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融

2015-03-26 04:44刘晓慧刘慧敏
关键词:交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

刘晓慧 刘慧敏

摘 要:“大学语文”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交融的现状不容乐观,故本文着重从渗透民族深层文化,扩展学生古代文化知识;教授传统民族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审美;注重爱国主义人文教育等方面探讨了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交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50-0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了民族的振兴、历史的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大学语文”介绍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杰出的历代作家,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大学语文”贯穿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传统人文主义、中和的民族文化心态、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优良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字文化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掌握客观的、历史辩证的原则,并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留下来的,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文字,丰富的文化典籍,还有精彩的文化艺术,智慧的哲学宗教,还有道德伦理等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处于前列的。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也为我国在新时代创新新文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现在的社会发展快速,同时“地球村”还有“全球化”加速了世界交流的广度以及深度,但是这样的大环境中也充满了竞争。中华民族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参与世界舞台上的合作与竞争,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身上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学生多学习和了解传统的文化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教材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的教材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古代的经典作品一般情况会是大学语文教材的重头戏。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纳入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像《大学》《论语》《尚书》《周易》等。还有古典的小说像《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大学的教师可以把这些优秀的作品作为授课的媒介,进行详细的讲解,能使学生深刻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目前,我国正在实现社会转型,一些消极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改变,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从造成的社会影响来看,西方文化在大学生当中广为流行,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和对金钱的追求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享受,认为金钱至上,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所以,急需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改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此外,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袭,制约了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建立稳固的价值观,所以容易出现一些盲目行为,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使他们对如何做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

因为不再具有升学的压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所以学习过程较为轻松,大学生可以尽情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深入发掘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多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存在于那些古代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当中,通过大学语文传承传统文化大有可为。笔者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概括为下面几点:

(一)渗透民族深层文化,扩展学生古代文化知识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性。在选取教学文章时,要广为选取包含各派各系的名家作品,利用儒家、道家和佛家相互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积极开发这些文化中最具影响力、最富创造力和最具人生价值的东西,深入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全面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古代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极性,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利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思考当下人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知识转化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中国文化研究的重点是人的生存问题,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应该怎样生存,以及如何突破生存困难,寻找生存办法,这是中国文化的精要所在。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就古代文化的精要部分出发,展示学生易于理解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认真阐述人生真谛,将难以理解的内容融于浅显易懂的例子当中,用深厚的感情感染学生。在讲解时,要注重选择催人向上、努力拼搏的实例,不要被一些消极思想所束缚。当然,在古代传统文化当中,有些思想只是局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才具有了一定的效果,如在认识道家文化时,则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消极思想,而应重点理解其中包含的健康思想和积极精神。

(二)教授传统民族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审美

在众多的古代作品当中,含有众多的古代名人,他们所具有的人格精神,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古代名人超凡脱俗,具有高尚情操,在古代文化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辉。教师在讲解这些古代名人的思想境界和伟大作品时,要重点讲解这些名人如何根据当时的生存现状,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表现自己特殊的人生信念。这些讲解将对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和人格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如孔子和孟子的侠义心肠;庄子的自由自在;屈原的倔强不屈;司马迁的坚持不懈;苏轼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学生深入领会这些历史大家的人生真谛,广为吸收这些名家的人格精华,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重视对人的研究,所以教师重点讲解这些古代名人的优秀人格,可以使学生深入感受古代文化的巨大力量,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那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哪一种思想或情感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较好的影响呢?笔者认为,像《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思想颇具好的影响,能使人胸怀真诚,拥有无私的人格,勇于站在天地之间,继承历史名人思想的精要,不应局限于小利益,要胸怀远大,培养高尚的人格,这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又如《前赤壁賦》所表现的禅意精髓,能使人实现思想的升华。苏轼的人生更加精彩绝伦,苏轼的人生信条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不受当前困境的制约,实现突破与化解,使自己的人生从容自如,同时也使得他的文章流芳千古。还有一些历史文学名家,如屈原、陶渊明、杜甫、柳宗元等,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一定要重视人格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爱国主义人文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不管哪家哪派,爱国思想始终是各大名家尽情表现的主题。如儒家和道家广泛宣扬爱国信念。考察古代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在自己的文章当中他们都注重表现爱国情怀,都试图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人认为,古代文学思想与爱国思想相距太远,不适合用来作爱国主义宣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存在很大的错误。所以,在教授古代文学时,要始终贯彻爱国精神,根据现代社会现状,在学生头脑中根植传统文化,使他们体会爱国情怀,则必然会使学生的思想得以提高,使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当前社会现象。如在学习儒家经典时时,教师要明确儒家思想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应用于治国方面的作用,并且將这些内容与当前国家主要方针政策相联系,分析中国当前的主要国情,认识其中的联系。总之,在语文教学当中贯彻素质教育,需要重视教学的全过程,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点问题就是要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引导作用,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要内容,启迪当代大学生的心智,培养具有中国现代文化意识的大学生,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很多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样的,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小学的时候已经接受了足够的语文知识,没有必要再拿出精力来学习了,但是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再就是,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语文的课堂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难学,时间长了必然会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语文课上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比如在《红楼梦》相关章节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组织情景剧,再现当时的情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准备,一定的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增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实力,要想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真正的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需要教师有传统文化的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知识。老师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无法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产生脱胎换骨的感觉,就没有办法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实要想拥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对文化内容做好深浅的把握。在大学的语文教育中,要尽量的避免学习内容和中学时的学习内容相重复的地方,要深入的讲解,但是不能故弄玄虚。再就是教师本人要有优秀的师德,要有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精神,因为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为人师表,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把自己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再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在引导大学生们诵读优秀作品的时候,要尽量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对那些经典名著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在讲解《大学》这一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入《礼记》以及“三礼”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古代的礼仪。在对《郑伯克段于鄢》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拓展到《春秋》中,使学生也能了解“春秋笔法”,学生就会对古代史官方面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学生有宽广的视野,肯定会对文化品位的提高产生大的帮助。能让学生对母语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加深。

