惑,制定了本此教研活动的目的,即通过教师依据主题的自主合作搭建积木,感受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梳理不同年龄段幼儿积木搭建的指导流程和指导策略。教研的形式为体验互动,这是一种研究学科、研究儿童、研究教育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活动,有明确的主题,且这些主题可一直延续到幼儿园的现场研究。通过研讨与培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增进教师间的了解、学科知识的理解、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进程的掌握,还能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宜有效的教育策略。
互动体验研讨是让教师们在做中学、角色换位中感受积木建构的操作技巧,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的研讨往往会出现偏题或闲聊的局面,因此在研讨之前,要明确研讨目的、步骤、研讨成果反馈形式的要求,让研讨活动能有方向、有步骤地深入开展。在本次教研开始前就明确提出教研的要求:按班级年龄段分组,年级组长担任组长;由组长发起,主题为《美丽的大武汉》;各组先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本年龄段最复杂图形的建构,感知其中的建构技巧,然后进行主题建构,要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建构活动之中要有游戏的情节贯穿;各组要在建构的基础上讨论各年龄段图卡难易及投放秩序;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梳理建构所用的技能及讨论的结果,并做详细记录。
小组成员在轻松的氛围中操作并讨论,利用前期收集的理论材料解释操作中的问题,在搭积木的过程中梳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根据经验回顾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的建构方法,最终将理论与操作实际相结合,并记录与整理,以构建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建构游戏发展理论与游戏指导策略,做到研讨落地有痕。
小班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以独自游戏、平行游戏为主,只在乎动作的趣味性,不在乎建构的结构,嬉戏性强,建构作品较为简单。相应的指导策略是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游戏材料的名称与基本用法,引发其兴趣,鼓励幼儿动手探索简单的建构技能,引导幼儿学习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引导幼儿学习遵守建构游戏的基本规则,如材料轻拿轻放、不乱扔、结束时整理等。小班幼儿的建构技能、表达能力都相对较低,教师要以角色的身份介入,如游戏的发起者;也可以以故事情景导入,如三只小猪盖房子,教师扮演猪妈妈和小猪们一起盖结实的砖头房子,边游戏边进行横排、顺接、垒高等技能的传授。
中班组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是具备一定的建构技能,游戏的目的性、坚持性不断增强,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伸向整体的布局过渡,能运用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再现和创造,但对称和平衡掌握不够好。相应的指导策略是增加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引导幼儿练习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多种方法,形成里和外的空间概念;可适当尝试提供作品的构图,引导幼儿看图搭建,提供发展的台阶和支架;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学会合作搭建。
大班组年龄段幼儿的建构游戏特点是达到合作游戏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建构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建构技能,会使用辅助材料来装饰建构作品,在建构前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复杂的建构活动。相应的指导策略是引导幼儿学习新的建构技能,如转向、穿过、平式联结和交叉联结;引导幼儿掌握整体对称、平衡的构造,整体布局,学会选择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在建构前学会协商、分工,通过规划、合作完成较为复杂的结构作品;教师可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情景或主题情节,抓住幼儿的问题,作为形成和丰富主题、掌握新建构方式的生长点,并不断判断幼儿的现有水平,有效促进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研讨活动结束时,根据教师的研讨结果布置下一步的教学实践研讨工作,将研讨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研讨主角从教师转移到幼儿。通过建构区域的观察实录、照片、视频,了解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前期研讨成果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年级组再进行探讨,进一步完善建构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在一系列的研讨活动之后,建构材料呈现多元形式,定期投放经济环保的低结构材料,如纸盒、笔筒、扑克牌、泡沫板、树枝、PVC管,甚至与体能、科学等各领域相结合。将室内建构拓展到户外,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建构活动,如树枝、石头、泥土、树叶等,让幼儿从简单的积木搭建转移到多种材料的建构,使幼儿搭积木的活动不受场地和材料的限制,不受年龄和班级的限制,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和创作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