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琼
摘 要:提问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问,能够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主动学习之中。本文笔者主要就幼儿语言活动中的提问进行阐述。
关键词:幼儿教育;有效提问;语言活动;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提问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提问的科学设计,能促使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而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师生对话质量,使师生互动更为有效,有效提问是关键。
一、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太于简单,没有起到让学生思考的目的,启发性不多,更多的是重于形式,思考价值不高,甚至没有。在教学中类似“行不行”“好不好”“是不是”等提问太简单,如《小老鼠上灯台》中问:“谁想上灯台?”“小老鼠聪明吗?”虽然幼儿很快作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作出努力和探索,这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幼儿思维发展。
2、提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容易偏离目标。提问散乱,偏离教学重点难点,不着边际,不利于幼儿思考的条理。如:常识教学认识《货车》,教师出示挂图卡车问:(1)这是什么?(2)它有什么用?(3)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幼儿开始讲述自己在哪见过货车;货车上装着什么东西;东西好不好吃等。大家讲述的激烈,零零散散的,虽然激烈,但不难看出只是提起幼儿兴趣,却对货车的一些基本特征没有归纳。偏离教学目的的提问太多,没有重点,提问便失去了它的意义。
3、提问没有铺垫,过于笼统,幼儿不知从何作答。提问的内容十分含糊、概括而不分明,幼儿不知从何做答,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有碍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托班儿歌中《滑滑梯》让幼儿听完第一遍儿歌便问:“儿歌里都说了什么?”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没有具体指定的问题,托班幼儿感到茫然、无所谓是从,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难以作答。大大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提问的形式不具多样性,过于单一。在给幼儿的教学中,每次都是一样的模式,不会创新,不愿创新,变化不多。还有如儿歌《谁最羞》里,逐幅图出示的问题都是“图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儿歌应该怎么念?”这种千篇一律的问题,不但不利于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心理,失去新鲜感而分散注意力。
5、教师准备不充分。教师对于问题的提出,只是随意为之,没有过多的考虑和思索,也没查找更多的相关的资料,也没有想象相关的延伸性的问题,常常被孩子们反问还不能回答,场面十分尴尬。只能用“这样的问题不要问”“学生思考下,老师下次上课再回答”“长大就会了”来回答,看似高明,实则是找不到台阶的结果,让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中并没有得到满足。
二、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提问
1、提问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年龄阶段性是非常明显的,提问时要遵循适合性的原则。因此,提问托、小班幼儿宜简单、具体。如:小班诗歌《树叶蝴蝶》引导幼儿观察实地环境便提问:“秋天到了,树叶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落下来?(树枝摇)树叶变成什么颜色?(红色、黄色)树叶落下来像什么?(像蝴蝶)”通过形象、具体的提问,幼儿很容易了解诗歌意思。到了大班,幼儿逻辑思维正处于萌芽时期,有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如再向大班幼儿问1+1等于几?这首歌好不好听?等,对大班幼儿来说实在太浅了。过浅的提问幼儿便感到乏味。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发展水平及幼儿年龄特点,提问设计要难度适当、不同深浅,避免提问时出现过深或浅的现象。
2、提问要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注意循序渐进。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要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的积极性。如《小刺猬和大菠萝》中,小朋友对小刺猬为什么要把好吃的大菠萝想象成“苦瓜”理解不了,老师巧妙地用反问的方式“为什么不把大菠萝想成好吃的苹果?”幼儿就通过生活中对“苦瓜”和“苹果”的比较,马上就理解了“想成苹果就更想吃了”,知道小刺猬想把菠萝留给爸爸妈妈吃的良苦用心了。
3、抛砖引玉,发展学生思维。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让幼儿不用想就能脱口回答出结果,这样就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也不能太难,让班上全体幼儿思考后还是没人能回答,这样就会让幼儿失去学习积极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比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收集信息,这样比直接问“图上有几只小猫”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然后再问学生:“图片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发展, 让学生思考图片上的情节的关联。
这样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办法的提问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活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办法又是在幼儿这个群体思考能力范围之内的,这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同化幼儿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幼儿对认知的结构进行补充完善,最终进一步完善幼儿知识结构。
幼儿语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幼儿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全体幼儿的身心特点,准备把握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设计能够全面发展幼儿的问题,确保能够体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全面发展幼儿整体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耀坚.张佳瑜.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探析;幼儿教育;2010.3.第467期
[2] 应彩云.孩子是天.我是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