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娟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二十年研究述评
周丽娟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要]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师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经验的借鉴、国内职教师资培养现状的研究进行梳理,提出完善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在课程设置、培养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职业教师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教师资;培养;职业教育
[DOI]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5.027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担任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其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知识结构对学生来说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职教师资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2014年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的高等院校发生了革命性的调整,而作为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师资问题也成为了关注热点。在这二十年(1994—2014)间,我国的专家学者就职教师资培养这一主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按照中国知网(CNKI)“输入内容检索条件”的检索方式,以主题词为“职教师资培养”进行精确检索,共找到相关记录1067条(截止到2015年5月27日)。经过对内容的相关程度和重复度的筛选,最终确定152篇文章作为本次研究述评的数据来源,其中按“来源数据库”划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占121条,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占1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占19条,另有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11条。按照年份统计,分布情况如下:1994年有一篇,1999年到2008年分别是2篇、3篇、4篇、6篇、5篇、7篇、8篇、8篇、10篇、7篇,2009年到2014年分别是11篇、13篇、14篇、12篇、27篇、14篇,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研究最早始于1994年,1999年到2008年是其研究的一个稳定持续期,2009年到2014年这六年是其研究的高峰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选取的152篇文献能够反映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研究的整体现状,针对职教师资培养主题,我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就其作一述评。
一、对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经验的探索与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阅读发现,各位专家学者主要涉及到了对欧盟、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的探索与借鉴,其中德国尤甚。我国最早对国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探索的是俞天红教授,他在1994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途径及特点》的文章中阐述了国外三种不同的培养途径,进行职教师资培养这项工作的场所不同,法国和前苏联是在技术师范学院、高等工程师范院校,英国和原联邦德国则是设置师范系或者教育系,主要是在多科技术学院、技术大学,美国和日本则在综合型大学里的技术示范系和工学部。除此之外,他们还要接受在职进修和提高培训,而在当时进修和培训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州一级或地区级的培训、企业内培训和职教师资的培训机构内学习。
针对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掀起一股研究热潮。比如1999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刘育锋教授就发现了在欧盟国家,专业学习阶段和社会实践阶段这两个部分是必须涵盖在职教师资培养当中的,这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从2000年开始,研究者的目光开始转入德国,众所周知,目前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具有世界公认的权威性,比如其制度保障、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其实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职教法”,在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有自己一套完善的体系,按规定,他们在完成大学学习阶段后需要参加国家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必须拥有为期一年和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经历,或者是相应的职业培训,如此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这个阶段先是为期两年的见习期,然后就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关于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2001年,郑春荣在他的文章《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中提出在大学阶段学生主要掌握四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科学、专业教育法、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让师资培养的对象提升自己在实践教学、咨询、辅导学生方面的能力等等。2007年,牛晓燕在《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德国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突出了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特性,把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分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培训机构或者企业的实训教师,根据其分工的不同,实训教师和理论课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机构、培训内容也就不同。郑春荣教授在2001年提出的职教师资的培养内容针对的职业学校的理论课教师。2013年,范文晶、田雨、杨国华、黄国清、欧阳娇、陈娉婷等人再一次阐明了德国在职教师资培养的特色、体系以及出色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现状的分析
早在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提交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已经指出要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基地,主要依靠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吴少红在《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看我国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的培养》一文中谈到了我国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培养的三种形式:“一是由省市、地区或行业或部委指定若干所普通高校为职教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基地,承担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任务;二是普通高校从承认高教和普通高教中招收职业教育师资;三是普通高校与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职教师资培训。”[2]除此以外,还谈到了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了师资培养的生源、录取方式、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分配使用以及职后培养。
上个世纪末,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从其成效上看,职教师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2000年郎群秀就在《论非定向职教师资培养》一文中提出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在当时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师资数量短缺、师资学历有待提高、现行职业学校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到2005年,陈选能在《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点出了我国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中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以及实验、实训基地不足这三方面是阻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问题。同年,王靖会、王朝辉、王贵在《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就此补充了两点: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激励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2013年,谢莉花在《职教师资培养中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中提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覆盖的专业数量在逐渐减少成为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两大问题。针对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完善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实践提供参考。
三、提出完善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建议
通过对国外职教师资培养经验的深入探索和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现状所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各位研究者针对如何完善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在师资培养课程、培养结构、培养模式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01年,陈彩燕在《现代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讨》一文中提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现代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应该包含开放的理念(即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知识结构多层次作为培养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完善的课程体系,他认为,针对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应涵盖五个部分:公共课、专业方向课、教育能力课、综合实践技能课、选修课。
2002年,同济大学王建初、陈祝林两位教授从承担中德合作师资培养项目中受到启发,在《对当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新探索》一文中提出了职教师资的培养结构,其中包括了中职师资培养和高职师资培养两个框架,他们认为,可以推荐优秀的中职毕业生以单招(单考)的形式进入到本科阶段的学习,在这四年中除了学习基础理论以外,还要进行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和教学实习,然后进入到硕士阶段的学习,这是中职师资的培养途径;而高职师资培养有两条途径,第一条是推荐优秀的高职毕业生通过单招(单考)的形式进行专升本然后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第二条是大专毕业生通过统招的形式进行统考过渡到本科再到研究生阶段,不论是哪条途径,其学习内容均包括了理论学习、专业实习、职教理论和职教实习。
2003年,郑齐仁在《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评介》一文中通过对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分析,提出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应该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可以从四个方向进行:以劳动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导向、多门课程为导向、典型经验为导向;另外还应把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发展成智能中心,既能培训教师又能成为教育咨询机构。
2005年,徐朔在《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属性和课程设置问题》一文中提出要解决目前职教师资培养的根本问题,首先要了解职教师资培养的两个基本属性:学科性与师范性、工程型和职业性,再进行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设置。到2013年,余婉娜在《从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入手谈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一文中再次提到了“职教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育性、职业性与学术型是互为整合的三个要素。”[3]换言之,对于职教师资培养而言,首先要确定的一个问题就是究竟要把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年,李梦卿、杨妍旻在《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就提出了应加强“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建设,主要是对其培养经费的投入,进而完善职教师资“双师型”培养模式。
这二十年来,各位专家学者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研究的切入点来看,主要是从培养机构、企业参与、发达国家的经验着手;二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在职教师资的准入标准、培养培训的模式、课程体系这三方面;三是研究的框架主要有两个:现状——问题——对策、国外经验——借鉴(启示)。这些研究对解决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整个研究状况来说,研究模式老套、研究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缺乏创新性,而且所提出来的建议对策当中有很多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当中需重点克服这些缺陷,找到新的研究视角,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职教师资培养策略。
(责任编辑远扬)
[参考文献]
[1]郑春荣.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模式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1(3): 51-53.
[2]吴少红. 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看我国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的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00(3): 20-23.
[3]余婉娜. 从职教教师教育体系入手谈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J]. 继续教育研究,2013(2): 62-6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454(2015)05-0098-03
[作者简介]周丽娟(199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学。
[收稿日期]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