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与马拉美诗歌创作比较

2016-12-14 23:19陈书平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虚无哲学现实

【摘 要】分析史蒂文斯与马拉美诗歌创作相似性的原因,有直接影响、共同的哲学爱好、音乐爱好、对于现实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两位诗人的艺术世界出了不同的美学旨趣。

【关键词】现实;虚无;哲学;悲观

史蒂文斯与馬拉美的诗歌存在着很多相似性,南方与北方、夏天与冬天,岩石与大海,鸟的意象这些都是二位诗人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对于音乐与抽象的喜好、对于想象力和虚无意识的共同兴趣等等。馬拉美于1842年出生于巴黎,史蒂文斯于1879年出生于美国宾西法尼州一乡下小镇,死于1955年。馬拉美死于史蒂文斯进入哈弗大学第二年,当时美国学术界出现了很多研究馬拉美诗歌的文章,馬拉美研究专家享利·雷德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并作了一系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演讲,史蒂文斯听过这些讲座并激发了他对象征主义的激情,并动手翻译了一些法国诗歌,史蒂文斯身边的一个文友曾经与馬拉美有过交往。

两个诗人都生活在哲学热的年代,在馬拉美生存的年代,德国古典哲学对法国诗人影响很大,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在法国成为一种时尚。史蒂文斯受教于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和桑提亚那,其诗歌中所涉取的哲学知识既是大量批评家津津乐道的原因,同时也是其诗作难以理解的原因。当然我们要认识到他们二人都不是专业哲学家,馬拉美依靠朋友向他介绍哲学知识,他读过一些哲学书,但并不深入和广泛。史蒂文斯也一样,他大量涉取了哲学知识,却从未深入研究过任何一个哲学流派,他晚年写作诗学论文《哲学合集》时引用的本子居然是一个同学的笔记。这种相似的教育背景,再加上天性对于玄妙与抽象的热爱,使得二人的诗作都出现了玄学的色彩。

二人的生活都是平静而安逸的,但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轨迹却影响了各自的诗歌创作风格,史蒂文斯生活在安静美国小镇的一个幸福家庭,他与父母、兄弟姐妹一生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生没有感受与经历过家庭压力与家庭悲剧,馬拉美生活在巴黎,他的一生总是伴随着家人死亡的悲剧:母亲、姐姐和唯一的儿子,他从小由善良的奶奶照顾,成年后在一所中学教授英语,他的家族传统是要做一个体面的仆人。在社会地位上,史蒂文斯享受着中产阶层的成功与富裕,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来没有在经济上陷入困境,而马拉美虽然过的并不贫困,但也从来没有富裕过,中学教师的工资几乎很难维持他们一家人的开支,朋友担心他是否经济条件维持他抽香烟的开支。两人都生活在悲观时代,馬拉美生活的时代笼罩在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当中,史蒂文斯生活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并经历了经济大箫条,但外在环境从没有影响史蒂文斯的乐观主义态度。

都生活在一个上帝逝去信仰消亡的年代,史蒂文斯与艾略特对于这个时代问题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艾略特认为现代世界是一个荒原,而史蒂文斯却是现代世界的快乐主义者与享乐主义者,以《手风琴》为代表,在后来的《弹蓝色吉它的人》、《秩序的概念》、《岩石》等诗歌作品中,诗人走向了老年人的安静与冥思。而馬拉美的诗歌创作也一直是悲观的,直到《牧神的午后》、《海内希尔德》这些诗歌作品成功以后他的悲观情绪才在慢慢的减轻。但是他晚年还是写出了《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这样悲观绝望的作品。这是由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创作观所决定的。

在馬拉美的诗歌艺术世界里,现实是人类纯洁而冰冷虚无的的生存困境,他要逃离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完美的艺术世界,名诗《海洛狄亚德》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艺术创作观,海洛狄亚德临镜驻足,惊叹于自己的美貌而忘记了世俗的一切诱惑。“海洛狄亚德让我产生无限的遐想,这位身披海蓝色纱丽的海洛狄亚德,她的金发如燃烧的金色的火焰,她身着节日绚目的盛装,但表情却凄婉动人。她双手捧着镜子,孤芳自赏,孤影自怜,痴迷于镜中的幻影。”镜中的自恋形象成了马拉美的虚拟诗歌世界。因此诗人要遨游、远航、他乡;逃避、拒绝让人伤心同时又充满诱惑的现实世界。而艺术世界的追寻总是那样的困难

“我闭上眼睛逃跑,可我总感到蓝天

却以令人震惊的悔恨那一般强烈,

注视我这空虚的灵魂。何处逃?哪片

黑夜可用来盖住蓝天伤人的轻蔑”

而史蒂文斯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世界就是对于现实世界的庆祝,贫困的现实就是艺术想象的天堂。他毕生诗歌的主题就是通过想象力转化这个贫困的世界,从而使得这个世界可以忍受,“诗人应该象贺拉斯笔下的荷马一样,可以从烟雾中取出光,从粪堆中取出玫瑰,给无生命者以生命。”他把想象力称为天使,把自己的诗歌理论著作命名为《必要的天使》,天使的角色是帮助人们去生活,艺术把我们变成为享乐主义者。史蒂文斯认为在传统宗教被颠覆之后,想象力对我们构成一种救赎。他诗歌中想象力的三位一体是宗教上帝三位一体的转换,在他的诗歌美学中,上帝与想象力合一,耶稣与诗人合一,或者说是想象力的一种赋形,而神圣的精灵则成了想象力在人类生活中积极活泼辐射式的存在。而人,他可以做到天使所能作的。地狱,是因为缺乏想象力,太过于现实,天堂则是最完美的时刻现实与想象力的融合。史蒂文斯认为,丰富的情感,尘世生活中无边且正在变化着的美,为想象力所赋形的诗,这些可以把我们的血液变成天堂的血液,“上帝与想象力是合一的”,如果说想象力是上帝,诗意就是它的散发,而诗歌,就是他的一种赋形。成熟的草莓与万物的野性存在于大地之上,天空失却了神性因而呈现为虚无,伴随着人类的孤独,命运注定在我们生活在尘世这个为大片水域所围困的“孤岛”之上,人类要以自己的想象力在尘世之间为自己寻找美与信仰,“鹿群在我们的山林悠闲地漫步, /鹌鹑在我们的四周嘤嘤高鸣,/荒野上的甜草莓已经熟透;”史蒂文斯的诗歌创作有着一种对于尘世生活的那克索斯主义者的沉醉情节。

科研项目信息:2012Q004华莱士·斯蒂文斯诗歌艺术研究 湖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作者简介:陈书平((1975-),湖南耒阳人,汉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诗歌研究。

猜你喜欢
虚无哲学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冰山理论视角下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读
浅析川端康成虚无的爱情观
在虚无中的挣扎与坚持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传统文化岂能“虚无”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