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交流工具。因此,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英语的教学,英语不仅作为一门语言,更是一种兼知识性与工具性的课程。语言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载体,然而正确使用语言往往被文化所制约,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如果不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的了解这门语言的内涵,更不能有效的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在《圣经》中记载上帝创造了语言的差异,让不可一世并齐心协力共同搭建通向天堂的人们之间产生了误解和困惑。因此,本文将以应用语言学的视角,对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破除误解和困惑。
一、应用语言学简要概述
应用语言学由波兰的博杜恩﹒德﹒库尔德内在19世纪中后期提出,当时这一概念并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语言家桂诗春把应用语言学进行了划分。广义的概念是指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对其它领域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侠义的概念主要是指语言教学。相关实践表明,应用语言学对外语教学与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交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与语言的传承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语言交际起着主要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此同时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之中。
在语言书面表达方式里,英语中的形合与汉语中的意合,均具有鲜明特点,而中国人相对于重视辩证思维和领悟能力,西方人则更重视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更好的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及文化,真正的掌握该语言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我们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穿插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在帮助学生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充分了解语言内容包含的文化意义。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加强语言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和正确应用英语来达到交际的目的,下面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文化导入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经济层面的价值观也会有差异:例如2010年12月四级的听力材料的这个对话:“I Can't decide whether to take the car to the garage or Just to buy a new one.”意思是说我不知道是去修车还是买新车划算。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修一辆车用不了多少钱,而买一辆新车需要花费很多钱,何况坏了的东西经过修补后还可以继续使用。而听力材料的回答是“If you buy a new car probably save more money in the long term.”即从长远利益来看,修车不如买新车划算。这就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在欧美等西方国家买新车没有中国这么贵,而修车却要花一大笔钱,因为他们的人工费用非常高。如果我们学生不了解这一社会现象,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修车不如买新车划算,会对听力材料进行错误的判断。
2010年12月四级听力短文第二篇,内容是工作挣钱的目的以及如何对待工作与娱乐。短文后第一题:Why do some people pursue higher paying but demanding careers?为什么有些人追求高额的工资而不是要求苛刻的职业?有的考生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误选To satisfy the need of their family.满足家庭的需要,因为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在奋斗,中国人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而正确答案是To make money for early retirement.西方人更多是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以个体为中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对答案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
(二)文化导入对口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不熟悉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往往成为理解和使用的障碍。例如:当笔者问学生“Cheers”在英文中是什么意思?而学生的回答全部都是“干杯”。其实“Cheers”一词在美国多表示干杯庆祝的意思,但在英联邦国家主要用于谢谢的意思。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忽略有关文化差异教学,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再举一例:当英美人在公共场合不小心打个喷嚏,当引起别人注意的时候,会说一句“Excuse me”,意思是不好意思,打扰了,而旁边的人就会说“God bless you.”因他们认为打喷嚏时,会灵魂出壳,所以礼节性的说声上帝保佑你。当了解这一文化时,我们就会发出礼节性的反应。
(三)文化导入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限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课文涉及到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中,要求对每一篇的课文进行背景介绍,教师让学生们了解到课文故事发生的大致历史、经济、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阅读的文化导入一方面让学生对课文能更好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晚宴这片课文,故事发生在印度。在课文的文化导入部分对印度文化和风俗进行简单的介绍,但该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碗中的牛奶是引蛇的诱饵,在印度人人皆知。如果不告知学生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不知道碗中的牛奶代表着什么意思,这样直接会影响到对阅读的正确理解。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导致理解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语言的理解,尤其对英语文章的理解不仅仅依靠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知识,还依靠对文章中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如果离开了相关文化,学生所了解的语言知识也只能是非常片面的。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导入这一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只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结构。
在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Why I Teach中的“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clay”在汉语中表示“黏土”的意思,而在英语中“clay”却有肉体,人体的意思。这一蕴涵源于《圣经》,里面谈到人由上帝用黏土创造出来,当上帝把生命之气吹进黏土,黏土就有了生命,上帝创造人的工作就此完成。本文作者借用这一典故把教师的工作比作上帝创造之工,同时隐含教师工作比上帝造人更伟大神圣。但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把教师的工作比作“蜡烛”,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蜡烛”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意义。对于西方人也难以理解。所以,如果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也就难以体会和把握词汇的文化的真正涵义。
(四)文化导入对写作教学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作内容的顺序有很大的差异,汉语在写作手法多采用画龙点睛的手法,先说次要的再说主要的;而西方人则是开门见山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提出主题句,然后再进行论证和说明。美国语言学家卡普兰(1966)指出不同文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西方人是直线式的,因而习惯于直截了当地谈及主题,而中国人的写作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围绕主题展开说明。在学生写英语作文时,笔者通常会要求学生把主题句和关键句放在一段话的最开头,因为这样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和文化习惯。在英语国家书信来往时,写给对方信函的第一句话往往是I am writing to...,表示信函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写出详细信息内容,在信函的最后表示感谢或问候。而中国人的习惯往往先是表达对对方的问候,先寒暄一番,再慢慢进入主题谈论想说的内容是什么。很多学生受文化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影响,写出中式英语作文。在写英语作文时只有不受中文句子形态的约束,脱离其语言的外壳,结合地道的英语习惯和文化,才能把想表达的内容准确的表述出来。
(五)文化导入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即“正偏结构”,中国人的思维活动大多即“偏正结构”,就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英: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汉:我们的胜利来自于那些远离家人承担辛苦但收入微薄的竞选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反驳了关于他们是冷漠的一代的谬论……
在语篇的开始“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直接点题,接着下面以“who”引导的关系从句依次分析,这句话反映了西方人讲话先主再次的思维特征。按照中国人偏正结构的思维方式将“the young people”以总结的方式安排在结尾,将关系从句以定语的形式出现在年轻人之前。先说次要的“那些远离家人承担辛苦但收入微薄的竞选工作的”,再说主要的“年轻人”。
举一中译英的例子:“说曹操,曹操到”是中国的一句谚语,我们清楚的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谁谁就到了,不会以为在说曹操本人到了,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翻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在中译英时往往采用得“意”忘“形”的方法来翻译,即得其意思而忘其形式。
四、综述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都离不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大学英语教学适当导入有关英语国家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人文这些方面的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和单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学习英语。所以,教师在教授语言与英语文化导入要同时进行,学生在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学英语学习和语言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