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双,周成海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论小学班级管理中班干部的角色定位
李 双,周成海
(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班干部制度,使班级成员在权力分配上形成等级关系,如果班干部的角色定位不当,就可能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在目前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由于对“班干部到底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的认识,班干部角色定位不当的情况比较突出,这种角色“错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班干部与班主任的关系层面看,在一些小学的班级里,班干部俨然成为班主任的代言人,他们一方面听命于班主任,另一方面,班主任有时又会将部分权力移交给班干部,使班干部拥有了较大的班级事务处置权。第二,从班干部与普通同学的关系层面看,有的班干部将自己视为高人一等的领导者,对普通同学发号施令甚至颐指气使。
小学班干部角色定位不当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就是班干部的“越权”问题,亦即班干部承担了很多本不该由他来承担的职责;其次是扭曲了班级里本该平等、和谐的同学关系,造成了班集体内部的分裂;第三,最为严重的是,这种不恰当的角色定位极易对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可能助长班干部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人格品质的产生,这也是有学者认为“学生干部这一角色是滋生某些不良心理品质的温床”[1]的重要原因。
班干部角色的定位取决于对以下两个基本问题的理解:一个是班级的本质属性,即班级到底是一个什么组织的问题;另一个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的问题。首先来看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必须明确,教育是一项公共服务,政府是受纳税人委托而办教育,为纳税人服务的。学校的建设和维持,包括教师的薪资,从根本上看都依赖于税收,班主任也不例外。如此看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学生一方作为纳税人已经出资购买了教育服务,他们是教育服务的对象。而班主任作为税收供养者,则应该依据契约承担起教育、管理学生的责任。其次,从班级的本质属性来看,目前主流的观点倾向于将班级视为一个成长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年龄相近的学生构成,班级是他们共同生活的空间,他们在此进行广泛的交往和对话,通过与班级其他成员(社会学上也称为“参照群体”)的人际互动过程来实现自身的初步社会化。既然班级是一个“共同体”,那么它就应该具备共同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分,也不存在支配与服从的关系。班级是成长共同体这一基本属性意味着,把学生群体划分为在地位上不平等的两个阶层必然会妨碍班级成员之间平等的交往和对话,也使本应作为共同体而发挥作用的班级丧失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在明确了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以及班级的本质属性这两个基本问题之后,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小学班干部科学的角色定位。
1.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帮助者”
从班干部与班主任关系这一角度来看,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帮助者。也就是说,班干部是帮助班主任分担一些管理事务,他们不是必须承担这一职责的,他们之所以接受班干部这一职位,只是出于一种助人的善意,亦即他们乐意帮助班主任。从人之常情来说,一个人不能强制别人帮助自己;也不能将别人的善意帮助看成理所应当;更不能将帮助的范围无限扩大,要求别人无限度地帮助自己。以上三项“人之常情”,同样适用于班主任。
有的班主任违背学生意愿,随便给班干部派活儿,这是不恰当的。班主任是一种职业,从事教育和管理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学生愿不愿意帮助班主任分担班务,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判断和选择,班主任不征询学生意见就将各种班务加之于他,这实际是一种强求学生帮助自己的行为。
有些班主任向班干部布置任务的姿态竟然像校长给班主任布置任务一样,有的班主任从未对帮助自己的班干部表达过谢意,甚至还有的班主任对于班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的一点纰漏横加指责,上述这些“毫不客气”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班主任对于善意地帮助自己的班干部应有一种感谢的心理,而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心态,因为帮助并非义务,自然也就不是理所应当的。
班主任更不能将帮助的范围无限扩大。现实中,有的班主任乐于做“甩手掌柜”,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到班干部身上,随意地占用班干部学习、娱乐和休息的时间,迫使班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班务工作中。例如,有的班主任要求班长或纪律委员全权负责班级的纪律,班里一出现纪律问题就批评这些班干部不负责任,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帮助要求。班主任应该明白,班干部只是帮助自己做一些事情,这种帮助不是没有边界、无止境的。
2.班干部是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者”
班级是作为成长共同体而存在的,共同体存在着一些公共事务需要一些有奉献精神的成员来承担,这是班干部之所以存在的缘由。因此,班干部从事的是“公益事业”,其角色应定位于“志愿服务者”,对班干部的最基本要求是他具有为同学服务的奉献精神。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地位平等的学生,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特权,只不过有机会能为班级共同体多做一些事情而已,而这些事情的主要性质是“服务”。
既然班干部的角色是“志愿服务者”,那么班干部的选择就要尊重学生的志愿,让愿意为班级共同体做事情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另一方面,班干部的选择依据的是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他不必处处完美,样样模范,也不必是班级里的学习尖子,只要他能公正、勤恳地为同学服务就可以了。
将班干部的角色定位为“志愿服务者”并不会削弱学生的热情。因为学生通过承担一些服务工作,可以获得一些额外的收益,如获得更多锻炼自己和发展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机会、获得共同体成员的尊重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增进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生命意义感等等。此外还应明确,如果将班干部的角色定位为“志愿服务者”,那么将“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作为义务奉献的回报授予班干部就是应该的,这也容易被同学所接受。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对班干部的角色缺乏准确定位,很多班干部对“自己是谁”“该干什么”缺乏正确的认知;很多班主任以及一般学生也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班干部,这不仅造成“班主任—班干部—一般学生”三方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进退失据,关系失当,同时也严重扭曲了学生的社会认知。对班干部的角色定位进行廓清,可以使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建立在稳固的认识基础之上,并确立班级中各类主体之间正确的互动方式,这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教育研究任务。
[1]上官子木.教育的国际视野[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194-195.
[责任编辑: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