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虚无”历史虚无主义

2015-03-28 15:13陶绍兴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

陶绍兴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 241002)

否定之否定:“虚无”历史虚无主义

陶绍兴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安徽 芜湖241002)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重新提出的老问题。现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分为学术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意识形态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卷土重来,呈现出否定传统文化,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之镜像。我们要汲取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通过唯物史观“理论领域”和中国崛起“实践领域”的共同开拓,对以“否定革命”为基调的历史虚无主义再来一次否定,正本清源,以达到“虚无”历史虚无主义之目标。

[关键词]否定;虚无;历史虚无主义

一、历史虚无主义:一个重新提出的老问题

虚无主义由来已久,倪剑青曾将虚无主义作了界划:古代的虚无主义和现代的虚无主义。在他看来,古代的虚无主义是不可克服的,它始终存在于人类生存的现实之中,作为一种个人的悲观主义而在当代依然可以充满活力。而现代的虚无主义的最终依据是知性或狭隘理智的思维方式,它在现代理性主义与形而上学之中得到了完成。其当代表现之一就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丧失与知识领域的碎片化。[1]虚无主义乃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这种基本运动表明这样一种思想深度,即:它的展开只还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2]

从根本上来说,虚无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性反思的产物,“是西方文化传统之现代流变的产物”,它切中了西方现代性的时弊。西方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物化生存的克服,要求“从自己历史的‘死亡之手’中解放出来,而且这种解放,只有通过瓦解传统”。[3]拒斥规律性、统一性、整体性、确定性等现代性所倚重的一切,对现代性之外的东西却褒奖有加,诸如异质性、不确定性、无序性,等等。虚无主义并不“意欲包括自身在内的万物全部毁灭,它只意欲特殊某物的毁灭:现代文明”。[4]

今天,我们把现代历史虚无主义当作一个老问题提了出来。作为一种思潮,虚无主义伴随着19世纪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被迫开始追寻现代性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期间充斥了中西之争和古今之辩,即“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论”的交锋(也有学者称为海洋文明与黄土文明的交锋),“厚古薄今论”与“厚今薄古论”的酣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虚无主义狂飙中国,一些人认为中国样样不如人,大肆主张“全盘西化论”,以陈序经的“一刀断根论”和胡适的“中国百事不如人论”等为代表。[5]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历史虚无主义以批孔、破四旧、立四新为标志,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欲与中国传统文化决裂,呈现为文化虚无主义之态势。80年代,呈现为民族虚无主义的样态。一些人从“反思文革开始,发展到全盘否定社会主义。主要症候是:竭力妖魔化开国领袖毛泽东,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21世纪,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披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重写历史”的学术外衣,标榜“价值中立”,虚无中华传统文化,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二、新瓶里的旧酒:历史虚无主义之当代镜像

历史虚无主义可以分为学术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意识形态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前者表现为对现代性的反思,是一个学术问题;后者表现为否定社会主义的论争,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继承性与延续性,为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人为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受后现代主义以及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历史方法论的追求中,不少人接受了历史怀疑论与不可知论,把历史经典视为娱乐的素材、戏谑的对象,以冷嘲热讽的解构姿态,采用“无厘头”的表达形式,以颠覆性和反讽性的手法,最终陷入“解构”历史和“恶搞”历史的虚无主义浪潮之中。[6]鉴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历史性,历史虚无主义成了无根之浮萍。然而,虚无主义并非纯粹的虚无主义,它无视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以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为范本对中国历史问题做虚无化处理,认为前者表征科学和文明,后者表征落后和野蛮。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否定传统文化,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之镜像。

第一,否定传统文化,贬低中化文明的当代意义。宣扬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大讲中国人的丑陋,鼓吹中国的黄色文明已经走向穷途末路,需要乞灵于欧洲的蓝色文明(海洋文明)的拯救,呼唤用蓝色文明雨水滋润黄土地。

第二,否定革命,污蔑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是“以暴易暴”的闹剧,散布“侵略有功论”,断言“五四运动是破坏运动”,鼓吹“告别革命”论,主张用“现代史观”范式取代“革命史观”范式。

第三,否定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割裂并对立起来。一种是,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即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诋毁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建设史是“一部荒唐史”,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另一种是,否定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即否定改革开放。肆意放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藉此否定改革开放,一些人甚至鼓吹用文革思维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

