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 刚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开始,茶最初是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的,这时人们只是对茶叶功效的单纯的认知与小众利用,然后才被当作食材,当作饮料,这个过程历经数千年。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茶饮在养生保健方面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人们日常养护身体的重要手段,发展至今茶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
资料显示,中国人将茶作为饮料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普及于宋代。在西汉时,茶作为饮料大多都只是集中在巴蜀一带,这一带当时盛产茶,到两汉时期,巴蜀茶饮之风也顺着长江流域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个时间段,茶仅是上层社会享用的珍品,除巴蜀地区外,对民间百姓来说,属于奢侈品,极少饮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到两晋时期,饮茶在民间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直到唐代中期,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再只是局限于待客之礼上,而是广泛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此阶段,人们已开始研究将单纯的茶与其它药用原料结合应用,以增强茶饮的医疗保健功能,这是“药茶”的萌芽期,也是“代茶饮”的雏形。宋秉唐志,宋人开始改变唐人的饮茶方法,将唐人的煮茶法改为点茶法,使饮茶更为简易、普及,“柴米油盐酱醋茶”,此时,茶已成为老百姓生活开门的七件事之一。同时,在这一时期茶与药配合应用更加普遍,并出现了大量的关于“药茶”的专篇和著作。到了明代,无论在茶叶的加工还是饮茶的方法上,都和前朝有着很大的差异,许多著名的医学著作都记载了大量的药茶方,特别是在1590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部世界药学发展史上的药学巨著中也记载了茶与药合用的研究成果,人们都乐于接受药茶方这一养生保健方式。到清代,已经基本上确定了我国茶叶的结构种类,出现了红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茶类,在饮用方法上也用“撮泡法”取代了“点泡法”,这时茶饮的内涵,已不再是单纯的茶叶或以茶叶为主、茶药共用的方式;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也出现新的饮用方式,借鉴茶饮方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中药属性,辨证施饮,将中药直接泡饮,取名“代茶饮”。这项革命性的行为,将茶饮从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层次提高到医疗与养生保健的地位,将药茶饮直接推到茶饮史上的最高峰。
早在《本草纲目》出现以前,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就发现和总结了茶的中药属性:茶,性味微寒、苦、甘、无毒;归入肾、脾、胃、心、肝经;功效:利水清热、止渴清暑、消食化痰、和胃温中。在茶叶的发展过程中,从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茶叶结构种类的完善过程来看,从单一茶类到最后定型为六大类茶,茶叶的加工技术的发展无不借鉴着中药泡制的理论与技术。中药通过泡制技术可以改变药物的“四气”、“五性”、“升降沉浮”、“归经”等属性;制茶与制药的加工目的完全一致,都是为了根据需要充分保留有效物质,尽量去除不需要的物质,改变原料本身的一部份性质,以提高服用效果,并便于保存等。从中药学的角度看,茶叶加工与中药泡制从意图到技术都是相吻合的;结合茶的烹、点、泡的饮用方式的发展过程来看,与中药散剂的煮用方法也一样,特别是茶从药发展成饮料后直到茶叶种类的完善,尽管在概念和用途上与药物分道扬镳了,但是在加工技术上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无不都在借鉴中药泡制方法,来研究和发展茶叶的加工技术,使茶饮更加美味可口,以此来改变茶叶口感和功效。发展到现在,我国六大茶类,每一类茶都有专属的加工工艺,每一类茶的加工工艺在不同的地方又都有一些差别,这都是满足人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需求。茶的发展历经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茶的应用也经历了从药发展到茶饮、茶俗、茶道、药茶和代茶饮等过程,茶饮的发展是以其功效为基础的,是人们发现茶对健康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且伴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茶饮理应为呵护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养生的主要目的是要健康长寿,中医关于健康的概念就是没有病,它认为人得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情志”所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病由心生”。所谓情志即情绪,情绪伤身往往是通过影响五脏六腑的气机来影响我们的健康,气不顺则伤身,因此中医调理身体大都也是从调理气机开始。中医认为,情志猛于火,火是什么,从某个角度讲,“火”就是气,火旺则气盛,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大发脾气时,会说他正在火头上(气头上)。调情志最重要的是塑造一个好心态,使人体内气机达到“气从”的状态,便能做到“病安从来”。
六大茶类因为加工工艺不一样,属性也不一样,比如像绿茶、黄茶、白茶、青茶这类不发酵或微发酵茶,性凉、寒胃、上虚火,气往上走;红茶属于发酵茶性温,暖胃,气也上行;黑茶性温,暖胃,但是下气;代茶饮更是可以根据需求做不同的配伍,以达到调理气机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属性结合自己的情绪状况选择合适的茶饮,能有效调理我们的气机,以达到调理情绪的目的。
