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程少平
(黑龙江省医院·150036)
从纯中医角度将晕针分为虚证晕针和实证晕针,虚证晕针常为老、幼、妇、弱或过度疲劳、饥饿、大汗导致,机体处于气血虚弱状态,一时中气下陷,脑窍失养 ,以致晕针。实证晕针常为年轻力壮,气血充实者,但当时过度紧张或本身经络敏感者,此类人当前机体功能状态处于应激状态,机体有时不能承受这种剧烈的经脉震荡以致晕针。女性晕针比男性多见,可能与针感反应灵敏、刺激强度相应增强有关。
门诊患者采集静脉血,是门诊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晕针是护理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的发生不但影响患者的检查和治疗,而是导致二次损伤,(如跌倒等)据资料统计,晕针的发生率占就诊人数的0.39%~1.09%,晕针的发病急骤,病因较复杂,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统计我院门诊采血室2014年01月—12月共发生采血晕针42例,经积极对症处理均无严重并发症,总结如下。
42例晕针患者,男14例,女28例,年龄19~28岁。其中意识丧失或恍惚、瞬间昏倒者2例,为三期典型发作症状,其余患者为先兆期发作并直接进入恢复期。
精神紧张是发生晕针反应的主要诱因,祖国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与人体五脏生理功能及病理活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患者由于心理恐惧,情绪紧张使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使心脏的输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引起暂时性的广泛性的脑血流量下降而引发晕厥。采血不良情绪为晕针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空腹时间过长(大于15小时)、过度疲劳、体质虚弱、疼痛刺激,此时神经机能不稳定,机体处于应激状态,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诱发晕针。个别患者对血有恐惧症,见到血就条件反射引起晕厥。
天气闷热、气压过低、室内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环境,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情绪,可促使晕针的发生,环境好的晕针率远低于环境差的晕针率。
疼痛刺激主要为护理人员技术欠佳,反复穿刺,态度生硬,动作粗暴;患者对疼痛刺激的阈值不同,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有差异,老年患者的疼痛阈值高,因此较少发生晕针,20岁左右的青年女性易发生采血晕厥,此年龄段心理反应性较为敏感,对疼痛反应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穿刺时针头碰上神经而引起的剧烈的麻木或疼痛。当肌体和精神痛苦超过其所能承受时,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虚弱、头晕、出汗),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困难、窒息感、心悸)。
由于门诊抽血室病人数量多,流动性大,所以病人采血的体位往往是坐位,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脑部供血,容易导致晕针。
有的护士操作技术较差,反复多次穿刺,造成采血部位疼痛加剧,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晕针现象的发生。
护士的言行举止不当,当患者流露出紧张或恐惧等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或者用激烈的言行刺激患者,就会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出现晕针现象。
轻者,患者自述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立即原位休息,有缓解者可移到沙发椅坐卧,饮温开水或糖水及食物,待症状完全消失。发作期晕针者瞬间意识恍惚,脸色苍白,晕厥,四肢冰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应立即指压人中或合谷穴,抬到就近通风处予平卧,安慰患者不要紧张,饮温开水或糖水和食物,天冷时要注意保暖。数分钟后即可缓解。对老年人或有心脏病的患者,应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
(1)通过优良的护理行为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可有效地降低晕针发生率。采血前护士应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让患者有一个思想准备的过程,在操作中当发现患者精神紧张、表情痛苦时,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的回答患者的提问,利用视觉、听觉等转移患者思维,分散其注意力,对明显紧张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同时护士本身应做到动作规范、操作准确,采用无痛采血技术,如在进针时绷紧局部皮肤,轻抚穿刺点周围或按压无痛穴位等,在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因反复穿刺造成更深的恐惧心理,力争博取患者的信任,解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处于尽量放松状态。(2)体质因素对晕针程度也有重要影响,通过观察患者状态,特别对于看上去较虚弱的患者,询问是否有晕针史,了解其疲倦、劳累、饥饿程度等基本体质情况,对不适宜立即采血的应让其休息,采用平卧位采血,避免晕针的发生。 (3)虽然体位因素对晕针程度的影响最弱,但资料显示平卧位时几乎不会发生晕针,所以为了减轻晕针程度以及缩短晕针时间,在晕针处理时通常是对晕针患者首先使其处于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量,同时指压人中、合谷等穴位,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同时适当保暖,注意在处理过程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以免加重晕针程度。(4)和谐舒适的采血环境也能有效降低晕针的发生率。室内环境要整洁宽敞,空气流通,室温适宜,安装空调使室内冬暖夏凉,墙壁张贴采血相关说明,维护采血秩序,可使患者不安的情绪得以安抚,以平和的心态接受采血。(5)提高护士素养,加强服务态度和操作技术水平,动作轻柔,做到稳、准、快,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得到患者的肯定,解除其疑虑,加强与患者间的沟通,用温暖的语言安抚患者,能有效地降低晕针的发生。
晕针属于反射性心血管迷走性晕厥,常为一次性,与暂时脑部供血不足有关,患者精神紧张、空腹、穿刺等较强的刺激,均可导致自主神经协调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暂时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同时根据晕针患者不同症状表现可分为轻微、中度和重度晕针。一般的,轻微晕针时患者感觉心慌、头昏、眼花,持续1~3min可自行缓解;中度晕针除有上述反应外,还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意识恍惚、血压偏低等症状;重度晕针则可能出现瞬间心率减慢、脉搏细弱、不省人事。晕针发病急骤,原因也较复杂,护理对策为有效进行心理疏导,重视不良体质,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正确及时诊断和晕针后的处理,可避免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
[1]钟晓珊,谢泽娟.探讨体检人员在静脉采血过程中晕针的原因及护理[J].2013,03(上)
[2]熊柱凤.实用临床医学[J].临床静脉采血不良反应极其预防处理 2009,10(9)
[3]成昌盛,龚秀琴.护理学报[J].门诊患者采血晕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2011(6)18
[4]唐梦辉.当代护士[J].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中旬刊
[5]谢莲.基层医学论坛[J].门诊抽血化验晕针患者心理干预初探.2011,13
[6]张宝萍,赵长存.中国伤残医学[J].门诊静脉采血晕针的相关因素和护理.2008,(16)6
[7]程久琪,张帆.宁夏医科大学学报[J].门诊真空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20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