利益决定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华文明、否定领袖、否定党、否定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最终目的是为了否定现实。

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开背叛。从思想实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充斥解构主义和诡辩论。对凡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得出的科学结论,一概否定。在价值观上,历史虚无主义戴着学术研究的面罩,粉饰意识形态意图,以所谓“价值中立”为嘘头,标榜不偏不倚地研究历史,对历史重大事件进行“理性思考”,但却把西方宪政道路预设为“人间正道”,削中国之足,适西方之履。在方法论上,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选择论为理论指导,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对历史进行随意地假设,根据历史表象推断和演绎历史可能的结局,得出所谓的震撼人心的“新结论”。历史虚无主义还碎片化历史,对历史进行“碎片化”研究,不辨历史的支流与主流,把现象当本质,玩弄“随意拼凑法”的伎俩,裁剪历史,导演历史,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

其实,“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理论并不高深,方法也不新鲜,依旧是老调重弹、故伎重演,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颠倒历史,混淆黑白。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历史虚无主义不辨历史的现象与本质、部分与整体、支流与主流、成功与失误、过程与规律。”[7]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一思潮的实质就是适应敌对势力的政治诉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达到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我们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难道我这双手洗的衣服你还不满意?”“难道我这样的长相还能给你丢人不成?”她向他展示自己那双白皙修长的手,并把她那张漂亮精致的脸庞凑过来。田铭的心不由得慌乱起来。

三、否定之否定:“虚无”历史虚无主义

我们要汲取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通过唯物史观“理论领域”和中国崛起“实践领域”的共同开拓,对以“否定革命”为基调的历史虚无主义再来一次否定,正本清源,以达到“虚无”历史虚无主义之目标。

(一)“理论领域”的开拓:虚无历史虚无主义理论之根基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8]毋庸置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列宁强调,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在我们还没有看见另一种科学地解释某种社会形态的活动和发展的尝试以前,它始终是社会科学的同义词。[9]现在剩下的唯一问题是:如何以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恩格斯告诫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10](P688)

1.面向事情本身:敬畏历史

马克思说过,“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清楚的论述——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1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片面引用史料,断章取义,挂“理论创新”之名,行歪曲历史之实。

“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这是一个常识。首先,历史是不允许“假如”和“如果”的,不能假设尚未发生的事情,比较典型的是,“中国如果做三百年殖民地,中国就现代化了”就称不上学术研究。其次,不能对已经普遍接受的事实进行消解和解构,像“洋人进城,小事一桩。卖国本属平常事。……义和团敌视摧毁现代文明……”这类的谬论,更令人不齿。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秉持客观性原则,必须要敬畏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2]追求所谓的“价值中立”本身就包含了虚无价值的理论预设,追求所谓的“纯客观”本身就不可能客观。卢卡奇认为:“事实只有在这样的、因认识目的的不同而变化的方法论的加工下才成为事实。”[13]一些历史作品在描写解放战争场面时,秉承所谓“纯客观”的表象,只展现战争的残酷,不挖掘战争背后所承载的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意义,把解放战争的崇高性虚无化。

2.“客观规律的逻辑展现”:发现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历史不可预测,无规律可循。它是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为统治的需要而对历史认识的选择性组合。“历史的发展有太多的偶然”,中国近现代革命是政治家们“激进主义思潮”影响而密谋出来的,革命破坏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说中国革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势必“有些勉强”,否认中国近代革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3.不搞预设立场:包容研究

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对历史规律的观察与判断,必然呈现多样性。因此,历史研究要有一种包容之心,不能一刀切。搞预设立场无法全景式图解历史的原貌。

第一,学术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要区别对待。对于学术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要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讨论和研究,允许观点不同;对于意识形态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要通过严肃的学术研究旗帜鲜明地表明反对态度,敢于亮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不是反对学者对历史进行全盘研究,提出新的认识。我们从来不否认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者可以在历史研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认识,也从来没有把学者通过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严肃的历史研究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反对的是对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的本质、主流进行的否定。”[15]

第二,不苛求前人的历史结论。走出历史教条,不断正视自身,产生更精准的历史认识,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前人的历史结论只能放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下分析,不能苛求前人“穿越”特定的时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6]