养生从养心开始,中医养生主张“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嵇康《养生论》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调理情志有很多方法,《养老亲书》记载:“谈义理字、学法贴字、澄心静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可见古人早已将茶道作为人们修身养性、调理情志的重要手段。茶道是茶饮的最高境界,其真谛是:“和、静、怡、真”,它结合哲学、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从茶饮中去品味人生的百味,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慧”就是真实写照。一人独品,让进入一种忘我的奇妙意境,静思品茗,让自己疲惫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放松与休憩;当与人共赏茶事时,又可怡愉身心,抒畅情志,从而使全身的气血条达,阴平阳秘而达到身心和谐、益寿延年的功效,茶道就是千金难买的调理情志的“灵丹妙药”。
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是气血运行的的通道,具有调整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黄帝内经》指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不通,气血不能到,脏器功能会受影响,身体就会不舒服,说明了经络对健康的重要性。茶能入肺、肝、肾、脾、胃经,正确选用不同的茶饮,充分利用不同茶饮的属性和作用,通过经络来调理身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如果本经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小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茶疗中,花茶最具有疏肝理气、养肝血的作用,尤以茉莉花茶和菊花茶为佳;黑茶下气,尤以煮饮最好。《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松萝茶,消火”,“茶菊…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千杯不醉,用干葛、橄榄,细茶…逢半酣时,以茶服下”;《食物本草》“龙井茶,味苦、甘…主清利头目,舒畅胸脘,退膀胱热郁”;《经验方》“凡患眼服羊肝者,忌服松萝茶,以沙苑蒺藜煎汤代茶”。
茶入肺经,肺经入属肺脏,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逆甚至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肺主一身之气,宣发肃降,肺朝百脉。茶疗中,绿茶、青茶、黄茶、白茶、红茶和黑茶都建议饮用,不发酵或微发酵茶提气,发酵茶顺气。故而可根据需求选用茶类。《本草纲目拾遗》“松萝茶,可除痰”,“雨前茶,止咳”,《经验广集》“六安茶,治伤风咳嗽”,《定海县志》记载“肺痈血痢用定海茶”,肺与大肠相表里,《慈惠小编》记载松萝茶主治病后大便不通等。
心经,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心气旺盛,则血脉充盈,而红茶是最养心的。祛心火可以在清晨喝点绿茶,如信阳毛尖、龙井等,下午喝黑茶,如安化黑茶等。
脾经,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主升清,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若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茶水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有些人肥胖,有些人干瘦,都与脾有关,可适当选用红茶,黑茶;若嘴唇的颜色淡白不泽,甚至萎黄,都是脾气弱,五行失调,营养不良的表现,所以应多喝黑茶及陈年老茶(属土)暖胃、健脾、和气;腹胀者可加点陈皮普洱。
胃经,属胃,络脾。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应热饮红茶黑茶暖胃,行气,助消化。《本草纲目拾遗》说:普洱茶能治百病,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即愈。龙脊茶,除瘴解毒,治赤白痢。安化茶,须以水煎,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下嗝气,消滞,祛寒澼等等。
肾经,属肾,络膀胱。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症。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饮茶养肾,重在滋阴补阳,补阳——肾虚在于水,当用甘,用润,在于火当用辛,用热。红茶黑茶,性味甘苦,建议热饮,行气,利水,红茶补肾阳,黑茶滋肾阴。
一年有四季,各季气候各不相同,喝茶要分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极为分明,各个季节养生的要求也不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密切相关。对于人体阳气的保养,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根据阳气初生、隆盛、潜藏的不同时间,调节起居,安排食饮,违反这个规律,将导致形体的困顿、衰薄,养生者于此不可不知。
不同类的茶的属性也不一样,所以茶饮方面也要与四时相应,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其次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身体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在茶饮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结合季节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茶饮内容,这在中医里面属“天人合一”原则。
