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明 任军豪 吕 恺
(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01642)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近年来国家特殊培养的具有实践能力、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等特点的专业教育性人才,是未来的准教师,是教育界的新鲜血脉[1]。
地理全日制教育硕士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对高学历、高素质地理教育师资的需要,培养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并具有一定地理教育基础的专业研究人才:是未来初高中地理教育的准教师,是本着以实践化、理论化、国际化为主的原则进行培养。课程设置包括地理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教法指导,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地理活动课程研究,教育见习等。硕士学位论文成为检验学科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必要环节。文章试图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揭示我国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整体状况,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本文选择CNKI数据库为统计对象,研究的主题是“十年地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因此文献检索词初步设定为“博硕论文”,篇名为“地理”,并且学科专业名称为“学科教学”,时间为2003—2012年,共664篇,时间分布见表1。
表1 近十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篇数分布
近十年来,我国地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地理教育硕士人数不断增多。为了分析十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笔者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类统计。试图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我国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整体状况及其研究的走势,促进地理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
为了了解最近十年中的研究侧重点,探求地理教育的研究方向,我们按照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对统计文献进行归类划分,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近十年来我国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分布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因素,包括地理教学的知识目标、智能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地理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知识的积累,地理课程应该将地理学回归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文章统计的相关文献中关于地理教学目标的学位论文有23篇,主要包含美育、环境教育、灾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方面。其中,关于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研究最多,一共10篇,接近总数的1/2,主要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新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2],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将环境教育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出环境教育要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目标。对学生来说,在地理学科教育中进行环保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的目的[3]。刘娜娜就高一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点进行逐章逐节的分析,提出了活动建议[4]。张静提出将发展伦理观的思想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建构起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和价值观,树立牢固而协调的人地关系思想[5]。
地理教学方法一直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点,它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地理教学革新方法等。统计表明,在全部664篇文章中基于地理教学方法研究的文章一共有337篇,所占的比例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37篇研究的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而从细节上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十年来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变化、地图教学方法的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农村地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上。
2.3.1 地图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地图法一直都是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李妮提出高中地理有效的地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以及高中地理有效的地图教学的评价方法[6]。韩建梅提出了以任务驱动型、问题探究型等五种地图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法改进方案以及针对学生而言的四种学习方法的改进对策[7]。卢岩提出通过地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8]。
2.3.2 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位论文对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方法的重视程度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农村地理教育研究成为学位论文选题的一个热点,比如《成功教育法在乡村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农村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等等,但风光的背后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农村中学成功教育法理论研究的大背景下,有关地理教学中成功教法育的应用几乎没有。
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成功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通过学习成功教育法能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如何将成功教育与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完美融合就成了我们今后亟需研究的重点[9]。唐雪涓提出了农村地理教师有效教学的方法:(1) 完善知识结构;(2) 推广有效学习;(3) 提倡有效教法[10]。李银伟提出培养农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七项策略[11]。
2.3.3 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方法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研究的方向逐渐更加注重到学习的主体学生上。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获得高分为唯一目的的教育方式。研究学生的文章有《地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探索》、《全脑模型的地理互助合作小组学习方式的研究》、《高中生地图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研究》。徐君提出了基于地理学习需要、基于地理认知、基于情感和基于个体差异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方法[12]。张晓辉提出了强化创新思维的新视角、通过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加强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陈燕针对五种不同的地理实践能力,探讨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14]。
地理教材的研究对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年来地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中关于地理课程教材的论文83篇,主要集中在对地域和版本差异、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和校本课程的研究上,其中有关乡土地理课程教材的论文最多,共有27篇。