第三,科学把握“解放思想”概念。包容研究是需要解放思想的,但包容研究是建立在客观性原则之上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地演绎或搞假设。“已经客观存在着的历史,除了不断地加深对于它的认识、理解之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17]“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事实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同义语。“解放思想”指引下的“还原历史”不等于全盘颠覆,也不主张推倒重来。对于大是大非问题,政治上要有敏锐性。

4.“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把握整体

现代的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反对形而上学,而其自身又充斥形而上学,成了反一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了传统历史研究追寻“逻各斯”诉求,却把碎片化、反理性奉为圭臬——“非碎无以为通”,以摧毁一切之雄心对待一切事物,虚无化了历史——自己在碎片化的世界里活跃起来的同时虚无化了客观历史,给了侵蚀历史认知以可乘之机,其实和形而上学犯的错误别无二致。

历史虚无主义强调个体性叙事,出于“标新立异”,用貌似理性的逻辑演绎、推理历史,攻其一点、以偏概全,过度解读革命先烈的日常生活,藉此丑化革命先烈,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流,自以为是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其实只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列宁曾指出:“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18]

因此,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全面地、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历史活动的总和中,分析已经发生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分清历史的主流和支流。坚持把具体问题放在总体性的历史情境中分析,“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不能把研究历史细节视为碎片化研究。

(二)“实践领域”的开拓:虚无历史虚无主义实践之根基

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的反驳莫过于中国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仅用了三十来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二百多年所走的工业化道路,中国已经不可避免的崛起了。以致前美国财长劳伦斯·萨默斯断言,“再过两三百年,历史学家会发现,‘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都不重要,21世纪唯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国的崛起。”

“实践领域”的开拓像一把利器,给了历史虚无主义一记响亮的耳光,无情地虚无了历史虚无主义,铲除了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沃土”。中国崛起否定了三个否定:第一,“否定传统文化”必须要被否定,中华文明是中国崛起的根;“否定近代革命”必须要被否定,中国近代革命是中国崛起的魄;“否定社会主义”必须要被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崛起的魂。

中国崛起“虚无”了历史虚无主义,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奠定了我们三个自信的基础。但我们自信而不自负,历史虚无主义在新世纪的再次滥觞中也折射了中国“成长的烦恼”,诸如就业、环境、两极分化等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导致部分民众认知上的困惑,给了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口实。

四、结论

虽然当代历史虚无主义万象丛生,但其实质就是混淆学术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意识形态阈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阈中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是:要坚持党性原则,以有利于社会发展为指针;学术阈中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是:要以创新为要,但创新要建立在可靠的占有和掌握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的基础之上。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鲜有多少真正的学术研究,大多是关涉意识形态的论争,更确切地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对历史虚无主义不宜采用政治大批判的形式进行,这样,非但从根本上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他们能以弱者的形象自居,从而获得某些同情。要用历史主义的学术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辩驳。萨特指出:“对人类历史的唯一有价值的表述是历史唯物主义。”[19]历史唯物主义虚无历史虚无主义之根基,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客观性原则——面向事情本身、规律性原则——发现历史的动力机制、包容性原则——反对标化处理历史和整体性原则——警惕碎片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倪剑青.试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两种类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

[2]〔德〕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

[3]〔英〕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施特劳斯.彭磊,丁耘,等.德意志虚无主义[A].丁耘.刘小枫: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5]陈序经.学术论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杨金华.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历史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7-19.

[7]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3,(1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3]〔匈〕卢卡奇.杜章智,等.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张海鹏,龚云.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J].红旗文稿,2014,(16).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0.

[19]〔法〕让-保罗·萨特.林骧华,等.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谷晓红

[收稿日期]2014-09-16

[基金项目]2013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SQRW118ZD。

[作者简介]陶绍兴(1976-),男,安徽芜湖人,讲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5)09—0034—05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5.09.007

Negation of Negation:“Nihility” History of Nihilism

TAO Shao-xing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History nihilism is an old question. Modern idea of history nihilism covers the academic domain and ideological domain. The comeback of history nihilism makes the mirror of neg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We should learn the lesson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domai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practical domain” of China’s rise,we negate history nihilism (which is based on “negating revolution”) to make history nihilism nihility.

Key words:negation;nihility;history nihilism

猜你喜欢
虚无历史虚无主义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冰山理论视角下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读
大国国民需要摒弃历史虚无主义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在虚无中的挣扎与坚持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传统文化岂能“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