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态学上否认分经养胎理论

2015-03-21 06:52张银柱陈子杰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仲景太阴胎衣

张银柱 陈子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00029)

摘要:所谓分经是以经络主病与妊娠各月的病理规律相联系;所谓养胎,是指妊娠后用药物或饮食调养以养护胎儿,其中包涵祛病养胎与安胎以及胎教思想。最早提出分经养胎理论的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他在《金贵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二十》中写到:“妇人养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在这段话中,张仲景明确说明,怀孕七个月是太阴经养胎之时,太阴究竟是手太阴肺经还是足太阴脾经,书中未明确指出,不过,根据王叔和《脉经》所记载:“七月手太阴脉养”,由于王叔和所生活的年代与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很近,且王叔和曾整理过张仲景的遗著,所以这里的太阴当属手太阴。引发上述症状的病因病机张仲景归纳为“心气实。”由于心火过亢,克伐肺金,使肺的宣发肃降,布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所以出现上述症状。治疗方法是采用针刺劳宫及关元穴,泄心气之实,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布化水液的功能,小便微利则愈。在同一篇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药物养胎,用当归散来清化湿热,调理肝脾,可用于妊娠期出现血虚湿热不化之孕妇养胎;白术散用于脾虚寒湿停留孕妇养胎,可谓开了分经养胎的先河。

比张仲景稍晚一些的西晋医家王叔和在《脉经·卷九》中记载了十月妊娠分经养胎的顺序:“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三月手心主脉养,四月手少阳养,五月足太阴脉养,六月足阳明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八月手阳明脉养,九月足少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从排列来看,似乎是以阴阳表里的顺序来养胎的,如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分养一月、二月;手厥阴心主和手少阳三焦经分养三月、四月;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分养五月、六月;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分养七月、八月;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分养九月、十月。从数字的奇偶来看,奇数属阳,偶数属阴,这样的排列顺序养胎,也含有阴阳和谐、相济之意。从五脏与五行相配来看,肝胆属木,心主与三焦内含相火,脾胃属土,肺与大肠属金,肾与膀胱属水,这样排列养胎也含有五行相生之意。

在此基础上,随后的医家们开始从形态学上来探讨分经养胎的原理,如《济阴纲目》记载有徐之才论述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过程:“妊娠一月始胚,阴阳新合。二月始膏,阴阳踞经。三月始胞为定形。四月形体成,儿六腑顺成。五月能动,儿四肢皆成。六月筋骨立,儿口目皆成。七月毛发生,儿皮毛已成。八月脏腑具,儿九窍皆成。九月谷气入胃,二脉续缕皆成。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之气于丹田,故使关节人神具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妊娠每月各经所养胎儿的具体组织器官,进一步发展了张仲景、王叔和的分经养胎理论:“妊娠一月名始胎,是谓才正,足厥阴脉养。妊娠二月名始膏,是为胎始结,足少阳脉养。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心主脉养。妊娠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手少阳脉养。妊娠五月,始受火精,以成其气,足太阴脉养。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阳明脉养。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成其骨,手太阴脉养。妊娠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手阳明脉养。妊娠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节,莫不毕备,足少阴脉养。妊娠十月五脏俱备,六腑齐通,纳天地之气于丹田,故使关节人神皆备,但侔时而生2。”此后医家尊其学说而加以临床发挥,如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根据分经养胎学说,创立了23首养胎方剂及妊娠各月针灸禁忌;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侯上》,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二中“妊娠随月数服药及将息法第一”等均有运用分经养胎法进行妊娠调养和疾病治疗的论述。

王清任作为后来医家,明确反对分经养胎学说,认为其学说是无稽之谈,他在《医林改错·怀胎说》中写道:“古人论胎在子宫,分经轮养:一月肝经养,二月胆经养,三月心经养,四月三焦养,五月脾经养,六月胃经养,七月肺经养,八月大肠养,九月肾经养。若依其论,胎至两月,自当肝经交代,胆经接班,此论实在无情无理。”王清任否认了各经经气分别滋养胎儿各组织器官的说法,认为胎儿在母腹中,全赖母血来滋养:“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可了,何必图取虚名,故作欺人之论。”并对自古以来认为胎儿通过口腔吮含脐带以吸取母亲营养的理论,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开始并无完整形体方面予以了否认:“又如子啼门云:儿在母腹,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请问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批评了古代学者仅凭想象而没有实际观察的学风:“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访问收生婆,访问的确再下笔,断不致遗笑后人。”关于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王清任在书中也有详尽的记述:“岂知结胎一月之内,并无胎衣。一月后,两月内,始生胎衣。胎衣既成。儿体已定。胎衣分两段,一段厚,是双层,其内盛血;一段薄,是单层,其内存胎。厚薄之间,夹缝中长一管,名曰脐带,下连儿脐。母血入胎衣内盛血处,转入脐带,长脏腑肢体,周身齐长,并非先长某脏,后长某腑。”并描述了不同孕期胎儿流产后的外形变化以资证明:“一月小产者,并无胎衣;两月小产者,有胎衣,形如秤锤,上小下大,不过三指长短;三月小产者,耳目口鼻俱备,惟手足有拳不分指;至足月临产时,儿蹬破胎衣,头转向下而生,胎衣随胎而下,胎衣上之血,随胎衣而下,此其长也3。”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受精后7-10天,受精卵便在子宫内膜着床,并从母体中吸收养分,开始发育。胚胎的大小在怀孕第三周后期长约0.5-1cm,体重不及1g,但肉眼已经能看出其外形。外表上,胚胎尚无法明显地区分头部和身体,并且长有鳃弓和尾巴,和其他动物的胚胎发育并无两样。而此时原始的胎盘开始成形,胎膜亦与此时形成。怀孕满8周时,胚胎身长约2.5cm,体重约4g,心、胃、肠、肝等内脏及脑部开始分化,手、足、眼、口、耳等器官已形成,这时已越来越接近人的形体,但仍是小身大头。绒毛膜更发达,胎盘形成,脐带出现,母体与胎儿的联系非常密切。怀孕三个月时,胎儿身长已达4-9cm,体重20g左右。身体的形态已齐备,手足伸开了,手指也分开了。皮肤尚无体毛,是光滑体。因象玻璃那样透明,故可清晰地看到血管和内脏,性器官也可辨认出是男是女了。从以上研究结果与《医林改错》所记载来看,王清任所论述的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状况与现代研究基本相同,表明王清任当时的研究是建立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之上的。

[1]湖北中医学院金贵要略释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63,9: 209

[2]清.武之望.济阴纲目[M].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67

[3]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怀胎说[M].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5,3,61

猜你喜欢
张仲景太阴胎衣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奶牛胎衣不下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探讨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医圣”张仲景临证之我见
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