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会解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015-03-20 14:34:50肖志明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工会心理健康

肖志明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理工学院 广西南宁 530023)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25至40岁)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抑郁、自杀、因病英年早逝等,这些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把心理问题列为其根本的诱因之一。这反映了高校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现实问题。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前途和发展,同时还关系着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高校工会作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群众组织,应在关注青年教师心理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创建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在缓解压力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

1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1 经济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福利待遇虽有所提高,但对比外资企业、其他国有单位和企业的从业人员来说,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青年教师由于工作年限短、岗位等级低、科研项目少等原因,工资收入较微薄。青年教师的刚性支出较多,普遍面临着买房结婚、生养儿女、抚养老人、日常交际等多方面的生活花销。同时,青年教师的职称普遍偏低,高校中浓重的“以职称轮英雄”的政策与氛围,使他们不得不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来进行论文发表、科研活动、职称晋升等。繁重的经济负担致使很多青年教师家庭处于“月光”状态,甚至入不敷出,还有的需要老人贴补,成为时下流行的“啃老”一族。高校青年教师普遍认为,与其他职业人群相比,自己的收入和学识、自身素质、工作付出完全不匹配,学历高人一等,收入却低人一等。巨大的经济压力使青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了信心,意志消沉,悲观失望,许多高校青年教师辞职意愿强烈,心理不平衡,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原本预期的生活品质和丰富的生活方式无法实现,难免让青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

1.2 学习压力

众所周知,在高等学校的环境与氛围中,“学历”一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赢得领导、同事、同行的认可,尽快树立自己的学术威望;或者为了达到任职条件,站稳高校的讲台,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学历,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我。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青年教师不是在攻读博士学位,就是在出国留学、或在博士后流动站深造,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若短时间内无法获得必须的学历学位或出国深造经历,青年教师难免会感觉在校内与同行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具体表现为情绪失控、失眠、脾气暴躁、压抑等,同时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未来过分担忧,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1.3 科研压力

近年来,很多高校特别是“985”、“211”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纷纷加大对科研活动资金与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直接和提拔任用、晋升职称、奖励惩罚、年终考核挂钩。万事开头难,对于刚入校任教的青年教师来说,没有一定的科研经历、职称和学历,根本无法申报到级别较高的科研项目,没有科研项目就没有充足的经费,就无法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就更难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面世,今后的科研申报会更困难,如此反复陷入恶性循环的窘境。

《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非常大,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报告还指出,受访者的压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科研任务重、教学任务多和经济收入少,这其中,“科研任务是最大压力源”。巨大的压力使青年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搞科研,久而久之逐渐出现对身边事物不闻不问、对参与业余活动缺乏兴趣、对他人缺乏体贴和关爱、没有幽默感、偏执易怒等心理问题。

1.4 人际关系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刚从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缺乏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往往与学校领导、中老年教师、其他青年教师以及学生之间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不和谐。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担心自己在学识的渊博程度上难以达到当代大学生的要求,难以树立良好的高校教师形象;不知道怎么与高校中的学术不端、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划清界限;在做人基本原则与人情世故面前,在行政命令与学术自由面前,往往不知所措,迷失自我。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青年教师的心里空间、生活空间、交往空间、大大缩小,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及为不利的影响。

1.5 家庭与情感方面的压力

青年教师在情感方面面临着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这其中包括有情感的纠葛;有家庭复杂关系的处理,比如如何处理夫妻双方家庭的关系、婆媳关系等;有生育带来的压力;有养育儿女带来的压力;有从自由快乐的单身生活向枯燥乏味的家庭生活转变的压力。诸多的经济、学习、科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从而加剧了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

另外,在枯燥乏味的脑力劳动中,高校青年教师非常渴望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并期待得到关爱和关怀。但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自己不得不独自孤军奋斗,因此孤独感难以避免。高强度、长时间、单一性的工作使青年教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极端时甚至只关心和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这种心理问题表现为接人待物缺乏起码的热情,更愿意独来独往,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甚至缺少爱心和奉献精神。

