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欣 宣丽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1)
针刺疗法产生的时间是“砭石”应用以后,“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制的石针,其后出现了骨针、竹针、金属针等,尤其是人类发明了炼金术后,金属针具的产生大大地推动了刺法的发展。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温热的治疗作用,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灸法。
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但现多数人对针灸疗法的适应症认识不深,多百般求医无果后,才开始咨询针灸是否有疗效。故笔者将近五年针灸疗法治疗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及突出的疾病概况如下。
针灸取穴主要遵循祛邪通络、扶正祛邪的原则,治疗面
瘫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选取穴位分别为风池、翳风;患侧阳白透鱼腰、下关、翳风、牵正、四白、太阳、迎香、头维、人中、夹承浆;丝竹空、迎香、鱼腰、人中、地仓、承浆、阳白等。田小瑞[1]采用此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对于常规西药药物治疗有显著优越性。曾沛金[2]等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采用单纯针灸治疗(取患者的外关、合谷、风池、鱼腰、阳白、太阳、地仓、颊车、丝竹空、颧骼、翳风等穴位)与针灸综合疗法治疗:为患者取体针治疗、眼针治疗(取患者肺区和上焦区以上均为患侧,留针10min)、皮肤针疗和刺络拔罐,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与98.33%。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基础,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微针体系,李黄彤[3]等运用此法,予薄氏腹针疗法[4]进行治疗。取穴:中脘、上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双)、外陵,并辩证加减用穴,有效率明显优于口服舒乐安定的对照组。
针灸取穴主要遵循调和营卫的原则,郭伟[5]等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华佗夹脊、足三里、照海、申脉穴位进行治疗。结果表明针灸治疗通过改善营卫两气的运行状态,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达到治疗失眠目的,且疗效优于口服安定片治疗。黄琳娜[6]等选取陕西头皮针伏像头、伏脏上焦、思维、信号、记忆等穴治疗失眠,疗效明显优于口服舒乐安定组。
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针灸以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后再刺灸患侧。宋占德[7]等急性期用捻转泻法,手法运针10~15min;恢复期用补法,手法运针20~30min,并在针刺穴位上艾灸。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休息3d,继续治疗,总有效率达95.48%。王维明[8]使用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并辨证加减取穴,总有效率达83.33%。
熊峻[9]等对头痛患者辨证分型(肝肾阴虚、风热头痛、血虚头痛、风寒头痛、气虚头痛、风湿头痛、痰厥头痛、风火头痛)后予针灸治疗,结果表明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明显,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针灸取穴主要遵循活血通经的原则。于学平[10]等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穴:取双侧颈椎棘突下旁开1寸及0.5寸的夹脊穴(C5~C7)。配穴:百会、风池(双侧)、外关(双侧)、合谷(双侧)。结果表明针刺颈椎棘突旁1寸与0.5寸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均具有明显疗效,且针刺椎旁1寸夹脊穴效果更佳。
针灸取穴主要遵循通经活血、祛风止痛的原则。吕秋燕[11]等用针灸治疗肩周炎,主穴是肩前、肩贞、阿是穴,健侧肾关。肩后痛者配患侧后溪,肩前痛者配患侧三间,肩外侧痛者配患侧中渚。每次治疗为30min,一般1个疗程为10次,每天治疗一次。有效率明显高于使用多源频谱治疗机的对照组。
针灸取穴主要遵循活血通经的原则。姚岚[12]用两组穴位,一组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血海、梁丘、三阴交、灸神阙,另一组取腰背部夹脊穴,配合电针双侧肾俞、大肠俞、次髎。两组穴位隔天交替使用,10d为1疗程。治疗1疗程、2疗程后有效率分别为95%与100%。
针刺的主要作用是通调冲任、理气和血,配合艾灸温经散寒、调达冲任,则月事调和。顾忠平[13]取地机、气海、关元穴治疗此病。地机穴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将长2cm的艾条点燃插在针柄上,下面放上纸片,以免烫伤皮肤,15min换1壮艾条,共灸2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气海、关元用平补平泻法,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得气,共留针30min。治疗结果显示温针灸地机穴治疗月经不调疗效明显优于口服枸橼酸氯米芬组。
针灸取穴实证遵循行气散寒、痛经止痛;虚证遵循调补气血、温养冲任的原则。张原本[14]等以体针为主,配合艾灸治疗痛经。取穴关元、三阴交(双)。在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口服止痛药物对照组。方芳[15]称“痛经,可以试试隔盐灸。”隔盐灸将盐铺于肚脐并放上艾柱熏灸,有温阳补虚的功效,最普遍的用法是治疗痛经,见效快,疗效显著。
此外,针灸治疗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呃逆、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盆腔炎、痤疮、黄褐斑等亦有明显疗效。
针灸是中国传统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若配合中药、推拿、康复治疗等则疗效更佳。
[1] 田小瑞.周围性面瘫60例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12:21-22.
[2] 曾沛金,黎高林.针灸综合疗法治疗12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33-34.
[3] 李黄彤,黄泳.薄氏腹针治疗慢性失眠症6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4):558-559.
[4]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48.
[5] 郭伟,陈志强,戴荣水,阙秀琴,谢建谋,袁世伟,张润荣,王东明,吴科斌,温耀辉.调和营卫针刺法治疗失眠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30:114-115.
[6] 黄琳娜,安军明,董虹凌,董联合,张晶.头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J].2011,30(9):596-597.
[7] 宋占德,李满荣,金淑兰.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33例[J].现代医药卫生,2012,20:3165-3166.
[8] 王维明.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04:35-36.
[9] 熊峻,黄石龙,刘裕俸.中医针灸治疗头痛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3:65-67.
[10] 于学平,刘晓莹,张鑫.针刺颈椎棘突旁1寸与0.5寸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11:11-13.
[11] 吕秋燕,屈晓明.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05:154-155.
[12] 姚岚.针灸调补脾胃法治疗骨质疏松腰痛症4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10:61.
[13] 顾忠平.温针灸地机穴治疗月经不调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09:662-663.
[14] 张原本,田宝元,于明丽.针灸治疗痛经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273-275.
[15]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闫坤.痛经试试隔盐灸[N].健康时报,2014-06-1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