三、结语

在大学语文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加深学生自身对于中古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够使得中国的优秀民族精神以及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中得的良好的传承,促进现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显然,我国的青少年对西方、对美国的了解要远远超过对方对中国的了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国人对于自身历史文化的疏远、冷落与淡漠。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今天,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语言是工具,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语言本身就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很难想象不懂文言文的人竟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于丹〈论语〉心得》的热销反映出世人渴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也折射出人们的无奈,这就是相对于以往的历朝历代,太多的人们学习古代思想文化时,已经不得不依赖学者的“通俗解读”。“于丹现象”也促进我们思考:我们应当怎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年轻一代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应该如何落实?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已经形成了人文教化传统。先秦时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或“六艺”)就被看作教化国人的工具,从现代学科的分类看,这些经典分别属于文学、政治、伦理、艺术、哲学、历史,儒家重视所谓“六经之教”(或“六艺之教”),是因为经典中包含有仁人爱物之道,对治理、安顿人心有积极意义。后世学人也形成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天地大道、人生哲理以及数不尽的“善言嘉语”,都寄寓在美不胜收的佳作名篇之中。

古之为学有“道术”、“方术”之别,按照《庄子》的表述,道术包含有“天地之美”、“万物之理”,而后世学者竟然“各得一察”却“往而不反”,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这就是缺少了整体观照和系统认识的所谓“方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积累愈加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与之相应,学科分殊更趋专门。在我国,经书研读和科举考试延续两千余年,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人们反思落后的原因,致力于学习西方,经典教育被彻底取消。

现代学科划分有时代必要性,但人文教育也由此出现了重要缺失。东西文化存在明显差异,西方人重知,中国人重情,钱穆先生认为,“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等种种称呼在中国的出现,乃是中国学术思想西化的结果。他说:“中国人做学问,不重分门别类,更重会通和合。非为求知,乃为求道。所谓道,主要为人道,为人与人相处之道,其唯一基础,为人与人之一番同情心。故中国人所谓道,则必兼情。本于情,始见道。”近世学术专门,学科界划清晰,使得各自牢笼,互不相谋,同是研读经典文本,却都带着“学科”的明显印记,有些用西方术语堆砌的所谓“研究论文”,虽然也以“原典思想”为对象,可是,即使起这样思想家于地下,他们也会瞠目结舌或目瞪口呆!

社会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对年轻一代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普及提高传统文化的良好手段,学生要读懂原典,更要从中领悟传统文化,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考虑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功能与定位。大学语文包含大学生应掌握的语言与文学,还承载着中国文化。高校不应仅是开设相关课程而已,不应仅停留在“语文”的表层上,而应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与魅力。为此,应当采取切实措施,认真研究大学语文课教材的编选,认真选拔与培训师资,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应当让那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素养的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之中。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交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
真美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