1.6 社会压力

社会对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修养情操、无私奉献等方面都赋予了很高的职业期望,这从“老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等形容教育和老师的语句中可见一斑。在人们羡慕的眼中,作为青年教师,感到自豪的同时,更深感到肩上的重任和压力。

为满足社会对教师和师德师风的期望,青年教师表现为行为统一规范,严肃刻板,追求权威,注重细节,听从指挥,严格约束自己,做事谨慎小心。加上近几年媒体高度关注师德师风问题,不断涌现出的关于高校和教师的负面报道,虽然只占少数,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问题不断被放大,使本来就压力很大的青年教师更加如临大敌,谨言慎行。这表现为青年教师自我封闭,不善交流,遭遇伤害和不满时容易出现自责或暴怒的心理问题。

2 高校工会解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除应从高校党委、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教师个体三方面着手外,高校工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事关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属于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之一,解决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工会的本职工作,也是工会工作的新课题。

2.1 发挥高校工会职能,维护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

高校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群众说话办事。工会可以通过完善矛盾调解机制、畅通诉求表达,听取青年教工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及时向校党组织反映青年教师的意愿和要求,密切沟通校领导与青年教师的联系,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拥有健康的心理创造有利条件。

工会要注意权衡学校整体利益与教职工身心利益之间的关系,配合人事部门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各业务之间的隶属关系等。必要时要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青年教师的合法利益,保证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让青年教师有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投入到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2.2 与各部门积极联合,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工会应积极与各部门联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在教学楼一角建立“青年教师之家”园地,用赏心悦目的植物装扮环境,在显眼位置贴上每位青年教师成长的照片,如参与集体活动时的照片或笑脸照片,通过这些举措创建有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考虑青年教师授课任务重、无住房或住得远的特点,在教学楼一隅开辟休憩室和茶房,对于偶患小病、怀孕、中午无午休场所的教师来说,一杯热腾腾的茶水、短暂的课间休息或午睡,足可以让青年教师感到满足和关怀。

工会还要促进学校完善制度,建立“软”环境。在每年召开的教代会上,学校重要决策的出台都要先听取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意见,经全体讨论后表决产生。在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中,青年教师的内心烦恼与不快得到释放与倾诉,客观上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2.3 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政策环境

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但工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尽可能地营造愉悦、宽松的工作环境,为青年教师争取更好的政策环境,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使教师真正成为受人羡慕,受人敬仰的职业人群。高校在制定改革政策和措施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和采纳青年教师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要考虑大部分青年教师的现实情况和承受能力,特别在评优奖励、职称晋升上,不能用科研成果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一定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综合的评价标准,评价的过程也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在分配制度上,特别在科研资源分配上,尽量向青年教师倾斜,例如可以考虑用工会专项经费,或通过资金募集,成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支持青年教师结合专业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工会还应该时刻关注青年教师在各方面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导向,对青年教师体现关怀,给青年教师以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

2.4 增强青年教师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高校工会要利用优势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教育青年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具备有一定的心理保健常识和抗压的意识,要认识到只有依靠自身的调节和维护,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障,一切外部的帮助都只是辅助的和间接的,哪怕是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所做的也只能是引导、教人自救的方法。

高校工会应整合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在学校网站开辟在线心理健康栏目,并开通心理危机咨询专线,聘请心理医生、专家实时或非实时地解答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高校工会还应定期在校内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增强青年教师心理保健意识;开设心理健康放松室,建立心理慰问关怀的长效机制,时刻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积极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广青年教职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5 整合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做好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工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在起步阶段,工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先借助校内的学生心理咨询队伍,以及校外专业机构中的专业人员;其二,从长远的观点看,工会必须培养和培训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此,工会系统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给予系统完整的专业培训,实现工会干部由外行向内行的转变;其三,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探讨工会系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其四,成立教职工心理健康协会,实现教师在心理领域的自助助人。其五,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建立教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3 结语

总之,高校工会要在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各种制度改革、凸显人文关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形成健康良好的校园氛围,创造一个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校园环境,让青年教师们拥有一个健康强大的内心世界,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宏伟事业中去。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工会心理健康
数读·工会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3:58
数读·工会
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7-16 05:55:06
数读·工会
工会博览(2022年14期)2022-07-16 05:49:3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18
工会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