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凡而不俗的品格与智慧——评张春林新著《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
胡学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春林教授学术新著《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被纳入“人民日报传媒书系”,是张春林教授主持的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特色与创新——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论》的最终成果。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的学术专著,是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该书在对党的舆论监督思想进行纵向梳理的基础上,从剖析基本理论问题入手,首次对党的舆论监督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该书既对舆论监督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又对舆论监督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很值得一读。
我与张春林教授交往已有10年。他主持的多个课题均有阶段性论文在我主编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刊发。与其说我见证了张春林教授10年来的学术成长,还不如说我主编的刊物跟张春林教授一起成长。文如其人,对张春林教授近10年来的为人与为文,我想用“凡而不俗”这四个字来概括。读罢《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更加深了我对他的这种认识。
坦率地讲,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样的高职高专学报,很难约到高质量稿件。究其原因,除本刊属“高职高专学报”,对优质稿源缺乏吸引力外,许多高校科研奖励政策重核心期刊、轻普通刊物,也是重要的因素。但张春林教授并不见外,看重本学报传媒类专业属性较强,欣然为本刊撰稿,一约竟长达10余年,这是难能可贵的。
应允本学报稿约前后,张春林教授也曾遭遇一些世俗偏见:“给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写稿,单位有高额奖励,而给一般期刊写稿没有任何奖励,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给一般刊物写稿? 你已经是教授了,发论文应该注重刊物的级别和档次,给《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样的高职高专学报写稿会不会觉得掉价? 你是不是把优质稿件投给核心期刊,把质量不高的稿件发在一般学术期刊上?”每当遇此议论,张春林教授均不为世俗所累,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他认为:“学术不能太过功利化,不能有奖励就做,没有奖励就不做,这不是学者应有的品格;对于一个真正的学者而言,传播自己的学术见解,远远胜过任何物质奖励。一个有学术理想的学者更在乎文章质量及社会影响,而不是所发刊物的级别和档次,不应该人为地将刊物分级分档。一个有责任心的学者应该对自己的每篇学术论文负责,而不是把优质稿件发给核心期刊以赢利,把劣质稿件发给一般期刊以填充版面。”[1]
最初几年,每当本学报缺乏有分量稿件的时候,我们就主动跟张春林教授约稿,他每次都欣然应允。后来,张春林教授把向本学报奉献优质稿件作为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等我们约稿,他就提前把稿件传到编辑部。张春林教授的稿件确实为本学报增色不少。例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刊发的论文《论受众身份与传媒策略调整的关系》,就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收录;2007 年第6 期刊发的论文《从DM广告、DM杂志到媒介的DM运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8年第3 期全文转载;2009年第4期刊发的论文《我国报业广告经营的现实问题与思路调整》,被《中国报业年鉴》(2010年)全文收录。
“我从来没有瞧不起《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样的高职高专学报”,张春林教授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09年10月28日至31日,湖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9年年会在重庆举行。我参加了这次会议。他闻讯后赶来陪同。当晚,他与我在下榻宾馆进行了长时间的学术交流,对如何办好本学报提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我刊的“湖南传媒研究”专栏,正是在张春林教授的提议下开设的。此外,他还专门为我刊写了一篇推介文章,文中他分析整理了本学报与其他相关学报的不少比较数据,有力地说明了我所主编的学报在全国同类别、同层次的学报中,是一份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学报。当时,学院负责人以及我和编辑部的同仁们都有一种“闻所未闻,言之凿凿”之感。
无论为人,还是为文,张春林教授都流露出一种“凡而不俗”的品格和智慧。《论受众身份与传媒策略调整的关系》等阶段性论文在我刊刊发的学术专著《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获得重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党报舆论监督的破解之道》等阶段性论文在我刊刊发的学术专著《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获得重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相信,张春林教授这本《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也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作为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的学术专著,《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是具有标识意义的。该书不仅在题材上是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思想研究及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而且在内容上也注重创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践价值。
该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是选题重大,同类成果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对中国共产党新闻史和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思想史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系统研究则相当缺乏;就是散见的一些研究文章,也存在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系统深入研究缺乏等不足。从研究角度看,之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党内监督条例的解读、对个别领导人舆论监督思想的研究,没有突出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特色与创新。从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来看,无论是关于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直接相关的研究,还是关于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中舆论监督思想部分的研究,都还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从历史维度对党的舆论监督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阐释了历史经验的当下价值,正好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
其二是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出。舆论监督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可是相对而言,却少有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这也制约着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整体把握。该书正好顺应这一需要,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凸显了其重要性。
其三是研究体例的创新。一般来讲,述史研究多以年代为序进行纵向梳理,而该书则采取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维度。“总论”部分三章,分别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发展脉络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舆论监督思想进行研究,这一纵向研究维度,让读者从面上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有一个历史性的整体把握。而“专论”部分六章,则分别从舆论监督主体论、舆论监督对象论、舆论监督媒体论、舆论监督方法论、舆论监督监督论、舆论监督制度论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一横向研究维度,让读者从点上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该书采用的纵向横向相结合的体例,向读者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这在同类研究中是不多见的。
其四是研究视角的创新。该书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进行研究时,并不是简单地对历史资料进行梳理,而是在叙“史”的基础上注重立“论”。而且该书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论述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紧紧抓住“特色”和“创新”这两个关键词,分析党对舆论监督工作的理论贡献。这种视角,在同类研究中是不多见的。
其五是研究结论的创新。该书述“史”立“论”,并不满足于按时间顺序通过资料梳理得出一些观点和结论——这样的工作在“总论”部分就已经完成;而是捣碎资料,以基本理论问题为轴线,在资料重组中去发现和探索——“专论”部分就承担了这一功能。可以说,正是该书“专论”部分的多侧面研究,刷新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认识。无论是主体论、对象论、媒体论、方法论、监督论、制度论这样的内容架构,还是其中包含的学术观点,都是同类研究成果所不及的。
该书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舆论监督实践者的切入视角。张春林教授曾担任《消费导报》社会新闻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四川日报》新闻专刊部副主任、热线工作室主编、社会新闻部副主任等职,有多年的舆论监督采编经验,对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从该书的作者自序和绪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撰写此书的目的,除系统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之外,还希望能够找到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更充分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
二是推动舆论监督实践的研究导向。不容讳言,研究舆论监督的成果很多,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脱节的现象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实践研究的深度不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张春林教授具备丰富的舆论监督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把舆论监督研究作为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和思路创新研究方面,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高质量论文,还出版了学术专著《舆论监督的制度建设与思路创新》。这一研究导向同样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这本书中,“专论”部分就有着明确的实践导向,“总论”部分在分析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理论来源时,也有专节论述这些理论来源的现实意义。
鉴于《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我相信,它对舆论监督研究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舆论监督实践者也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其实,联系张春林教授的为人治学风格,阅读《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史》这本书时,所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书中的思想和观点,更有他为人、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凡而不俗”,是我对春林教授及其学术成果的评价,也可能是春林教授的价值追求。正如其把此书的自序命题为《拾荒者手记》一样,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不被重视的尴尬,但他却能享受一种不被注意的快感。我真诚地希望张春林教授始终怀抱着学者的“凡心”,在学术道路上创造更多的“不俗”。
(责任编辑陶新艳)
[参考文献]
[1]张春林. 一本有影响、够分量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一位作者眼中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