2.4.1 乡土地理
地理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教育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是新一轮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课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15]。因此我们提出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设计运用时,在不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感悟地理过程与掌握地理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不同区域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16]。邓伟军提出了乡土地理教材编写类型和编写原则,并编写了《山水惠州》。[17]
2.4.2 地理校本课程
韩沈宁提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学校地理教师为主导决策者,学生、课程专家、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地理学习发展需要的全部有关地理学科的课程开发活动[18]。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19]。
近十年来地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中关于地理教学媒体的论文97篇,主要集中在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上。
王丹妮提出在使用GoogleEarth的同时应该注意教师和学生对其的接受程度以及应用GoogleEarth所达到的学习效果[20]。钟凤华提出了如何有效地利用GoogleApps建立协作式地理资源平台的几条策略:(1)正确理解地理资源及其在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作用;(2) 探索与信息技术新应用方式同步的课程资源建设新途径;(3) 运用课程资源支撑自主探索与协作学习[21]。刘忠林分析论证了地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可能对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产生的影响[22]。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地理教学评价,可以把握地理教学的现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地理教学的反馈信息,根据这种反馈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做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学习对策,促使地理教学按照正确的方向有序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地理教师授课评价和学习质量评价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近十年来地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中关于地理教学评价被统计的论文比较少,只有83篇。地理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地理教师授课评价和学习质量评价两个方面,它研究的总体特点是以对学生学业成绩考评为主要方式,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理考试的内容、试题形式以及应考对策。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之外,范敏捷设计了非纸笔测试的方式,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达成,关注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非纸笔测试的激励性功能,注重通过非纸笔测试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23]。郭凯星探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评价[24]。夏海花分析了地理奥林匹克竞赛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25]。
地理教师的素质是地理教育职责对地理教师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近十年来地理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中关于地理教学评价被统计的论文有27篇。
陈莹艳提出了初任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坚定职业信念、完善知识系统、锻炼教学能力、适时教学反思、强化研究意识、勤于请教名师[26]。刘晓光提出了高级教师发展模式、合作发展模式(导师支持小组和同伴合作计划)和自我发展模式(反思式教案和自我听课)[27]。焦娜提出消除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28]。
近十年我国地理教育硕士队伍迅速壮大,地理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体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地理教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除了乡土地理教材之外,对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内容分析和教材的对比上、教材内容在结构、选材上的变化都是地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是,对地理课程的具体实施研究较少。尤其是地理课程实施中的课时安排、授课顺序一直以来都是由国家制定,因此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缺乏,在10年的统计文献中没有发现一篇相关的论文。这反映了地理教育硕士在这方面的研究意识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一般侧重于教法的研究,相对而言,对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偏少,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者和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
近十年地理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对评价体系的研究很少,而地理教育评价研究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教育评价体系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使得地理教学仍然以应付高考为目标,很多教学内容形同虚设,在课堂教学中被忽略掉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此外,目前的论文只是单纯的分析学生的学习评价,却忽略了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
统计发现,研究中学地理教师素质的文章比较少。地理教师是地理课程实施者,通过地理教师的解释和实施,地理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地理教育改革的成败。没有一批具有高水平素质的地理教师,就没有地理教育的成功。
地理教学实施课时安排、授课顺序是地理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分析教材,研究课时安排,找出最优的授课顺序。使地理教学课时安排、授课顺序的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是未来一段间应该重点研究的方向。
目前,有关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较多,但一般侧重于教法的研究,而学法的研究较少。随着现代教学思想的发展,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特别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和能力发展的要求使得对学生学法的要求更高。因此,加强对学习法的研究是今后地理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而研究地理学习方法必须正确地认识学生地理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但大多数情况下只停留在将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运用到地理教育研究中,而不是从实验事实着手研究学生学习动力的心理,所以要加大对地理学习心理的实验研究力度。
统计显示,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一般都局限在学习评价研究上,而忽略了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中学还停留在以教师的教学成绩为主要评价手段的评价机制上,而教师的教学成绩是与其经济利益挂钩的,这就导致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又走向应试评价。因此,必须保证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评价两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过程的主要要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地理教师素质的研究,直接体现了地理教育研究的研究状况。目前在地理教师素质的研究方面虽然也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水平还不够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