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树群
(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 广西宜州 546300)
毛南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近60%的人口集中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分龙节又称庙节,起源于毛南族原始崇拜仪式,主要流行于环江上南、下南等地,是毛南族历史最悠久、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毛南族分龙节在每年夏至之后第一个辰日前后举行,时间一般为三天,按内容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天的“庙祭”,内容是跳傩舞、椎牛敬神、娱神;第二阶段是“家祭”,主要拜祭毛南族先祖[2]。庙祭时,毛南人以村为单位,在三界庙椎牛祭祀三界公。主持祭祀仪式的师公面戴象征神祇的傩面具,念唱神歌,配合傩乐,跳起傩舞,以舞祈神、娱神,祈雨祈福[3]。庙祭活动中,除椎牛祭神外,还有“同顶”、“同填”、“同拼”和歌圩等大众娱乐活动。分龙节第三天,各村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家祭活动。人们将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粘在柳枝或竹枝上,名为“丰收树”,象征果实累累。各家以牛肉、五色糯米饭、丰收树,及青叶包裹若干禾苗,供奉祖先、三界公,祈求家宅平安。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走亲访友。未婚青年男女,在歌圩以歌传情,寻找意中人;找到意中人后互送花竹帽、绣鞋等定情物。
毛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由于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关于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文献记录十分匮乏,因此毛南族的传统民俗就成为了解、认识毛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分龙节几乎吸纳了毛南族所有重要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歌舞、戏剧、雕刻、美术等,融合了毛南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传统艺术、生活习俗,从形式到内容呈现出强烈的地域、民族个性,反映出与其他民族、地区在艺术观念、审美意识上的巨大差异,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分龙节的体验与了解,能够让人们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古老历史、文化信息,有助于我们更真切、全面地认识毛南族的历史与文化。
分龙节是一种文化空间,它包含了神秘的傩祭仪式、古朴的傩戏傩舞、欢快机智的山歌、精巧的传统手工等文化事象,反映了毛南族古老历史,神秘、独特的文化、艺术,能够满足人们广闻增知,感受多元文化,求新求异,愉悦身心的心理需求。作为旅游吸引物,能够吸引游客前来感受、领略毛南族神秘、独特的文化;同时,环江县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分龙节又只流行于环江县,故分龙节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政府和民间对分龙节有意识、成规模地旅游开发,始于2009至2010年。环江县提出依托环江毛南民俗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特色生态旅游业[4]。以节庆旅游营销为抓手,着力打造毛南族分龙节旅游品牌,取得了一定成效。得益于分龙节的拉动,环江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数量、旅游收入逐年增长。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环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增长极。
县政府引入节庆、会展旅游的理念,策划、组织分龙节旅游节庆,通过对分龙节的旅游开发,增加环江旅游的文化内涵,扩大分龙节的知名度。从2009年起每年举办“中国·毛南族分龙节”,至今已经举办了六届。节日活动除民俗仪式(纳牛仪式、傩戏、傩舞等)、龙舟赛、万人狂欢会、毛南特色美食宴、山歌会民俗外,还包括产业项目推介会、旅游景点宣传推介、商品展销会等商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到环江旅游。活动期间,政府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西日报、河池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参加分龙节活动并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河池市电视台全程录播分龙节开幕式。经过几年的坚持,分龙节的对外知名度不断扩大,在区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成为环江旅游的主要品牌,搭起了展示、宣传、推销环江旅游、稳固有效的平台。2010年,环江毛南族分龙节被自治区评为广西十大民族节庆。
为改善环江旅游环境,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共景点、城市绿化美化、旅游景点基础设施的建设。
2011年,县政府先后投资7200万元进行华山生态园、牛角寨瀑布群、中洲河漂流、陈双“毛南族新村”和“苗瑶新村”等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加大对市容的绿化、美化、整治,当年荣获自治区第七届市容“南珠杯”竞赛特等奖。
2012年,县政府筹集资金4500多万元建成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景点。2013年,完成屯级道路建设75条,完成通村水泥路改建工程35项146.46公里,全县通水泥路村达122个,占82.4%[5]。
通过对公共景点、城市市容、景点基础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环江旅游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增强了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环江县对分龙节及相关传统文化进行融入旅游项目设计之中,在分龙节上推出一批毛南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丰富了分龙节旅游的内涵,增强了分龙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如文化工作者根据“三界公是毛南人饲养菜牛的始祖”、“三界公爱吃菜牛肉”等民间传说,结合环江传统盛产香牛、香猪的优势,深入挖掘分龙节的“菜牛文化”元素,开发出“千人香牛宴”、“五香特色食品展”等旅游项目。通过这些旅游项目让游客了解毛南族的历史、文化。
县政府对分龙节的“傩面文化”进行提炼、放大,联合广西艺术学院创作高度达十余米巨型石雕傩面,矗立于“中国·毛南族分龙节”主会场——文化广场,通过巨型傩面的视觉震撼,使游客充分领略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工作者挖掘毛南族“放鸟节”、“添粮补寿”等民俗文化,开发出“放幸福鸟”、“撒祝寿米”、“纳庭”、“挂丰收树”等民俗表演项目。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对分龙节的山歌、傩舞、傩戏等歌舞文化进行了提炼和艺术加工,结合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先后创作出《芭音魂》、《柳郎咧》、《顶卡花》等现代毛南族特色歌舞、戏剧节目,在分龙节旅游时通过舞台进行展示。这些根植民间的艺术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舞台艺术,使游客在获得视听享受的同时,又充分领略了毛南族精美、富有个性的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
