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桃花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我国高教界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也引起了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1]“科教融合”是最近十余年国内外教育家们提出的教育理论,“是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前提,使科研与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路径,它是对我们普遍倡导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更深新层涵义的表达。”[2]
英美文学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一个重要的分支,在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培养学生文学鉴赏与思辨能力、激发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笔者在研究生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却发现,英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把握不住研究方向,找不到研究切入点,思辨能力不强。这一方面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培养方式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教师的科研与自己的教学联系不紧密,造成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学生完全被排斥在教师的科研活动之外,难以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为改变这种现状,本文试图探讨一种基于“科教融合”的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式,将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钟秉林教授告诫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已经不再是一次性的终结式培养。”[1]学术规范体现出一个研究者的基本素养,这一点对于刚刚起步的硕士生来说不容忽视。基于对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笔者在与自己指导的硕士生第一次见面时,就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先过学术规范这一关。针对英美文学专业,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讲解目前文学类研究通行的MLA格式,具体细致到什么地方要用什么样的标点符号、如何排序等每一个细节。然后给每位同学指定一个英国或美国作家,要求她们首先查找国内外所有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类,要求每位同学严格按照MLA文献格式做中、英两份完整的关于该作家的参考文献。中、英参考文献均包括“一手资料”(primary resources)和“二手资料”(secondary resources)。一手资料指的是作家本人写作出版的小说(novels)、短篇小说(short stories)、戏剧(plays)、诗歌(poems)、其它专著(nonfiction books)、编辑的文本(edited texts)、论文(articles)等;二手资料指的是别人针对该作家作品所写的评论专著(monographs)、硕博论文(dissertations)、期刊论文(articles)、采访(interviews)等。要求每个学生交上纸质本中、英参考文献各一份,教师在格式方面严格把关,让学生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过。尽管这一工作琐碎,可实践证明,这一关对于硕士生而言十分重要,过好这一关学生将终身受益。
要对小说作品进行评论,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以外,对原著的理解应该首当其冲。为了更全面地掌握研究生对原著的理解情况,笔者给所指导的研究生一些目前为止尚无中文译本的短篇小说,每两个同学阅读同一个短篇小说,这样一来,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切磋交流,在交流中提高理解原著的能力;也便于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理解能力进行掌握,分析各个同学的优缺点,将来的指导便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力与领悟力。
“科教融合育人的关键是将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1]这一观点对笔者启发颇大。由于笔者正在做一个关于英国当代女性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国家社科课题,在意识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之后,笔者2014年上半年给2个2013级英美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选择了同一个短篇小说文本:德拉布尔发表于1973年的短篇小说《一个微笑女人生命中的一天》[3]。首先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原著,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从学生的译文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原文整体的大意基本能够把握,但是具体的句子理解中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但是表达能力不强。从学生的翻译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他们对原文的理解正确,但是表述却十分不自然。比如,在短篇小说《一个微笑女人生命中的一天》中,谈到珍妮的身体状况时,她发出如下感概:“Occasionally,she would say to herself,Oh,God(wiping the sheets on the bed,throwing away another pair of paper knickers),oh,God,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at.”其中一个学生将其译为:“偶尔,她也会对自己说,噢,上帝(洗床上的床单,扔另一个纸内裤)噢,上帝,对于这个我必须做点什么。”这里,学生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表述却十分怪异,不符合中文习惯。“she would say to herself”实际上就是我们中文里面的“自言自语”,“纸内裤”在中文里是用“一条”来修饰而不是用“一个”来形容,而“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at”翻译成“对于这个我必须做点什么”显得生硬别扭,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究其原因,学生过于忠实原文,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文表述能力还应该大大提高。笔者将这句话改译为:“有时,她会自言自语道,噢,天哪(一边擦掉床单上的血迹,或者扔掉另一条纸内裤)!噢,天哪,我得采取某些措施了。”在比较了译文之后,学生能够从中领悟到中文表述能力的重要性,毕竟,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文字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与同行商榷,中文表述能力不强会造成交流障碍,甚至交流失败。
