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5-03-31 04:15史力范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优势学习者领域

史力范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116021)

谈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史力范*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116021)

介绍慕课的起源与发展,对慕课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梳理与总结,并阐述了对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范围、应用的方式等方面思考。

慕课;基础教育;应用

近几年,慕课的学习者和课程提供者的相继大规模出现,印证了慕课从星星之火逐渐变成燎原之势。在一种“不慕课就OUT”的浪潮下,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也开始关注慕课的应用,然而慕课是否适合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慕课的起源与发展

慕课又称MOOC,即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翻译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对于它的起源,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可以追溯到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教授基于wiki发起的一门名为“Intro to Open Education”的网络开放课程和2008年1月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的Alec Couros教授开设的网络开放课程“Media and Open Education (EC&I 831)”[1]。在David Wiley教授的课程里,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分享课程资源并参与该课程;在Alec Couros教授的课程里,他邀请了全球众多专家远程参与教学。这两门课程的开发、创设为慕课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008年加拿大学者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开设的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OnlineCourse(CCK08)被认为是第一门真正的慕课课程。这门课程有25名学历生和2000多名来自公众的免费学员,课程内容通过RSS feeds传递,学习者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参与学习和讨论。这门课程之所以被认定是第一门慕课课程,因为它具备了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特征——大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员和区别于网络公开课以及翻转课堂的根本特征——学员之间的频繁的深入的互动讨论。

慕课得到大规模发展是随着2012年美国顶尖大学陆续开设网络免费课程开始的。这种发展也带来了慕课课程的扩充或者说偏离,也就形成了现在研究者所说的慕课课程的分类:c MOOC和x MOOC。c MOOC的理论基础是连接主义,在c MOOC课程中,教师提供的资源仅仅是一个主题或者是学生知识探究的出发点,学生围绕教师提供的资源产生学习活动,从而提供更多更深入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所得远远超出甚至偏离了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x MOOC的理论基础是认知—行为主义教学法,在x MOOC课程中,采用的是更为传统的学习方法,有录像讲座、在线测验和每周的作业等,遵循现有的教育实践的结构。现在网上流行的MOOC课程主要是x MOOC课程。不过很多x MOOC课程也通过设置更多的开放性的作业,加入讨论以及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作业等方式发挥连接主义教学的优势。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不再区分c MOOC课程和x MOOC课程,只是从应用角度分析它们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和方式。

二、慕课的优势与不足

1.优势

慕课的第一个优势就是它能容纳大规模的学生同时上课。无论学生身处何地,只需一个信箱完成注册之后,就可以随时登录学习。一门MOOC课程的修习人数动不动就有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2]这种大规模的注册学生数以及随后兴起的大学对慕课课程的学分认证极大地冲击了高等教育的市场,甚至有人惊呼“慕课课程会带来高等教育的消亡”。而且,慕课课程虽然不要求学生固定学习时间,但是它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多数为几周)之内提交作业并完成考试,这使得它从形式上更类似于传统大学的课程设置。这种方式也是它不同于同样接纳大规模学生同时上课的的大学公开课的地方。

慕课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它的学习过程的丰富的互动性,这也是作者认为慕课不同于传统的在线教育的本质之处。传统的在线教育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开放,而慕课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开放。从注册课程,到分享学习笔记、课程研讨以及考前复习等学习轨迹都是开放的。慕课课程通过虚拟教室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也支持并要求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学习工具进行大量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程论坛的跟帖回复,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工具形成各种小型的学习生态系统,并在其中获得对学生更实际有效的知识。丰富的互动促进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慕课的第三个优势就是它的丰富的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时间以及学生人数的限制,教师难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阐述观点,因此重复的教学工作更多的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不是教学设计能力。而慕课打破了时间的限制,给予学生充足的反馈时间,这对一些讨论环节多的课程尤其有利。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Mitchell Duneier在给《高等教育纪事报》的文章里写道:“3周之内,我收到的与自己的社会学见解有关的反馈比我整个教学生涯中收到的还要多,它们极大地影响了我之后的每次大课和讨论课。”[3]

慕课的激励与评价制度以及它低廉的费用也是它巨大的优势。慕课课程往往在播放的视频材料穿插随机测验,只有答对才可以继续课程。这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专注度和趣味性。慕课课程提供的课程证书满足了学习者的成就感需要。近来大学对慕课课程的学分认证更是极大地推进了学生学习慕课课程的热情。