目前,环江县虽然提出了以民族风情、自然生态为特色,打造环江旅游品牌的发展目标,但对县域文化、自然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整体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开发规划。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分龙节的旅游开发统筹安排、资源整合,以及在保护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实现旅游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对于旅游产业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旅游,必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或有形成一定的市场利益驱动。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出台一些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部门协调等环节上给予旅游投资企业优惠或让利,着眼于长远,放水养鱼。在这一方面,地方政府步伐不够大,动作不多。目前,环江只有一家正规的旅行社,没有大型的旅游企业投资,这与当地的投资政策环境有一定关系。
环江县连续六年举办“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活动期间邀请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参加分龙节活动并进行宣传报道,宣传推广分龙节旅游,使分龙节对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但从品牌效应来看,还不尽理想。2013年“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根据笔者现场问卷调查,河池市以外游客仅占不到14%,未见港、澳、台地区及外国游客,客源市场十分狭窄。从分龙节客源的分布情况反映出分龙节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主要还是局限在河池一域,在河池市以外地区的知名度还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对分龙节旅游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大。在宣传推广上,渠道、手段都比较单一,缺乏连续性。
环江属于国家级穷困县,经济基础薄弱,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严重限制了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首先,环江县城与河池、荔波、宜州等周边市县、县城与乡镇景点之间缺乏高等级公路,路况不佳,外地游客到环江旅游耗时长久、路途颠簸,景点的可抵达性不高。其次,旅游交通服务不完善,县城没有到周边景区旅游专线交通车。由于交通不便,当地旅行社一般不承接当地的旅游景点线路,到乡镇景区的游客以自驾游为主。
在服务基础设施方面,环江县城的旅游住宿、饮食、购物、休闲等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接待能力有一定保障,但环江周边及乡镇景点,由于地方偏远,客源较少,基本上为私人投资开发,规模小,经营粗放,住宿、饮食、安全、购物、休闲等旅游服务设施都不完善。
目前对分龙节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就是举办节庆,形式单一,缺少“主题公园”、“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养生和休闲度假区”等其它开发形式。由于节庆的举行时间很短,有很强的“限时性”,而在非节庆时间中,民族旅游景点往往局限于参观博物馆,缺少更多的旅游项目可供选择。由于缺少日常性旅游项目的配合,分龙节的旅游价值远未得到充分开发。
其次,分龙节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有待创新。在这方面,政府虽然也做了大量工作,也挖掘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口味不俗、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旅游项目,但是没有很好地将它们融入日常的旅游项目和景点中,而是局限于分龙节特定时间、空间中的展示。在旅游特产市场上,体现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也少之又少。
“中国·毛南族分龙节”的活动项目也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分龙节近几年虽然也开发出一些新项目,但总体变化不大,几年延续下来,对游客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在区域旅游资源联合上,环江县早在2005年就提出:“以毛南风情为品牌,把环江县旅游业置于桂西北和黔东南旅游圈之中,与宜州、河池、荔波等旅游线结合规划。”2010年,又进一步提出旅游“联动发展战略”,规划将中州河、木论、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和河池生态旅游区进行开发[6]。时至今日,上述计划大多停留文字上,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目前,环江旅游企业还未有推出一条跨县的旅游线路。
针对环江县旅游规划不完善的问题,县政府应在汲取社会各方意见,制定本县的旅游规划。首先,在环江旅游规划的总体定位上,应重点打造毛南族文化品牌,走民族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的整合发展道路。在规划体系上,应包括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业规划、旅游项目规划、旅游营销规划等四个层面,明确环江旅游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建设目标、产业的空间布局,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规模、形式、步骤、具体项目、具体措施等内容。针对优势资源和开发重点,应重点进行《毛南族文化旅游规划》、《环江乡村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在规划颁布实施后,要将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积极融合到城建、土地、财政、民族、交通、林业、农业、通信等相关事业的发展政策中,保障规划的系统实施。
此外,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与规划相配套的旅游扶持政策,如制定《环江县促进旅游产业优惠与奖励办法》、建立旅游开发专项基金,给予旅游企业在土地、补贴、水电价格、行政管理规费、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促进地方旅游投资有重大贡献的个人给予经济和精神奖励。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
