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蜂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政校行企社资源,释放办学活力,成为高职院校抢抓发展机遇的必然举措。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比建国初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计划经济思维的延续,使我国高职院校长时间困在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思想藩篱之中,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活力。这种缺乏活力的状态使高职院校表现出了以下三个不足: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任务,这个任务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是相适应的,也是市场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个人长远发展受限制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有高职教育的部分人才培养方案已经陈旧,未能实现根据市场的需求实时更新。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足,实训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或者实践教学内容肤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落后于市场需求,成为了阻碍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
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优质人力资源,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了教育职能而弱化了科研职能。甚至“在高职示范校建设中,曾一度偏重于强调“产”与“学”,强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而回避“研”。轻视科研的思想使得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又因为缺乏相应的成果转化机制,师生的科研成果往往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削弱了师生的科研积极性。创新意识的缺乏、创新能力的弱化,导致高职教育离市场的距离愈远,陷入了恶性循环。
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缺乏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再是教育资源唯一聚集地,大量教育资源掌握在企业、科研院所、民间教育机构等组织者手中,这些资源现在并没有充分应用于高职的教育教学,导致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企业、社区,有大量群众希望通过职后教育学习知识,提高职业发展竞争力。高职院校作为传授职业技能的专业机构,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却未能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第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在校生数越来越多,共享学校教育资源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仅靠学校提供师资、设备和教学场地,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所难免。如果没有丰富职教教育资源和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教育质量将得不到保障,人才质量下降,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近年来,国家相当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中央领导同志在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新时期改革办学体制,充分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进一步对当前职业教育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任务和要求。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相关政策的颁布指明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进行了顶层规划,为职业教育带来了高速发展的契机。
在国际上,当经济结构深入调整,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世界各国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作为应对危机、促进就业、迎接新技术革命的重要举措。在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变化迅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首先,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经过长期积累、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发展进人‘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一时期内,我国必须把职业教育作为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转化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在面临跨越式成长机遇的同时,又将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等方式提高教育水平,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肩负着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任务,既是解决经济发展难题的利器,也是破解就业难题、改善民生的法宝。我国现在是人力资源大国,还未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他们的生存发展不但关系的经济增长,还关系着社会公平与人民生活。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将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一批推动传统工业创新、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他们的人生都有出彩机会,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教育成为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作为知识资源库,其面向社会的职后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内容,也是构成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对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积累了多年的教育经验,已经具备了发展改革的良好基础。同时,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得社会各界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呼声不断高涨,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尤其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高职院校,以期在学校得到更多的发展资源。值此机遇之期,高职院校转变以往固步自封的思维模式,创新办学机制,挖掘自身优势资源,是建设现代化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机制是为了打破当前高职教育较为封闭的状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利用社会丰富的职教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师资、设备和教学场地,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拉近学校与市场的距离,使学校与市场变化同步,甚至超前于市场的变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在于对外开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管理过程。要使掌握着资源的企业真正融入高职教育中,就必须将他们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技术、需求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让企业的相关人员不仅成为教师,也成为教学管理者以及教育评价者。二是放开部分学校资源的使用权。学校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是公益性的。而其他的社会组织性质多样,目的各有不同。不同目的组织之间的合作离不开资源的交换和利益的共生。为了吸引其他的组织与学校进行合作,学校可以让渡技术人才、场地、设备等部分资源。三是开放思维,拓宽视野,接纳多种社会团体,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在各行各业各类形态组织群体百花齐放的今天,教育资源以显性或隐形的形式存在同类型或非同类型学校、政府主导和民间研究机构、企业。学校应开放思维,根据不同组织的利益诉求,寻找与不同类型团体的合作基础和合作方式,面向全社会挖掘资源,利用资源。
紧贴市场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因而如何紧贴市场成为了高职院校改革的关键问题。以往高职院校关于市场的信息基本来源于企业、政府等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当学校与其他组织组织机构沟通不畅时,学校就失去了信息渠道,就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脚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校需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形成一套优质资源输出机制,使其部分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核心竞争力,使办学主体更能适合市场需求。
为形成优质资源输出机制,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利用学校已有的专业优势,通过产学研销一体化的途径,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试点。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以多元主体的形式构建其优质资源输出;第二,建立较为完善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治理结构,减少学校行政管理对实体经营的干预,依照市场化、股份制原则进行管理,构建起优质资源输出的运行机制;第三,实现对收益的合理分配,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反哺教育教学的机制。依托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立的二级学院、培训中心、研究所等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所获得的收益,根据投资额度进行利益分配。学校的收益主要应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培育和引进优质师资,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最终达到以教育优势占领市场,又以市场资源提升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
当今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建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灵活的管理体制,以达到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区的良好互动,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的目的。
为实现市场信息的通达性及管理的灵活性,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行业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形成多主体共管的机制。近年,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上进行了探索,现已初具成效。首先,学校建立了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导,吸纳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学校、相关行业、企业为理事单位,政校行企共同组成的合作办学理事会。理事会在政策推动、资源整合、规划指导、经费筹措、基础建设等方面主要发挥决策、咨询、协调、监督和推动作用;其次,在校合作办学理事会的领导下,以院系为基础,分别在学校计算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商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环境与生化工程学院等7个院系设立了合作办学管委会。其职能是:统筹专业发展和建设总体规划,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引入考核和激励机制,推动校企合作良好运行;再次,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以专业(群)为依托,建立了校企联合的专业共建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专业所在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和学院分管教学副主任负责人担任,行业企业专家及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委员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以及教育管理。
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区五元协同参与为机制,搭建政校行企社联动平台,是实现高职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学校发展与区域服务功能对接的有效途径。
搭建政校行企社会联动平台,首先要搭建资源与信息流转中心。中心在政府的监督与行业的指导下,发布职业信息与市场需求信息,打通公有制形式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沟通渠道,汇聚政校行企社各方资源。在平台上以学校资源为轴心,整合社会其他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其次,形成政府主导监督、行业参与评估、校企为执行主体的合作机制。政府作为社会中各类资源的掌控者、分配者,社会各主体的协调者和管理者,应通过资源的调配上给予校、行、企、社支持,激发各方合作积极性。同时,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合作行为,构建良好平台运行环境;再次,企业、学校应着力探索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下的合作机制,找到目标关联点,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府的监管下,以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手段构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第四,满足社区继续教育需求,强化社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依托自身信息技术优势以武汉终身学习网为服务窗口,向武汉市民推出涵盖职业资格培训、学历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颇受欢迎的文化产品,截止2014年9月,网站点击量达到了354383人次。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民对于学习的需求非常旺盛。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其设施、师资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培训服务正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