春饮绿茶、白茶。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但这时的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却普遍感到困倦乏力,称之为春困现象。绿茶白茶甘凉而兼青香辛散之气,气往上行,有利于促进体内阳气生发,散发积聚在人体内的冬季寒邪、令人神清气爽,能缓解春困带来的不良影响。
夏饮白、绿茶。夏日炎热,骄阳似火,人在其中,挥汗如雨,人的体力消耗很多,精神不振,体内阳气为防止暑邪入侵,主要行使“卫气”的功能。绿茶属未发酵茶,白茶属微发酵茶,性寒,“寒可清热”,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还有防辐射功能;而且它营养成分较高,还具有降血脂、防血管硬化等功效。这类茶冲泡后汤色清亮,香气高扬,滋味清爽,夏日常饮,能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强身益体。
秋饮青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按自然界的规律,动物们在这个季节要积累足够能量,以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这个季节秋风萧瑟,万物肃穆,天高云淡,气候干燥,令人口干舌燥,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青茶。青茶,包括乌龙茶、铁观音等,属半发酵茶,其属性介于绿、红茶之间,它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气往上行,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清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阳气,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作用。
冬饮红、黑茶。冬天是闭藏的季节,大自然天寒地冻,阳气肃降,地气上行,寒邪袭人,万物蛰伏,中医认为:“时届寒冬,万物生机闭藏,人的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养生之道,贵乎御寒保暖”,红茶性属甘温,气往上行,生热暖腹,可养人体阳气,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兼有多重属性,饮用方法不同,属性不同,热饮性温,顺气,消脂刮油,祛酒毒肉毒,冬季寒冷,人们为御寒往往在这个季节多食用高热量食物,喝酒、吃火锅,这样会使体内气机混乱,黑茶有顺气的功能,适当饮用黑茶,能有效的调理体内的气机,同时还能消腻祛脂,对高血脂、高血糖有一定的调理效果。因而冬天喝茶以红茶黑茶为上品。
一天当中分早中晚,也分春夏秋冬,人体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与自然同步,《黄帝内经》记载“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天之中,早晨,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人体阳气从肝出生;中午,自然界阳气最为隆盛,人体阳气在心里长;太阳西下时,自然界阳气渐渐潜藏于里,人体阳气渐渐地往肺里收;晚上,自然界阳气收敛,人体阳气要完全藏进肾里面去,汗孔随之关闭。这是一天中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消长盛衰、生长收藏的过程。那么在日常的茶饮活动中我们也应结合自然、人体运行规律实行,比如,上午喝一杯淡淡的绿茶、白茶或者黄茶,芬芳怡人,醒脑清心;午后喝杯红茶或者青茶,解困提神,可提高工作效率;晚上泡上一壶黑茶,消食解腻,静心安神,有助睡眠等等。代茶饮要根据医嘱实行。
茶作为一种饮料,原则上每个年龄阶段都可以喝,但是对于小孩来讲,最好是少喝,或者喝点清淡的茶,因为小孩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茶叶中的某些物质会影响一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就是一些有保健调养功能的代茶饮也要注意控制浓度和量;中青年人倒是各种茶都可以适当喝喝;老年人建议多喝红茶和黑茶等性温的茶。不发酵或微发酵茶,一般性寒,长期过量饮用容易生湿,特别是脾胃比较虚弱的人尤其如此。因为寒湿之邪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
1、饮用适量:每天12 克比较适合。对于普通人来说,一日饮茶12 克左右,分3—4 次(黑茶2-3次)冲泡是适宜的。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茶饮虽好,过量也会伤身。经常性地大量饮用浓茶容易出现很多身体不适状态,比如说,容易造成胃液稀释,降低胃液的浓度,使胃液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有的甚至还会引起十二指肠溃疡;另外,当人体大量饮用浓茶后,鞣酸与铁质的结合就会更加活跃,给人体对铁的吸收带来障碍和影响,使人体表现为缺铁性贫血;同时茶叶中的鞣酸还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块状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导致便秘症的产生。最后,浓茶中的咖啡因,能致使人体心跳加快,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浓茶液大量进入血管,能加重心脏负担,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加重心力衰竭程度。
2、女人在以下几个阶段建议不要喝茶。每月生理期来临时;孕妇正值怀孕期;刚生产完之后想亲自哺乳的产妇或身为乳母者;正值更年期的女性。因为茶叶当中的一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处于这些时期女人的健康,甚至影响到婴儿的健康。在这个时间段建议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选用代茶饮,对健康倒是很有益处!
3、冷茶,烫茶,浓茶,空腹饮茶,这些都是不好的,饮服了之后,不仅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反而还会给人体的一些脏器带来损害,因此在饮茶时也是应该慎重考虑的,只有做到恰如其分,才能达到养身长寿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