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及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5-03-31 00:04谭琪正
教师·中 2015年2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现实意义

谭琪正

摘要:本文阐释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明确了体系的最基本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它对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建设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观点。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概念;文明社会建设;现实意义

幸福的生活,历来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也因此,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就形成了诸多关于幸福的观念与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则是这些观念与理论中最为典型的有价值的。现代文明社会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人民幸福指数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所以,作为现代人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能单单地限于知识的学习或是理论的探讨,更应该在学习与探讨的基础上思考一下它对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启迪和意义是什么。本文尝试以此为基本思想作如下的探讨。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对幸福的认识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得出了关于幸福总的定义:幸福是符合德性的最高、最好理性活动及其生活状态且贯穿整个人生,恒常不变。支撑这个基本定义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点:幸福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所以幸福与理性的活动有关;幸福是自足的,本身就值得欲求;幸福与德性必须一致,无德性就无幸福可谈;幸福是永恒的,转瞬即逝的快乐并不是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基本阐释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

1至善——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精髓

对于最高善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是:所以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种事物。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为它自身而从不会因它物而选择它。而荣誉、快乐和每种德性,我们固然因它们自身缘故而选择它们(因为,既是它们不带有进一步的好处我们也会选择它们),但是我们也为幸福之故而选择它们。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是为着这些事物或其他别的什么而追求幸福。可见,没有“至善”,就谈不上幸福;幸福,则是最高善。这样,“至善”就成为亚里士多德幸福理念的精髓。

2合乎德性——幸福“至善”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两种水准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和有德性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的人,归结为生活得好和做得好的人,即在生活中过着沉思的生活和有德性的生活的人。也就是说,幸福要合乎德性。而且,他认为,德性就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所以,德性就是使人的行为达到至善的品质,即达到幸福的品质。德性是幸福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于是,我们可以说,合乎道德规范是幸福的首要标准。

3终生的德性活动——获得幸福的途径

幸福是怎样获得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整个灵魂,尤其是灵魂的欲望部分和德性的活动,“需要完全的善和一生的时间”,需要我们一生都努力合乎德性地活着。可见,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个人的自我学习和实践活动,而且,这种努力应该是合乎德性的终身努力。

4外在的善——实现幸福的外因

亚里士多德强调幸福的实现需要外在的善。所谓外在的善,就是指人要做自己认为高尚的事。如,“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得到事物和其他的照料。”只有这样,并有节制地生活,那么才能实现幸福。

5沉思——幸福中最高等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沉思比其他任何活动都更持久,沉思中包含着有最多的自足,沉思似乎也是唯一因其自身而被人喜爱的活动,本身就是被人们欲求的目的。人在获得幸福或者处于幸福中,要有一种主动自觉的体验和感悟活动,才会真正享受到幸福的存在和意义,不同的体验感悟能力,获得的幸福感受也有可能不一样。所以说沉思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现实意义

研究亚里士多德上述的幸福理念,应该结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

1以幸福“至善”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现代人也要追求合乎道德规范的幸福,这是最为重要的幸福理念。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就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出来的优点,是使得一个事物状态好并使得其实现活动完成得好的品质。这种好的品质其实就是良好的道德行为。所以,遵守道德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还启示我们要关注自我幸福与他人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关系。幸福不仅仅是个人追求的目标,更是整个社会、国家所要追求的目标,要注意建设社会幸福,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目前社会上那些老人摔倒不敢扶,吸毒贩毒,金钱至上,制假售假,都是人“作恶”的不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公正的法律和良好的道德为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保障公民获得幸福的生活。这实际上是强调一个人的幸福应该合乎道德规范,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倡导的幸福理念。

(2)幸福不能只是物质的富足。当今社会,我们有些人已经把幸福物质化,什么豪宅豪车、名牌服饰,等等。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享乐的生活都太肤浅,只有沉思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的幸福。由此,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还要有美好的精神生活。这恰恰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幸福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强调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座谈会就提出要用正能量的文艺创作来引导人民的精神生活向健康文明方面发展,从而创造精神生活的财富,丰富精神生活,才能创造最高境界的幸福。

(3)现代人既要向着幸福的最高境界努力,但又要做到自足有度。亚里士多德提出: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合于中道德性的现实活动就是幸福。中道,就是要求人在一切交往活动中,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说通俗一点,实际就是自足有度。可是,人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比方说,拿吃来讲,人们吃荤的、吃素的、吃咸的、吃甜的、吃酸的、吃辣的,等等。当生活水平达到了随心所欲的满足吃的欲望后,人们开始不吃剩的了。把剩饭剩菜倒掉,每顿都吃新鲜的、可口的,不顺口的同样遭到拒绝而抛弃。其实,这时人们开始损德了,只是一时还看不出来损德后的利害关系。慢慢地,人们开始寻求吃刺激的东西了,什么鸭子舌头、耗子爪、猫尾巴,等等,这时已经不是吃味道了,而是吃虚荣心了,摆阔气了。一直发展下去,甚至吃活猴子的大脑,以致专门吃婴儿胎盘。你说,这还有个度吗?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理论,启示我们要节制私欲,减少因过度的追求而对他人造成侵害,以获得更多的幸福。

2个人幸福以“城邦”的幸福为基础,引导公民努力参与社会幸福指数的提升实践

幸福不是可以坐以待得的东西。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启迪呢?

(1)自我沉思与实践。首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沉思”,我认为可以理解为人对幸福的主观体验和感悟。人处于不同的境地,对幸福的主观感悟不一样,所以,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为什么现在有好些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因为他没有进入这样一种感悟境界。这样说来,一个人在积极的思考中调整主观状态,对于追求幸福境界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幸福不是可以坐待可得的,我们只有在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虽然大家都希望获得幸福,但它不会从天而降,不会因为做过几次合乎德性的行为就可以终生拥有,而是钟情于那些一生为善的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毛泽东曾经强调过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与这个观点是相同的。所以,人们应一生都实践合乎德性的活动,才能获得幸福。需要人们自己参与创造幸福的实践活动。学生认真地学习,工人辛勤地劳作,农民勤奋地耕作,多做对他人对社会和环境有益的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都是创造幸福的实践活动。

(2)积极参与“城邦”建设。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个人的善必须在城邦中获得,且以城邦幸福为重,并与城邦幸福一致。作为公民的幸福,可分为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城邦生活的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只是停留在个人的安身立命和个人幸福上,还非常重视城邦治理和城邦幸福。其实, 这里的“城邦”指的就是民族和国家,城邦的幸福,就是指全体民众的幸福。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是以全体公民的幸福为标志的。大家幸福我幸福,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

一是要处理好“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的关系。有成语说: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城邦”就是皮,个人就是这张皮上的毛。可见个人是“城邦”的一份子,与“城邦”有着割舍不了的关系。所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以城邦的利益至上,努力参加城邦的建设活动,追求国富民强的理想境界,那么,个人还会过得更加有尊严,更加幸福。

二是处理好城邦环境和人类生存需求的关系。人的幸福生活与对自然环境的索取有极大的关系,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自足有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维护好生存环境,这是追求有德性幸福的长久之计。

三是处理好城邦建设与个人奋斗的关系。个人奋斗有利于城邦建设,应服从城邦建设,同样,城邦建设也会为个人奋斗提供空间和舞台。比如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追求的就是中华民族全体公民的幸福,这就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所以,作为中华民族的公民,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针,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走共同幸福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吴青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亚里士多德论“好人”与“好公民”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