第二,对句子理解错误。比如,该短篇小说讲到在电视台工作的女主人工珍妮为了工作需要而去采访一个牧师,由于单位给被采访者报酬很低,珍妮就请牧师午餐,可是在午餐上他们发现彼此由于相同的原因都不喜欢对方,都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上的需要而已。于是出现了以下这个句子:“The allowances we have to make,she thought,are just too much for us.”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她认为,我们彼此都不得不去体谅对方的难处,这对于我们来说都实在是太难了。”可是一个研究生却翻译成:“她想,我们所得的津贴对我们来说太多了。”之所以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一来是因为学生对多义词allowence的理解不够,这个词的确有“津贴”之意,然而这里的短语“make allowances”意为“体谅”;二来学生没有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且不说全文根本没有提及珍妮的薪水津贴方面,从上文提到的电视节目组给被采访者报酬太低于是珍妮就请被采访者牧师午餐这个事实来看,也不可能推断出“我们所得的津贴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这个结论。
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对小说进行评论是英美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而刚入学的硕士生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批评研究仍然是一团雾水,因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过语言关,尽管在本科高年级阶段也开设了英美文学课程,但是也基本限于文学史方面的梳理与学习,极少对文本进行真正的探讨。为了让他们跨入英美文学研究的大门,笔者除了让学生阅读西方文论方面的专著、对西方文论有个全面的了解以外,还让自己指导的学生每月细读同一本英文小说原著,然后在每个月末对该小说进行讨论。刚开始的讨论是关于该作品的小说情节等讨论,看看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接着重点放在对该作品的研究视角的探讨上来,每个同学都来讨论同一个作品,说说他们的研究视角与切入点,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自己思路的厘清,也有利于启发别的同学的思维,开拓研究视野。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让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呢?实际上,对于英美文学专业而言,选择哪位作家的作品来进行评价都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是选择老师目前正在研究的作家,唯有如此,老师对材料的把握才更准确。每位做英美文学科研的老师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对每位作家作品都把握得那么好,谁也不能说,无论讨论哪个具体的作家,老师都高高在上能够比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要向老师学习的,应该不是对具体的某个作品的评价,而应该通过对某个作品的评价来学习一般的批评方法与研究思路。选择自己正在做的科研课题作为教学材料,可以解决教学、科研“两张皮”的问题。
以2014年第一个学期为例,我们主要一起阅读并探讨了当代英国女性作家芭芭拉·皮姆(Barbara Pym)的《卓越的女人》(Excellent Women)、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的《七姐妹》(The Seven Sisters)、以及安妮塔·布鲁克纳(Anita Brookner)的《湖滨旅社》(Hotel du Lac)等三个作品。经过热烈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研究视角,也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讨论《湖滨旅社》时,每个学生都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小说的图片技巧;精神分析视角解读女主人公Edith Hope的逃婚等行为;女性主义视角;元小说叙事技巧;Edith Hope与林黛玉性格对比研究等。并且注意到里面的细节:为什么作者几次提到“兔龟赛跑”这个典故呢?等等。这样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启发是不容忽视的。
如上所述,我们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应该形成文字发表于各级刊物上与同行进行商榷交流的,在理解了原文、也探讨了研究视角以后,学生就要进入到论文的撰写阶段。而撰写论文对于科研经验极少的硕士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此时,导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给学生以启发。
就笔者而言,首先让学生从诸多研究视角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作为切入点,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然后分两步走:查找相关理论,以佐证自己的观点;细读文本,将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切忌理论与文本分析“两张皮”现象,应该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导师应该特别提醒初学者要引起重视。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重视研究的切入点、在对理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将理论与文本分析结合以外,笔者特别重视学生论文的框架,应该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或平行、或递进,论证应该合乎逻辑。在撰写完论文以后,笔者特别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在论文写完以后,要对论文进行反复的修改润色,尽力使文章流畅自然。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笔者对英美文学硕士生的培养自始至终都贯彻了“科教融合”的理念,与美国学者博耶的“教学学术”理念相契合。“教学学术不仅意味着教师将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4]笔者正是在“科教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将本人的研究领域英国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作为具体的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与培养中去,收到了一定成效。
[1]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2(5):4-10.
[2]孙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32-34.
[3]Drabble,Margaret.A Day in the Life of a Smiling Women:Complete Short Stories[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1.
[4]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