在分龙节的宣传推广上,首先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在全区性、全国性、权威性媒体上的宣传投放,提高分龙节品牌形象传播平台的级别。针对社会媒体环境已进行全媒体时代,网站、微博、社交网络等信息平台大行其道的现状,分龙节的宣传推广还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手机媒体上宣传,占领舆论的高地,高效扩大分龙节在全区、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吸引潜在客源。环江政府应建立常设性的“环江分龙节”官方网站,宣传分龙节的历史渊源、特色,每年分龙节的活动、环江的特色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到环江参加分龙节。
在宣传推广方式上,也应与时俱进,外包给专业的文化传播公司来策划运作。大力借鉴“名人代言”、“城市旅游宣传片”、“新闻事件推广”、“影视植入”等新颖宣传手法来宣传环江、宣传分龙节,如合作参与民族风情题材影视作品、节目制作,将分龙节等毛南族文化元素植入影视,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提升分龙节的知名度。
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影响环江旅游接待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政府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建设力度,从根本上改善环江的道路、旅游运输、景点服务等基础设施,提高环江整体旅游接待能力。
环江县应力争尽快启动环江—河池、环江—德胜、环江—荔波等三条道路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或改造,使环江与南宁、柳州、桂林、河池、宜州、荔波等区域主要城市实现高等级公路联通。重点加强乡镇重点景区的道路建设,提高道路标准,以及加油站、车站配套设施的建设。联合旅游企业、运输企业,开通串联环江主要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或是将各景区纳入现有的乡镇客运线路中,提高景区可抵达性。
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改善乡镇景区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旅客接待能力受严重局限的问题。政府一方面应给予景区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企业在水电、用地、税收、补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投资景区旅游服务;另一方面,应重点加强景区周边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景区的通达纳入县域客运网络中。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景区周边的人员聚集、流动,带动景区周边餐饮、住宿、购物、运输等商业设施的兴起,培育旅游服务商业链的成长,逐步提高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
环江县政府和旅游企业可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挖掘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内涵,针对市场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不断的丰富分龙节旅游项目。
第一,进一步挖掘毛南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将“放幸福鸟”、“撒祝寿米”、“纳庭”、“挂丰收树”、“三同竞技”等民俗表演项目,改造成市场上受欢迎的参与式、体验式游戏、竞技项目,融入乡村旅游、自然风光旅游中,为日常性或自然生态类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游客能够在日常性的旅游活动中感受到更多的毛南族文化。
第二,挖掘毛南族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畜牧文化”。以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为依托,大力开发生态蔬果观赏和采摘、香牛香猪烧烤等受群众欢迎的生态旅游、农业旅游项目,配合毛南族农业祭祀仪式、菜牛始祖三界公传说、毛南族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文化元素,让游客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又能够感受、了解毛南族的历史、文化,提高环江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
第三,深入挖掘毛南族的“傩文化”,开发“三界庙”景点。祭祀三界公的三界庙是分龙节重要空间要素,它在分龙节中的重要性从分龙节也称为庙节便可见一斑。由于历代原因,环江各地的三界庙都已毁灭。恢复三界庙,不但增加了旅游景点,丰富了旅游项目,同时也是对分龙节文化的整体保护,可以使分龙节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完整。
第四,挖掘毛南族的“傩面文化”、“铜鼓文化”、“花竹帽文化”,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相关企业可以根据铜鼓、花竹帽、傩面等毛南族文化符号,开发傩面T恤、手机挂件、玩偶、风筝、扑克、花竹帽头饰、发卡、铜鼓摆件、书签、明信片等适于在节庆、旅游景点销售的工艺品、纪念品。以工艺品、纪念品为载体,向游客宣传毛南族精巧的传统技艺遗产,增强景点的民族风味,提高分龙节旅游的文化内涵。
第五,对于分龙节期间的文化活动,应大力借鉴新兴的大众娱乐方式,创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分龙节期间的活动项目。如以乡镇、学校为单位,组织传统体育竞技比赛,结合环江喀斯特生态公园等自然资源,举办骑行、露营、攀岩等户外运动,举办毛南族歌舞才艺比赛、“毛南族之花”、“分龙节旅游形象代言人”等选秀活动,组织“神秘毛南微电影比赛”等活动,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特别是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加强地区间的旅游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抱团发展,是做大环江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环江东邻罗城、融水,南靠宜州,西接南丹,整个区域都具有突出的少数民族特色,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拥有仫佬族依饭节、刺绣村、草龙舞等仫佬族文化,宜州有壮族歌仙刘三姐文化,南丹有白裤瑶原生态博物馆、瑶山风情,融水县则以苗寨风情为特色。环江旅游企业可以与周边县市旅游企业合作,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推出南丹—环江—宜州—罗城—融水民族风情游二日、三日游旅游产品。结合南丹丹文化旅游节(5月)、环江分龙节(6月)、宜州刘三姐旅游节(9—10月)、融水芦笙斗马节(11月)、罗城依饭节(11月),形成模块式组合产品,联合销售推广,共享客源,克服单一节庆时空局限,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延伸旅游价值链。另外,还可以联合河池各县市旅游企业在区域内某地建设“百越民族风情园”,整合河池市内壮族、毛南族、仫佬族、白裤瑶、侗族、苗族文化资源,以资金、人力、土地、文化资源的入股合作,整合资源,共享利润。通过文化资源的输出,将民族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拓展到县域之外的空间。