2.不足

在媒体为慕课疯狂的时候,作为研究者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慕课的不足和我国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首先,慕课的大规模应用还只是一种虚假繁荣的表象。慕课大量学员的统计是以学生的注册数为准,很多学员注册之后没有时间、没有毅力或者没有兴趣完成课程。以李青研究跟踪的Mobi MOOC课程为例,556个用户参加了讨论组,仅仅“32个参与者非常积极地完成了课程,他们参与了每一期话题的讨论,并发表观点”[4]。当然很多潜在的学习者也可以从慕课课程受益,然而这种慕课课程和一般的网络公开课的区别就很小了。

其次,慕课课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结果难以测量。传统教育的课程质量是通过督导组的听课来监督并通过作业、作品和考试等各种不同评价方式来测量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慕课除了传统的讲授之外,注重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频繁深刻的讨论获得知识。对这种互动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一直是远程教育的难点,也是慕课课程质量监控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且学生通过相互信息连接生成的更多的信息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学生有可能会受到误导。同时,如何保证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真实性,也是慕课需要去面对的问题。而且,如果慕课课程真要得到大学的学分认证,那么如何保证学员独自完成课程任务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的思考

随着慕课的广为报道和更多的研究,很多国内的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研究部门也开始关注慕课,并有意利用慕课课程服务基础教育。然而,慕课是兴起于国外和广泛应用于大学的一种课程方式,移植到国内基础教育领域,面临着文化和年龄特征的双重跨越。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这种区别,有这种创新想法的同时,一定要全面思考并谨慎应用。

1.慕课课程适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范围的讨论

慕课课程要求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中国的中小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在题海战术的指导下极大地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没有必要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开设大规模尤其是学校传统的授课科目的慕课课程。但是对于一些兴趣类课程(如书法、乐器等艺术类课程)可以考虑由教育服务部门主导制作慕课课程。这类慕课课程可以降低广大学生的学习成本,同时可以让学生找到志趣相同的学习伙伴,增加学习的持久性。

慕课课程对学习者能力的要求虽然使得它不适合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但是却适合于基础教育领域内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偏远和贫困地区以及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急需提高,然而受制于场地和经费的限制,难以组织足够的培训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单纯的远程视频难以维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而慕课课程丰富的交互性能够相对解决传统教师培训的弊端。

2.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慕课设计的思考

选择慕课应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原因主要是想借助它能提供丰富互动的优势,因此慕课的目标设计、策略设计和评价设计都要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研究者(王志军)认为不同MOOC与修订后的布鲁姆认知目标间存在对应关系:基于内容的MOOC比较适合记忆类和理解类的目标,基于任务的MOOC更加注重理解、应用、分析类的目标;而基于网络的MOOC注重评价和创造类的目标[5]。在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慕课的目标设计中,要充分利用慕课的丰富互动的优势,更多包含理解、应用、评价和创造类目标。这也符合中小学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并乐于和别人分享经验的特点。此类慕课教学中要充分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而让学生作为个人知识所得的生产者。课程要更多关注任务或者讨论话题的设计,协调学员间的互动讨论。慕课的教学评价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主体充分包含作为学生的教师,鼓励中小学教师之间互相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可以吸收不同教师的教学经验。评价方式除了包含传统的测试之外还应该包含作品档案袋,参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等。

3.慕课和微课整合的思考

微课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已经扎根好几年,经历了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和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三个阶段。现在流行的慕课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和关注微课资源阶段的微视频形式是一样的。胡铁生提出的“微课‘非常6+1’的资源”构成包含的“微视频”“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就包含了与学生互动的思想,可以说微课和慕课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教与学最佳的融合点。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研究者张铭以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背景,提出了“微课——唱响中国MOOC的前奏”的观点。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起炉灶去大面积制作与推广慕课,而可以考虑将两者的优势有机整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已有的优秀微课视频为慕课服务;另一方面,在原有的优秀微课的基础上,将单向的传递变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方式。在整合的过程中,开发者和研究者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如何设计开放性的任务和话题、如何引导和调控互动,而不是重复性地进行视频录制和制作。

总之,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以理性精神做指导,扬长避短,让慕课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

[2]顾骏.借力“慕课”,推动中国教育更快前行[N].中国教育报,2013-07-19(3).

[3]张铭.微课——唱响中国MOOC的前奏[J].计算机教育,2012(3):12.

[4]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4-35.

[5]MOOC:颠覆与创新?——第4次“中国远程教育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13.

[责任编辑:阅文]

On Application of MOOC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SHI Li-fan
(Editorial Department,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China 11602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OC is introduc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catalogued and summarized.The application range and methods of MOOC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MOOC;elementary education;application

G43

A

1008-388X(2015)02-0014-03

2015-03-01

史力范(1982-),女,黑龙江铁力人,讲师。

猜你喜欢
优势学习者领域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矮的优势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画与话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